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生态文明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从2004年起,每年中央第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改善民生来开展,文件的下达有效地指导了三农问题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但是就广大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方法和体制。本作者以长沙市新农村为例,为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以及为贯彻党中央的相关要求,对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展开了相关研究。 一、长沙市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长沙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工作思路日益清晰,政策精神渐入人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示范亮点精彩纷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第一,涌现出一大批村(镇)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如星沙镇、洞井镇、大托镇、洞阳镇、葛家乡等都是长沙市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到2009年为止,全市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358个,其中市级文明村镇33个,省级文明村镇13个,受到中央文明委表彰的全国文明村镇4个和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8个;4个县城均为省级文明县城,其中长沙县为全国文明县城。第二,环保基础建设不断加强。随着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目前长沙基本建成覆盖乡镇、村组的生活垃圾收集体系,长沙98个乡镇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69个、村级垃圾收集站437个、各类垃圾收集池(筒)65万余个,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70%。届时将使农村垃圾难以处的问题得以妥善解决;长沙还基本建成覆盖四河流域的污水处理体系,40%的农村行政村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集镇与农村地区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6.9万吨/日。第三,政府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上逐渐增强。目前长沙市政府就农村畜禽污染治理上补助2500万元,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补助2000万元。就长沙县来讲,三农资金投入将达3.6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为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投入保障。 二、长沙市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所言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1],长沙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的过程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 1.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由于粗放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相应出现,限制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如农村高强度地使用农田化肥及杀虫剂等化学药品造成的土壤和河流污染。另外为追求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厂化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农村拔起,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城市污染的转嫁等等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日益恶化。 2.农村生态规划不合理,实行“一刀切”。长沙市仍有少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特点进行合理规划。把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对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力度不大;有的不恰当地要求,甚至在公路沿线用涂料“画”新房;新村建设不突出乡村、民族特色。有的规划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功能区划,只要自己家有土地就可以随意建房,而且没有铺设下水管道造成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 3.农民环保意识整体偏低。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沙市农村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旧偏低。据了解,2010年长沙县在省内首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按照“户分类减量、村集中消化、镇监管支持、县以奖”的模式运行,其中垃圾桶发放到了每家每户。但是很多村民却“大的垃圾桶拿回家装被子,小的垃圾桶则用来盛米。有些农民为了图省事,直接就地处理垃圾,加剧了农村“脏、乱、差”的情况。另外调查显示长沙市农村居民有80%的受访者认为畜禽废弃物可以直接排到水里。这些都是由于农村的落后生活方式以及村民们环保意识低下所造成的。 4.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管理体系薄弱。长沙市农村环保机构匮乏且力量薄弱,大多数环境管理机构基本上只设到县级,很少有设立在乡镇的环保监管部门,即使设置了乡镇环保站,其人员、环保监测设备和经费也相当不足,而且还因法律法规缺失而导致其监管职责不明[3]。据调查,只有浏阳市在乡镇设立了环保站,环保站的人员配备一般为1~2人,环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环保知识缺乏。而且环保站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各种制度都还尚未完善和健全,监管对象和范围也主要仅仅限于镇政府所在地街道环境卫生及工业污染,很少或几乎没有处理、调解过因农村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污染引起的纠纷事件,更谈不上指导农村进行环境污染防治。各级环保部门缺乏一个综合的统一的发展规划。没有明确部门实施责任和部门间的配合,影响了新农村生态文明的推广。 三、长沙市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提议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统一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环境的容量和资源的接续能力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做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互推动、相互协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农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良好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总体目标[5]。针对长沙市目前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围绕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长沙市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使长沙市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分页标题#e# 1.加强农村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作为生态文明构建中最直接的社会行动者,农民是否关注、认同并参与生态文明的构建,其生态文明观是关键[6]。而长沙市农村目前的宣传教育也停留在公示牌、横幅标语、大学生公益活动等方面。对于环境保护应加大力度,充分讲述保护环境的方法以及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如在乡、镇建立农村环保学校,定期邀请环保专家讲授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如以农村越来越多的癌症村为例说明村民乱扔垃圾、过度地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污染的危害。以便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处理好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减少长沙市农村环境污染。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分类指导、试点示范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以人才建设打造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把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让农民学会用知识去致富,用知识去维护环保。 2.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个性特色有机结合。做好村镇规划,是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7]。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和环境优势,把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乡镇,作为乡镇生态化建设的一个内在要求,根据不同乡镇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渊源的差异,确立乡镇各自开发模式,形成各自的成长形态,构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农村生态空间,如开慧乡,就充满了湖湘文化特色、现代化农村气息,将历史文化与乡镇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另外金井镇在建设中打造茶文化一条街,建立茶文化公园、开发茶文化旅游景点、开茶馆、出茶书、举办茶文化节,全面提升茶产业文化内涵,突出本镇特色。还有汉回村在挖掘独特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强调突出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保存部分原始村落模式,构建具有“乡村意象”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精品。 3.加强新农村生态文明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首先完善农村执法机构,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延伸到县、区以下,市财政要做保障好配备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生态环境管理组织体系[8]。其次是要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环保法律知识讲座、自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熟悉法律和相关业务知识,建立执法人员学习环保法律知识的长效机制。如浏阳市于2010年就在各乡镇设立了环保站,而且为提高执法人员的环保知识,对乡镇环保站的全部执法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与执法方面的知识培训,为该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就是要建立起农村生态文明评价指标,有助于准确了解长沙市农村各阶段生态文明的现状、问题的根源和变化的趋势,建设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和扎实有效,政策制定才有依据[9]。 4.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民真正需要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是经济、资源与人的和谐发展。因此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粗放的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循环经济为手段,发展低碳农业[10]。首先采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农业生产,长沙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上必须注重在农村地区实行循环生产的农业模式,可以推行畜—沼—果、畜—沼—菜,畜—沼—花木,畜—沼—茶等综合利用循环模式,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既提高养殖效益,又改善人居环境。利用清洁技术发展立体循环农业,如浏阳市葛家乡金塘村,在环保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对本村的猪圈进行了环保改造,猪圈里铺上了80公分厚的垫料,这垫料由“生物菌”和谷壳、木屑等组成,好像一块“尿不湿”摊在猪圈里,猪的粪尿排在垫料上被“生物菌”迅速消化、分解,水分被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蒸发,不需人工清理粪污,不会产生蝇蛆,达到生猪养殖污染“零排放”标准。其次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长沙市可以在现有基础上,以倡导健康生活为理念,以现代生态文明为核心,发展名特优花卉苗木、生态水产养殖,并进行园林小品、旅游设施配套,打造农业生态景观。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同时,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集农业观光、郊野健身、休闲度假、餐饮垂钓为一体人与植物共荣、人与自然和谐的本地高档次的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场所。此外,可以通过发展都市化农业、绿色有机产品、乡土文化农家乐等等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