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进展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林业进展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林业进展策略

宜春自古“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绿色是宜春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潜力。2008年宜春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几年来,宜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森林宜春”为载体,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现代林业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97%,比“十五”期末上升4.19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达到137.7亿元,比2008年增加52.8亿元,年均增幅达17.5%,林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12.7%。宜春市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称号。

1紧扣工作重点,提升资源总量

狠抓“造”和“管”两个重要环节,做大森林资源总量,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一是创建“森林宜春”,壮大森林资源总量。以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为抓手,即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着力抓好城市绿化、园区绿化、通道绿化、乡村绿化四大工程。建设“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将城市绿化面积作为“城市建设三年大会战”的硬性考核指标,突出抓好以公园绿化、单位绿化、街道绿化、立体绿化为重点的城市绿化,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48%、39.84%、14.24m2。建设“园林式园区,花园式工厂”,高标准、高品质开展园区绿化,突出道路绿化、公共区域绿化、企业庭院绿化,园区绿化取得了良好效果。建设“绿色景观长廊”,对市域内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交通要道进行全面绿化美化,高标准构建绿色通道生态网络。建设百个“绿色小康示范村”,以发展“五小园”(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药园、小花园)为重点,兼顾栽植珍贵树种,搞好村民房前屋后绿化,以点带面,达到美村富民的目的。同时,结合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采取封、改、补、造等措施,改善树种林种结构,改造提升低质低效林,提高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生态功能。截止2011年,宜春市、县、乡三级财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高达37.1亿元,共完成造林面积19.91万hm2,绿化里程9514km,活立木蓄积量达5132.36万m3,比“十五”期末增长24.13%。二是以强化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逐步扩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区面积,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率达37.38%;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树的若干规定,采取“山上禁伐、路上禁运、企业禁收”的办法,有效保护了天然阔叶林;对生态重点县市区和重点区域,通过控制林木采伐指标这个源头,进一步降低了森林资源采伐量。同时,采取“关、停、转”等手段加大对木材加工企业的清理整顿,先后关停171家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加工企业,将林木原料资源向低耗材、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企业集中,培植了飞宇、江桥、康替龙等一批有影响的低碳环保型加工企业。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们将“规范林政管理秩序、促进林区社会和谐”与“化信访积案、促社会和谐”行动相结合,坚决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等违法行为。通过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全市林木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与有效保护。

2强化产业支撑,发展林业经济

建设“森林宜春”,简单的植树造林绝不是根本之策,而必须建立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为此,宜春市立足资源优势,把油茶产业、毛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的突破口,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壮大油茶产业。充分利用宜春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产油茶。收集种植高产油茶品系(品种)99个,建设种质资源基因库、种苗基地,改造低产油茶林,新造高产油茶林,油茶产业得到持续快速稳步的发展。2011年,全市油茶林面积达14.59万hm2,占全省油茶林面积的21%;高产油茶林基地面积达到2.91万hm2,油茶产业年产值达4.8亿元。全市10个县市区中有8个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县。其中袁州区荣获“中国名特油茶之乡”称号,丰城市荣获全国首个“高产油茶之乡”称号。仅2010年就有7个省市区的15批次考察团来宜春市参观考察油茶产业。二是发展毛竹产业。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大力实施毛竹丰产林培育工程,全市毛竹林面积增加到25.56万hm2,占全省毛竹总面积的25.92%,毛竹产值达到39.96亿元。鼓励毛竹加工企业加快产品自主研发,加大与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技术合作,加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铜鼓江桥公司自主研发的计算机竹键盘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开创了电脑键盘“以竹代塑”的历史。宜丰康替龙公司通过与美国森林毕史公司、德国大象公司开展股份制合作,实现了竹材集成板和竹重组材料的重大技术突破。江西飞宇集团通过靠大联强,打造的“春红”牌竹居家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外,生产的古典竹家具还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选用为办公家具。三是培育花卉苗木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大户联农户、股份合作经营以及林苗一体化的生产摸式,大力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全市花卉苗木种植户达2180户,从业人员达13500人,种植面积达1.09万hm2,生产品种达1000多个。有5个苗木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林木种苗基地”和“全国特色林木种苗基地”。尤其是2011年由浙江客商投资10亿元建设的上高县和谐园林绿化苗木基地,总规划面积达2666.67hm2,已种植苗木面积666.67hm2。第三届江西花博会,投资4亿元高标准打造了宜春花博园,极大提升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品牌效益。四是加快开发旅游产业。抓住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的契机,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以明月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龙头,天柱峰、三爪仑、阁皂山其它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支点,以绿色文化为主体,整合月亮文化、红色文化、禅宗文化等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品牌。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6.5亿元。

3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以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林业自身生动力,增强林业发展的后劲。

一是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完成林业主体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林业产权配套改革。建设6个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规范了林地流转,保护了林农的利益,累计林权流转面积8.21万hm2,流转总金额12亿元;成立林业基层“三防”(防火、防盗、防病虫)协会1466个,管护面积达75.03万hm2,提升林业资源源头管理能力;完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加大与金融机构沟通衔接力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拓宽林业投融资平台;全市所有森林实现了森林保险全覆盖,有效降低了林业经营风险。#p#分页标题#e#

二是拓宽林业多元化经营模式。积极推行企业独立经营,即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民营林场,凡是经营面积达到一定标准的,实行采伐计划单列、采育挂钩政策,对运转规范的民营林场给予林业项目资金倾斜等优惠政策,对投资开发油茶的公司,及时列入项目计划,争取油茶项目资金补助;股份合作经营,即林农以山入股组建股份林场、大户联营、“公司+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林业生产的规模经营;统分协作经营,即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分户经营,分户受益”的“三统两分”模式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采取以上三种经营模式,有力促进林业科学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积极性,现代林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宜春市民营林场已发展到57家,全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78家。

三是探索森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在全国重点林业县(铜鼓)率先试行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实施“三推行、一启动”。即:推行“两类林”分类管理,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推行按林木林龄排序,公开公正,合理分配采伐计划;推行小片皆伐经营,以面积控制为主,简化审批手续;启动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引导经营者科学经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为实现森林科学化经营管理探索有益经验。

4创新教育形式,强化生态意识

发展现代林业,需要全社会共识共为,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生态,关心林业。为此,宜春市始终把提升公众生态意识作为保护森林资源、发展现代林业的基本前提。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生态考核机制。针对个别地方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的现象,我们从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入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任期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方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和刚性任务,从制度上强化领导干部在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的自觉性,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二是丰富生态教育活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全面推进以“森林机关、森林乡镇、森林街道、森林校园、森林社区、森林园区”等为主要内容的“森林十创”活动,充分调动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在校学生等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开展栽种“情侣树”,“三八纪念林”、“绿色养老林”以及绿地认养、小树认养等活动,让社会公众在植绿、爱绿、护绿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感悟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拓宽生态教育平台。改造提升宜春自然博物馆(森林博物馆),投资新建了宜春竹博园、竹文化博物馆和宜春花卉园艺博览园等一批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丰富了生态文化内涵,拓宽了生态文化教育载体,让公众在参观游览过程中受到生态教育、得到启发,进而增强生态环保意识。通过举办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等节庆会展,进一步提升生态文化形象,打响了宜春生态品牌。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更加浓厚,关注生态、关心绿化、关爱森林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