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生态社团建构发展途径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院校生态社团建构发展途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院校生态社团建构发展途径思考

1、高职院校生态社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1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生态社团是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展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团发展迅猛,另外在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形成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选择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高职院校已经由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和社会广泛接触。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有较大的挫败感,学习成绩一般都不是特别好。这也让很多学生有一种潜在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样样不如别人。其实这并不是事实,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音乐表现力、写作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某些方面有一些潜在的特长而苦于无机会表现出来,学生社团为这类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方舞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掘出学生的个人潜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生态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深入广泛研究,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调动和挖掘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生态社团是推动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需要。绿色大学建设是指以人的教育为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实现绿色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的主人——大学生应该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绿色大学的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应该是他们。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转化为环保行为,是建设绿色大学的需要。同时,高等教育生态化具有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关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关心人类自身包括当代人及后代人的持续发展,并构建与现代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生态观和发展观。大学教育生态化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反映了现代大学所追求的一种开放性的运行体制。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对高等教育的生态化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1.3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生态社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生态社团各项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生态社团活动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坚定个人信心。在自我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见,以确保大学生建立真正的自信心,同时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遵守生态社团活动标准习惯迁移到社会生活学习中,使其行动符合生态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2、高职院校生态社团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的提出拓宽了高职院校教育的视野和范围,也拓宽了高职院校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生态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本文将其概括为生态人教育、生态责任教育和生态管理教育三个方面。

2.1生态人教育。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它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将人内化于生态之中,作为其中一员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在客观上促使人实现了角色转变,即从一个被动的环境危机应对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生态社会服务者。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认识与标准。近期以来,生态文明素质一直未成为我国大学生素质结构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素质更多强调的是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技能等。今天,生态文明素质如何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新指标,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从而树造一代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素养的生态人。所谓生态人,是指以追求生态利益为惟一目的的人。之所以抽象出“生态人”这个概念,是因为面对日益深重的环境危机与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自然人意识到若再不以生态利益追求为惟一目的,人类将不复存在,整个地球环境将毁灭。只有加强生态人教育,才能有利于实现自然的权利,进而保障自然环境,实现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生态责任教育。我国高校德育的重点是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在具体的德育中,以道德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虽然也包含责任教育,但都是零散的不明确的和不连贯的,且缺乏具体的责任教育目标,没有形成完整的责任教育系统。在生态文明的视野里,生态责任是重要的一环。加强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必然要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的教育。学会负生态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义务和规定,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不可推卸又必须承担的义务。一方面,个人必须承担一定的生态责任,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生态责任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个人还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是自己选择的,对行为的后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中的个人必须承认“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只有在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活动,从而保证生态权利和生态安全的实现,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态管理教育。高职院校社团建设中有一薄弱环节即没有专职机构进行社团的管理与监督。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主要是依靠团委或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监管,在评价考核机制上更是存在疏漏。因此,高职院校应设立社团管理部和专门的教师工作岗位,由专人专管学生社团工作。高职院校社团多以系部为依托而建立,因此在建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的同时,加强系部对社团的监管,建立学生社团的二级管理制度同样重要。在完善社团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加强对社团的监督非常必要。一个社团的建立的审批、日常的运作、活动的举办、经费的筹集等各个环节都应纳入监督的范围内。对于一些重复建设的社团、不作为的社团等其他存在问题的社团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如其不能有效进行整改,应进一步采取严厉措施。对社团进行有效的监督无疑是保证社团健康发展的必要。

3、高职院校生态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p#分页标题#e#

高职院校生态社团建设和发展要得以进行,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才能实现。目前各高校的展开途径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实现生态社团的展开,其主要途径应如下:

3.1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信仰。对于我们当代的中国,生态文明意识仅停留在书本或口号上是不行的,要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并渗透融入我们的血液,从而实现对我国社会传统的超越。要塑造公民良好的生态文明情感,树立生态文明信仰。要实现生态文明,就要使当代的大学生感受到生态文明的保护、从生态文明中获得利益,对生态文明产生出一种亲近感。而且会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信赖、崇尚生态文明的心理定式,自觉地体验生态文明的价值意义。这是感性生态文明情感升华为理性情感的必经心理过程。

3.2提高教师生态文明素养。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最直接的途径,高校生态社团能否得到广泛开展和深入,教师是关键的因素。生态文明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关知识往往具有交叉性和一定的前沿性,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应当首先对各学科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3.3加强学生社团的生态内涵建设。学生社团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大,专业指导力量较弱。学生参加某一社团,往往是兴趣使然,参加后能学到东西,兴趣会进一步加强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游离出这个社团,所以,生态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功底,提高活动的含金量,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生态社团可以主动寻找与生态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聘请课程的主讲教师成为生态社团的指导教师,引导社员选修这门课,利用课程知识引导社员对生态社团活动增强理解,从而提高其积极性。

3.4广泛合作。高职院校进行生态社团建设不能单枪匹马地奋战,而要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进行广泛的合作,从而来弥补学校诸如资金、设备、科学方法等的不足。例如,让一些博物馆、动物园等社会机构和学校之间密切合作,把这些环境教育的设施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科学方法带来的直观性把抽象理论形象展示,使学生们深刻理解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环保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和社会各界团体、组织及个人的积极协助、配合,充分利用其职能、特点和作用,同时自觉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措施,从而更好地进行生态社团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