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弃渣的危害与利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路弃渣的危害与利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公路弃渣的危害与利用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了具体要求,强调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也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的目标。其中,着重强调交通运输行业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在公路修建过程中,由于建设条件的限制和公路等级的要求,往往对山丘开挖形成路堑,沟壑填筑形成路堤。当这种挖方大于填方或因土质原因挖方不能用作填方时,这些挖方弃渣(即废弃土、石料)必须弃掉。施工便道和其他辅助工程取土作为路堤填方、路堑以及隧道进出口开挖等都会产生弃渣。特别是在山区公路中,由于山岭地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地势陡峭,往往存在较多的沿河线、越岭线和隧道涵洞,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都会进行挖方作业,由此产生大量的弃土弃石方。同时,相对其他基础设施工程而言,山区公路在弃渣处理上也具有弃渣困难、弃渣点多、弃渣量大及弃渣时间较长等特点。新建改建公路和施工临时道路两侧施工过程中对地貌的损坏呈线状,弃渣分布点较多,取料场等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貌的损坏呈点状,跳跃性较大,弃渣较为分散,因此山区公路建设中面临大量弃渣处置问题。   一、公路弃渣危害利用现状   1.公路弃渣的特点   一是公路弃渣线长、区域影响大;二是公路弃渣处置点较为分散;三是公路弃渣处置时间集中在一段时期;四是公路弃渣种类多,防护有一定难度;五是弃渣较集中的路段多为地形狭窄,山高谷深;六是弃渣堆放的位置往往受地形、水文地质、工程构造物、工程造价等因素的影响。   2.公路弃渣的危害   在山区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弃土场一般位于沟谷之中,弃土弃渣自然堆放,一般不碾压整理,结构松散,孔隙率大,降水入渗快。其形成的坡度就是土体的自然休止角,这样的斜坡本已处于临界状态,且大量的弃渣堆放将破坏工程建设区和工程直接影响区内原有的地表植被,在暴雨作用下很容易造成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有时还可能形成泥石流,甚至诱发滑坡灾害。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弃渣若直接堆放在河滩、河岸及支沟内,当雨量较大时将随径流流入或直接滑入河道,使河道淤积、抬高河床,影响河道的过流能力,对工程区及下游地区的防洪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同时,由于弃渣不密实,若在上面进行填土造地,易造成耕植层失水,不保墒,降低土地使用效益。弃渣表面未作植被处理是沙尘的起源,如果弃渣中含有有害物质,则会对水土造成污染。   3.弃渣的利用现状   目前,公路弃渣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垫砌填方段路基;二是回填取土场凹地;三是开挖地段的地貌恢复,充填平整低洼坑地,进行土地整治平整,填筑沟壑;四是用于淤背护堤、桥涵台背、挡墙等的回填用方;五是加高培厚河流堤防、加高地基;六是地基处理中的渣石料或复合地基的用料;七是弃石用于建设景观园区,修建人工景点等设施;八是一些优质的弃渣可作为混凝土骨料料源、路面垫层基层的施工,含特殊矿物质的弃渣也可用于各种工程材料的加工生产,如用于烧制水泥等。在以岩质山为主的山区,挖方和隧道弃碴较多,只有部分被利用,可用于修建弃渣场的地方也较少。而有些修建的弃渣场尽管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基础裸露,表层无土壤层,无法保水保肥,植物不能生长。在有些挖方边坡,石质坡面常采用框架或拱形骨架护坡(如再植草绿化),由于缺乏土壤层,绿化效果差。如采用喷播方法绿化,由于土层厚度小,在较陡的石质边坡上不能长期有效生长。   二、弃渣的再利用   1.弃渣再利用的现实意义   在少土的山区公路,山体以岩质为主,公路建设所需的大量用土来源少,不得不大量借方。由于运距长,相应的工程费用增大,且大量的挖方和隧道弃石弃碴,除部分利用外,每条路沿线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弃渣场。这些弃渣场不仅影响道路景观,而且占用大量耕地,容易引发各种环境问题。如果将这些弃渣加以改进,使之形成可以生长植被的绿化用土,不但可以减少弃渣场和弃渣的数量,减少污染,绿化环境,降低对环境的危害,还可以变废为宝,降低工程造价,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这种废弃渣石转化为可根植土的技术,大部分在现场施工,可以较好地适应各种地形的需求,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如果这种变废为宝的新技术成功实施,将其推而广之,用于诸如矿山、戈壁等多石少土植被覆盖较少的地区,不仅是发展绿色交通的需要,也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具体实践,更是造福于民、福荫后代的重大举措。   2.技术路线   弃渣再利用技术是在现场调查结合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研究,依托具体工程,使经处理后的弃渣能够作为适用于当地植物生长的绿化用土,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所研究的自然环境要素资料进行大量、系统的收集、调查、整理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所研究区域确定研究方法和相关指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最后,进行对弃渣处理的综合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三、实施方案实例   陕南秦岭山区以岩质山为主,可耕植土壤较缺乏,在公路建设中挖方和隧道弃碴较多,处理比较困难,是引发该区域公路桥涵等损坏的主要原因。#p#分页标题#e#   1.总体技术目标   通过研究秦岭山区绿化耕植土壤的成分和结构,找出其与母岩的关系,提出岩石加工的工艺技术,使经过处理后的人工土壤与可耕植绿化土壤情况相近,并进行相关的实验验证,使其能够利用,并进行绿化种植。   2.内容与实施步骤   本项目在现场调查结合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利用弃渣用作绿化用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步骤如下。   (1)对秦岭山区土壤主要类型及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秦岭山区土壤与母岩的关系以及土壤层厚度、土壤结构、成分。包括:①成土母质的形成。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②土壤结构研究。土壤结构直接影响土壤的松紧和孔限状况,影响土壤耕作和农作物幼苗出土、扎根的难易程度,因此土壤结构体是调节土壤肥力最活跃的因素之一。③土壤化学成分研究。土壤的基本成分是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这些组成成分在土壤中彼此相互结合、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2)弃渣加工技术研究。主要是岩石类型及破碎程度,机械加工适宜性和加工方法。岩石破碎程度要在实地勘察中确定,必要时进行筛分,确定岩渣体的颗粒级配。岩石的加工破碎与当地的石料加工厂联系,使之达到可用于耕植的粒径级配。   (3)人工土壤实验验证。在实验室内进行一系列实验验证,以确定岩石粉碎制备的人工土壤与本区域可根植土的成分相近,确保其适合绿化植物生长。机械破碎产生的粒料需进行筛分实验,不同粒径分类放置,以便于人工土壤的制备。较大粒径可放置在土壤下层,较小粉粒放置在土壤表层,以利于绿化植物根系的生长;或者在人工土壤上再铺筑一层可耕植土,用于绿化物的生长。可耕植土尽量选用当地的土壤类型,铺筑厚度根据绿化植物类型来确定。对渣石破碎土的相关试验包括:土壤水分的测定,土壤颗粒级配分析(筛分试验)及手测质地;土壤搓条试验;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组成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测定;土壤比重、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   3.试验路段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的有关路段进行绿化施工,并在实验室内进行模型试验,从宏观上予以监测、观察,注重后期的养护管理,并不断在局部给予改进。针对不同地质条件、气候水文条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优化,尽量减小外界因素对该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最终形成系列施工工艺方法。   本技术研究工作遵循“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原则,通过实地调查、理论分析、试验室研究、实际工程试验段实施等研究弃渣再利用技术,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资源节约等相关理念及有效措施应用到公路工程中,对传统的弃渣处理方式进行调整或改变,创造性地用作边坡绿化用土,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示范,可以在防止环境污染,减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山区弃渣堆放的问题,还能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约大量的养护、治理、修复重建资金,达到公路工程建设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