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民俗的生态保护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斗牛民俗的生态保护,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斗牛民俗的生态保护

 

前言斗赛游戏,又称斗戏,通过驱使和逗引兽、禽、虫等动物相互争斗,以供人们观赏和玩乐。斗戏的种类很多,从斗鸟、斗鸡、斗鱼、斗蟋蟀等各种昆虫禽鸟之戏,到较为大型的兽戏,如斗牛、斗马、斗猪等,前者为一种因时因地、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后者是祈神赛事、岁时节日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斗戏民俗[1]122。被誉为“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聚居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42.0%,是全国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苗族的斗牛活动是黔东南州最为典型的斗戏民俗,承载着苗族同胞的民族记忆和图腾文化[2]25-26,是祈神自娱和节庆联欢的重要形式。笔者曾于2010年1月、2010年12月、2011年8月三次深入黔东南的施秉、榕江、台江、雷山等地,对黔东南苗族斗牛的饲养、交易、比赛形式、开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要素进行了调查。依附于农耕文化的传统苗族斗牛活动,随着农业生产让位于工业生产、少数民族岁时节日被漠视、人们生活不再需要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当下,出现了纯商业化运作和民俗文化内涵消失的趋势。因此,深入发掘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的内涵、提出生态化保护措施,对于促进苗族族群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弘扬和保护斗牛民俗文化意义重大。   一、黔东南苗族斗牛民俗   苗族自古以来就有养牛、爱牛、敬牛,更喜于斗牛娱乐的传统习惯。苗族斗牛一般都是带有巫文化色彩的娱神型斗牛,所以它更有观赏价值,它传递着一种神秘的东方文化魅力色彩。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是苗族的斗牛日,黔东南各地均举行斗牛活动。在其他节日和农闲时,部分地区也会举行斗牛比赛,斗牛民俗是苗族同胞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黔东南斗牛的文化事项   苗族斗牛,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盛会,是苗族民俗文化的精彩华章,被誉为“东方斗牛”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斗牛文化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苗族斗牛实际上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汇集着苗族民间的特有文化艺术,充分展示了黔东南苗族民间艺术丰富的现状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对斗牛这一民间传统习俗是十分讲究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相牛   就像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动员选材一样,相牛就是选择优良的可以作为斗牛的牯牛。苗族人选择斗牛是很有讲究的,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选牛标准:相牛“十二看”理论。这“十二看”分别是看体形、胆识、鼻梁、牛头、舌头和鼻沟、牙齿、牛眼、皮毛、牛蹄、尾巴、角、旋等等,只要能满足“十二看”中的二三项即是狠斗之牛。比如“看牛眼”是这样说的:“眼皮要厚,眼水要浓,呈蛤蟆状则更好,若牛眼的位置离牛脚稍近,必是狠牛[3]47。   2.养牛   黔东南苗族所养斗牛可以分为专门性斗牛(只为了参加斗牛比赛)和业余斗牛(忙时耕地闲时偶尔参加比赛)。苗族人饲养斗牛有一家饲养和多家甚至全寨饲养之分,但都视为宝贝来精心饲养。以“迎牛入寨”为例说明苗族人对斗牛的珍爱:牛来进圈前,牛主要先在牛圈门边烧香焚纸,作三个揖,表示敬神祭祖宗,让祖宗和牛神保佑牯牛,直到通宵达旦[4]67。   3.驯牛   如前述,黔东南的斗牛有两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农忙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打架,这种牛称之为“业余”性斗牛。还有一种我们可称之为“专业”性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个村寨精选出来的,平时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或几个选定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能手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加各种比赛。因此,在日常饲养斗牛时,牛主人会刻意训练斗牛的好斗性情。如给斗牛配备壮阳性质的中草药;刻意将牛关进四周密闭的牛圈里,激发牛的暴躁脾气;在日常的放养中训练斗牛的冲撞能力和技巧等等。   4.斗牛   (1)斗牛比赛前:在斗牛活动的一周内,牛主除平时饲养办法外,还要煮上糯米稀饭或糯米饭给牛吃,用最好的草料喂养斗牛。斗牛前一天,牛主们要给水牛用清水洗刷一遍。第二天早上,舀上自家酿制的米酒给牛喝几口,以示欢送“英雄壮士”出征[5]26。苗族斗牛比赛以前,全寨的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的盛装,带着节日的喜悦来送行,三朋好友提着鸭、鹅给主人家戴到牛颈上,以示对主人家祝贺。   (2)斗牛比赛中:待一切准备就绪,由几个德高望重、办事公平的寨主做中间人(裁判员),宣布斗牛有关事项,分别对参加斗牛比赛的年龄、牛角进行测试,划分出嫩牛组、宽角组、老牛组等,按来参加牛的多少进行拈抓阄“抽签”,拈到相同的号码,便是参加斗牛比赛的一对。在双方放牛比赛前,由双方的牛主决定斗牛的方式,斗牛比赛正式开始。   (3)斗牛比赛后:斗赢的牛,像胜利者一样,此时的苗族人会牵着牛大声地叫唤,那声音粗犷和着阵阵鞭炮声在牛堂里回荡,牛绕牛堂转上一圈后,村寨的寨老会在牛的牛角上挂上一腿肉,以表示奖励[6]56。千百年来,苗家人斗牛以娱乐为主,无论谁胜谁败,都会受到当地三亲六戚的欢迎。年青的小伙子和姑娘看斗牛则是借助斗牛的机会寻找意中人。   (二)黔东南斗牛的文化特征   1.体现了苗族的山区农耕文化   苗族人爱牛、崇拜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族敬牛,爱牛、拜牛的精神风貌,反映了苗族人爱牛、敬牛的生活情绪,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活动特性[7]108。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文化生活中,把牛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牛就有了希望,一头牛代表着家庭的富有,所以,苗族自古以来对牛结下了独特的情感,视牛为“宝”,视牛为“神”,这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是难以比拟的。#p#分页标题#e#   2.体现了苗族与水牛的图腾情结   苗族斗牛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苗族斗牛区别于其他族斗牛活动的最大亮点。节日期间,十乡八里的苗族同胞将牛牵进斗牛场,无论是否参加角斗,也无论比赛胜负,亲戚朋友们都要以鸭、鹅等赠送给牛主人,挂在两角上,同时给牛披上一尺二寸的红布。这实际上是把牛作为一种神来敬供,体现出苗族人敬牛爱牛的心理。苗族斗牛不但保存着古老的农耕文化活动色彩,而且保留着大量的巫文化活动内容。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热闹精彩场面,即牛与牛之间的战斗情景,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斗牛活动中是较为独特的,也是唯一的,被誉为东方的斗牛式,是东方斗牛文化的典型代表。   3.体现了斗牛文化的时代特征   斗牛作为一种文化,它同样有着一定的交易市场。斗牛场便是交易场,买卖通过斗牛,对善斗的水牛仔细观察,满意者即以定价格付定钱,然后择吉迎归。到迎牛日,设宴待客,并将牛梳妆打扮,额束金牌,头插金花,背架小旗,佩戴银项圈,金耳环等,倘若嫁女,买卖双方,定称“牛来家”,殷勤来往,结为亲戚,因此,苗族斗牛折射出节日期间各民族大融洽,大团结的热闹气氛,是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大餐。   4.展示黔东南民俗文化的窗口   苗族斗牛区别于其他民族斗牛节,就在于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苗族崇尚牛,并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牛图腾的迹象始终贯穿在苗族人民的变迁及种族繁衍的历史长河中,并反映在苗族人民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和他们的意识形态中[8]31-35。斗牛文化同时展示了苗家人的民俗事项:首先,牛的优劣是村寨贫富的标志,因此斗牛过程是双方较量财力的过程;其次,人们养牛技术的高低,可以通过斗牛反映出来;再次,斗牛能体现苗族的尚武精神,还能促进村寨团结繁荣。可见,斗牛系着村内百家心,这是苗族斗牛流行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二、黔东南斗牛民俗濒危现状   (一)斗牛文化荒漠化趋势加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苗族村落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苗族传统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苗族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益衰弱,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环境不断变化,苗族传统的斗牛文化正在被淡化,一些传统的选牛、养牛、驯牛技艺渐渐失传。   (二)斗牛养殖数量锐减   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9]27,苗族斗牛活动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近年来“打工潮”冲击苗岭山寨,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加之饲养斗牛的人力财力成本不断升高,一些以专业性养牛、斗牛的家庭逐年减少,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苗族人斗牛的数量、质量的发展,现面临着进退两难的状况。另外,作为民俗文化的斗牛活动,是为人们节庆和农闲增添情趣的友谊赛,而一些地方过度地商业开发并一味地寻求血腥、刺激,使得养牛户承担不起“伤牛”。原因是:由于苗族传统水牛长期作为耕牛饲养,性情比较温柔,比赛技术技巧比较突出,但在体量、力量、凶猛程度上,跟外来牛相比不占优势,因此比赛中耕牛死伤事故时有发生。   (三)斗牛文化品牌保护意识单薄   近几年来我国其他地区如云南石林、浙江金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方,包括黔东南周边地区也在开展斗牛活动,都在争抢“东方斗牛”这个文化品牌。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黔东南悠久的斗牛民俗文化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而且开展现状较好,打造黔东南“东方斗牛文化中心”的时机已经成熟。当然也应当看到,由于民族地区这些年生活资料获取方式、劳作方式的巨大变化,反而导致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对待传统文化保护的冷漠。黔东南旅游业的开发和特色村落人口不断增加,“向钱看”之风盛行,使得苗族斗牛活动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变化加剧了苗族斗牛活动的衰退,这一古老的苗族民间文化活动将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10]83,亟待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11]43。   三、黔东南斗牛民俗的生态保护措施   (一)通过政府立法予以保护   在人们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12]299。对非物质文化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传承非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人民政府对保护民族文化负有重要责任,应当采取一切措施,切实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通过落实政策来实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二要借鉴国内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用法律的手段规范和保证包括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具体举措,如颁布《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对苗族斗牛节等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的地位。另外,政府出面专门组建黔东南州斗牛协会,部分县(市)、乡(镇)相应成立斗牛协会,自上而下地进一步加强斗牛管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予以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13]27-35。斗牛文化像其他传统文化事项一样,是活态的文化,应给予生存空间和生态空间。建立斗牛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是保护传承这一民俗的有效手段。在斗牛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建立文化生态区,采取集约化发展战略,形成养殖斗牛的规模效应。加强与斗牛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载体、自然人文环境等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14]63,维护区域内斗牛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增强区域内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斗牛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文化自觉,推动斗牛文化遗产保护、品牌文化创新和发展。#p#分页标题#e#   (三)政府文化扶持战略予以保护   贵州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这些节日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奇珍异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在当今被西方竞技文化充斥的体育舞台,已经无法迎合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15]156-157,而黔东南的地域传统文化氛围为苗族斗牛创造了良好的展示舞台和群众基础,政府应在提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背景下,制定斗牛民俗发展战略,占领全国斗牛文化高地。支持区域内民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鼓励各地举办斗牛节,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给予养殖户经济扶持予以保护   过去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贵州: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对应地描述了过去贵州地区多山岭地貌、多雨雪灾害、少数民族同胞经济落后。尽管近年来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随着农耕机械工具的实施、外出打工人数增多、养牛成本不断上涨,许多养牛户放弃了养牛。据调查,每头水牛一年的饲养成本在2800元左右,一般的农家较难承受这笔开支。为了避免出现“养牛贵———不养牛———无斗牛———斗牛文化消失”的恶性发展,政府应从保护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战略高度,鼓励农户发展养牛。在经济上,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让养牛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五)建立斗牛文化传承机制   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性特征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生态保护时,要考虑到该系统中的每一个文化要素,要考虑文化所滋生的民族生境,要用整体观念去对待文化生态保护,不能将具体文化事象从其生存环境和背景中割裂出来保护[16]111。如上述,黔东南斗牛文化,包括相牛、养牛、训牛、斗牛等几大方面,各方面都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斗牛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的宝贵财富。对传承人的保护历来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当前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中面临着许多困境[17]81,随着上了年纪的养牛户的罢养或一个个逝去,斗牛文化面临着消逝的危险。民族文化生态动态性特征要求,搞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一定要注重对文化主体人的保护,加强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完善活态传承机制已刻不容缓[18]。编写、出版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传承普及读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培训斗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人才,提高斗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六)斗牛文化进课堂工程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往往蕴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态和原始的生活方式、行为范式,承载着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图式和价值观念。青少年是继承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如今的青少年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的范围很小、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许多民间文化事象后继无人、频临失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确会自生自灭。各级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亲自观看斗牛比赛,使其深刻感悟斗牛民俗文化。也通过传承人讲解和现代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使青少年尽可能了解苗族斗牛,增强民族自豪感[18]4-8。   结束语   “斗戏”,作为民间游戏和竞技的一种,曾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心智的开启、性情的陶冶和群体意识的培养,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喜爱。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化正在迅速瓦解,传统民间文化逐步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事象是农耕时代少数民族同胞进行精神文化生活再生产的源泉,社会的变迁无疑对像黔东南苗族斗牛等非物质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不及时予以得力措施保护,将逐渐淡出百姓生活。黔东南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尽管近年来受到一定的异化或破坏,但整体看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存较完整、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且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群众基础。就“斗牛”民俗而言,当务之急应多方努力形成合力,申请设立黔东南斗牛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不要让“嘭嘭”斗牛牛角撞击声成为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