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明建构的海南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上指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所出现的新型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准则;狭义上生态文明是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科学发展观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居于各项发展的统领地位;而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具体指标,是任何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遵循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形态的重要因素。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所作出的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与自然抗争的历史。期间,人类经过对斗争经验的不断总结,进而又不断地去适应和改变自然界。所以,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史经历了史前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诸阶段,走出了一条不断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又不断地因过度消费自然而付出沉重代价后逐步通向文明的道路。反思人类发展史,人类文明的脚步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巨大的代价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前车之鉴”。 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应对我国生态环境严峻形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要求。这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来的发展思路,也是借鉴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必须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把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有效地统一起来,最终达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因为,当前我国日益下滑的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同时引发了巨大的国际压力。党中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维持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更是营造有利国际环境的现实需要。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 二、海南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生态环境一流,是率先在全国进行生态省建设战略实施的省份,并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的“海南模式”。 (一)独特的生态发展环境 实践证明,海南省“生态立省”政策的实施是立足于本省的区域发展实际所作出的最佳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从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现实条件出发,海南省的区域发展存在着以下几个得天独厚的特点: 第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部,突起于浩瀚的南海之上,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而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其海域宽达200万平方公里。由于它在我国热带地区中所处的纬度最低,面积最大,因而光热资源丰足,降水充沛,越冬条件好,光合潜力高,不仅是全国热带资源丰富的宝岛,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投资少、经济效益大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其开发潜力巨大。拥有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加上光、热、水等条件优越,农田终年可以露地种植,不少作物可以收获2-3次,从而造就了单位面积产量大的优势。水果种类多,品质优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独特性,再加上海南岛面积不大,旅游景点分布密集,岛上交通便利,全岛交通圈在3个小时内,组合各种旅游产品十分便利。海南省生态建省的实践正是立足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在坚定不移地朝自己目标走下去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第二,环境质量遥遥领先。海南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能够在全国保持领先的地位,这都是归功于海南所拥有的广阔的海洋,正是海洋对污染有着强大过滤和净化能力,才使得小小的海岛拥有着巨大的环境容量,从而加快了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步伐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由于生态省的建设战略的稳步推进,使得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比较好,成为当今发展的最大资本;由于先前经济欠发达,使得海南的生态环境整体上保持了全国最优的状态,保存下来的良好生态成为海南最宝贵的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由于先前经济欠发达,促使海南省委省政府在保证促使农民增收的情况下,努力寻找一条新的工业发展模式,以便更好地融入到生态省建设的潮流当中。 第三,独特的原生态文化亟需保护和传播。“原生态”就是自然状态下的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和干扰的原始生态或生态原状。海南原生态文化是各种热带自然景观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原生态文化有山地民族黎苗文化,有海上人家疍家文化,还有移民带来的异域文化,这些文化的交汇又产生出新的融合文化。原生态文化要保护要弘扬,可以借助文明生态村建设这个载体,通过实地观光的方式让海内外游客来感受,通过生态省建设等一系列生态文化的宣传方式让世人所了解。 (二)国际旅游岛战略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它的指导思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它的模式是按照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摒弃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和生态型经济的发展,拓宽经济发展思路,逐步调整不适宜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大力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造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逐步融入国际旅游产业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依据地方特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及热带现代农业,加快各地常年蔬菜基地建设,补足蔬菜供应缺口,做好保证全国人民的蔬菜供应;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走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一流、文化魅力独特、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p#分页标题#e# (三)生态立省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海南大特区在探索发展道路之初,曾有过不少波折,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经过痛苦的反思,海南省的领导结合本省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海南特色,依据海南的环境优势,从加快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于1999年2月在国内率先提出生态建省,并在1999年7月省人大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不久,这个《纲要》得到国家的正式批准。从那时起,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把海南建设成为良好的热带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氛围以及人居质量一流的省份而努力奋斗!此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效被其他许多省份作为发展战略时所采纳。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海南省人大于2005年5月27日批准对《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修编,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认真总结6年来生态省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生态建设方面的新成果,扩充生态省建设的内涵,引导全省人民进一步明确新阶段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四)文明生态村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 生态省建设促进了文明生态村的诞生,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成果加快了生态省建设的步伐。海南省有18个市、县,203个乡镇,2531个行政村,23310个自然村,人口828万。2000年9月,针对当时海南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文化活动贫乏、乱搭乱建严重、村容村貌差等现状,海南省领先于全国在全省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该活动首次将文明与生态村建设融为一体[1]。2002年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计划用5—8年的时间,把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截至2010年底,“海南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10000余个,约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50%”[2]。建设文明生态村已成为海南人民的自觉行动。文明生态村所承载的是海南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把“文明”和“生态”这两种内涵融为一体,以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为目标,是迈向新时代的小康生活、奔向信息化和生态化生活的重要一步,促使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三、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基本经验 (一)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公众环保参与度 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比,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虽然正在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一方面,政府和社会需要不断加强对公民的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举办相关的活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逐渐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提供一个便于政府、企业和公众沟通的平台,建立环保方面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听证制度,听取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意见,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让人民真正完全地生活在生态文明教育的环境当中,让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真正融汇到人民的头脑当中,更要让人民在享受生态文明成果的过程当中去建设生态文明,真正实现全社会生态认识的提高。比如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中国移动短信平台,定期向其手机用户发送“文明大行动”这种提示性的宣传用语,时刻提醒人们:海南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建设和维护,把生态保护意识融入到人们的脑海中。 (二)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 海南在“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立足长远、立足实际和立足法制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政策。在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方面,海南一方面要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不受破坏,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发展生态经济,由此带动城乡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这一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的协调发展在我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方面,无疑是超前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推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不但要克服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损耗,而且还要制定出合理的生态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对于完善生态经济的制度方面,应运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并充分考虑发展环境,根据生态经济的具体要求,制定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三)提升科技水平为生态经济发展做支持 海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在充分运用现代社会高科技成果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是在发展一批高科技、不污染环境和不破坏资源的新兴工业的同时,又不断地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方法来发展循环经济。如1999年已投入运行的海口白沙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2009年投入使用的海口白沙门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二期工程),就是采用高负荷活性污泥处理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白沙门污水处理厂是海南省生态节能循环利用的示范厂,该厂生态节能循环利用的一大成效是沼气利用能源化。据了解,该厂利用产生的沼气每月发电30万度,可以满足本厂30%的能耗[3]。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一个范式,各个地区充分把握这一发展思路,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发展生态经济,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坚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生存环境 人和自然的关系指的主要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所需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人以环境为载体,依赖于资源环境,而环境和资源又因人的需要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因人们的需要日益强化而不断升值。所以,人和自然应该共生共荣,力争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在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发展思路下,海南经济的发展战略是“绿比金贵”,把构建绿色生存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在保证生态省建设有序的情况下寻求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在坚持充分和有效利用先进科技的前提下,以生态环境为灵魂,以其独特的资源为基础,走出了一条良好生态环境与独特资源相结合的绿色产业的发展之路。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自然效益的高度统一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共荣共生和和谐统一。#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