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0引言 三峡库区涉及重庆市、湖北省20余个区县,面积达5.665万km2,总人口2172万人,人口密度为全国的2.8倍。库区年耕地约137.6万hm2,人均耕地约0.063hm2,农业生产多以油稻、林果、畜禽、水产为主,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库区水利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1084km2,总库容393亿m3。库区汇集了长江干流以及乌江、嘉陵江、大宁河、香溪河等400多条次级河流的来水,水库库线共达5711km,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景观旅游的最佳地点,也是库区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1]。 1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2009年三峡库区水质总体为Ⅰ~Ⅲ类,与2008年相比,水质呈轻度污染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依然为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主要原因是库区储水位的上升、人口的迁移以及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库区动植物死亡数量、生活、生态垃圾等相对增多、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据12个国控监测断面显示,库区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7.4%,5.8%,2.9%和3.9%(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年三峡库区各类水质断面比例图,如图1所示。另外,据环境保护部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三峡库区内氨氮污染物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总量已由2000年的0.82万t增加到了2009年的2.13万t,10年期间净增1.31万t。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原因所引起的。 1.1施肥结构不合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 三峡库区施肥结构相当不合理,总的趋势为各种作物氮肥施用量过大,磷、钾肥特别是钾肥施用不足,氮磷钾平均之比约为1∶0.4∶0.3(如图2所示);另外,库区有机肥、农家肥使用量较低,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年化肥使用量约达64.5万t,平均耕地达468.8kg/hm2,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水平225kg/hm2,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0kg/hm2。年农药使用量约达3.2万t(实物量),平均耕地达23.3kg/hm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33kg。同时,大多数农户仍然采用原始施肥、施药方法,冒、滴、漏、洒等现象严重。 1.2农作物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 三峡库区农作物废弃物主要有稻秆、玉米秆、油菜壳以及其他农作物的秸秆、籽壳等。三峡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生量约达130万t,由于农作物废弃物加工企业稀少,养殖专业户多采用合成饲料等多种原因,库区内农作物废弃物多采用露天燃烧、填埋的方式处理。另外,由于处理方式不当,库区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地膜、除草剂等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特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逐年累积残留于土壤中,并随着雨水汇入库区。在2009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中,检测出200多种污染物;其中,枯水期检出184种,丰水期检出152种,属于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的有7种[2]。 1.3污水处理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废水垃圾增多 农业废水垃圾污染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废水垃圾污染和农村废水垃圾污染。农村废水垃圾污染主要来自于农村居民生活和畜禽养殖业。近年来,由于库区各区县废污水处理厂的增多,使得农村居民生活废水终于控制在了2000年的水平,但农产品加工业的废水垃圾排放量却由2000年的0.47万t增加到了2009年的2.96万t(如图3所示)。另外,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市场需求的发展,三峡库区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畜禽排泄量大,但无害化处理率低,有近30%进入了农业生产循环,其余大部分随雨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形成了另一污染源。 1.4水产养殖面积逐步扩大,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 近年来,三峡库区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养殖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三峡库区有机水产品已达1.38万t。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丰富人们饮食文化、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对库区水域环境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饲料投放量高、水体残留多。过多的饲料投放使得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进一步加重,进而对库区某些浮游生物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并最终影响到水体中的生态平衡。②防病治病药物使用量高、残留物质积累严重。防病治病药物的过量使用,会对水体中的部分生物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而生物的累聚作用,会杀死一些有用生物,并最终影响到水体的生态平衡。 2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2.1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峡库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水电的输送、农副产品的生产以及景观旅游业的发展。这3大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以良好的水源、水质为基础,而农业面源污染所带来的水质恶化、水域面积相对减少的问题不仅导致当地农副产品的减产、旅游环境的恶化,重金属的富集也将会导致当地农副产品品质的下降,甚至会间接的影响到库区下游的水力发电,并最终影响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该地区3大产业发展的空前停滞。 2.2是实现人居生存的需要 长江流域拥有占全国36%的人口,而这些人口的生存前提就是长江流域拥有一个适宜的气候、水文、自然、地理的生态条件[3]。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气候、水文生态调节枢纽,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人居环境,也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因此,逐步实施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改变其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增强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净化能力是实现长江流域人居生存的需要。 2.3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需要 长江流域除拥有占全国36%的人口外,还拥有占全国40%的粮食、33%的棉花、47%的淡水产品和40%的GDP等[3]。而三峡库区是长江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生产地,各类农副产品的生产量约占长江流域的1/2。现阶段,世界经济仍然处于缓慢恢复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就必须抓好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经济建设,在保持第一二产业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第三产业的潜力,拉动内需,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三峡库区第三产业的支柱为旅游业,因此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2.4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我们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质量,注重提高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4]。三峡库区农业的面源污染降低了库区环境承载容量,导致了大量生态难民的产生。因此,建立和完善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改善生态、生活条件,调整库区经济结构、耕作模式、消费方式,提高库区生态承载力,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新需要。 3生态补偿政策 生态补偿就是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消除因其行为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增加外部经济性以达到保护资源目的的经济手段[5]。针对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和谐、可持续的要求,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合理施肥,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建立完善的政府支出型补偿机制 生态利益具有公益性质,由于生态建设的经济外部性及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担负主要生态补偿责任,因此在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三峡库区农业生产的投资力度。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库区的实际情况研究改进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同时,运用财政手段,通过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在三峡库区的投资力度,长期、稳定地来加强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具体来说,可以依托其他生态系统较常用的项目管理模式来调整对库区农业生态系统质量效益起决定作用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将原来较为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以粮油、蔬菜、水果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和“菜篮子”产品为重点,以新型畜禽、水产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农业产业结构[6]。 3.2实行科学的税收改革型补偿机制 三峡库区实行的现行生态补偿税包括资源税、水资源税、森林资源税等。其征收的对象主要是对资源的初期购买者,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征收范围窄、税额低、非以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为目的[6]。因此,在未来三峡库区生态税的设置上应当根据库区的实际对现行排污收费制度进行税收化改造,开征“污染物排放税”;另外,还可以针对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实际,调整三峡库区农业生产的施肥结构,在三峡库区内,对有机肥、有机农药和普通化肥、农药实行不同的征税标准,降低有机肥、有机农药的价格,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激发农民购买和使用有机肥、有机农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培育自助的基金型补偿机制 针对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专项基金,通过补贴农业生产中使用农家肥、生态灭虫方法的农民,从而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补偿专项基金来源首先应政府出面,从国家财政中划出部分资金对三峡库区进行直接支付,其次还应充分利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维护与建设的热情,吸收个人、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的捐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7]。 3.4落实权责一体的责任型补偿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补偿生态资源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法律仅仅是手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进行自觉补偿才是目的[8]。针对三峡库区农业废水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在库区内建立责任人制度,鼓励库区内各企业自发成立协作组织,规范其日常行为,对企业废污水的净化制定统一的标准,做到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另一方面,要在库区内推行猪—沼—果、菜、经等农业生态模式,将农业废水的治理与沼气综合开发、庭院经济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农业废水排污网、沼气池、生物氧化塘的建设,对农村生活废水、畜禽粪便进行生物净化处理。 3.5培养循环利用的自养型补偿机制 如果农作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比露天燃烧、填埋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或者减少相应的支出,农民无疑会选择前者。因此,在三峡库区,应通过自养循环系统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或过腹还田,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净化大气生态系统[9]。同时,针对库区内持久性有机污染严重的现象,一方面要大力倡导使用可降解农地膜、有机农药;另一方面,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回收农地膜,并在此基础上兴建一定数量的废旧农地膜加工企业,进行废旧农地膜的再加工或者将废旧农地膜转化为新型工艺品。这样,规模性环保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便会达到提高预防、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废旧农地膜对生态系统的污染,逐步使库区的生态补偿由给养型向自养型转变。 3.6实施合理的区域间补偿机制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具有正外部性[8],其生态价值辐射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要充分发挥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外部性,就必须制定三峡库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方案,建设生态带禁养区、控养区,引进新型养殖技术,实行混合立体生态养殖,如鱼类立体混合养殖等。当然,这种生态利益的溢出是以库区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和以库区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为代价的,要使这种代价趋近于零,使库区农业生态系统得以长期和谐发展,就必须通过长江中下游受益地区向库区支付一定的补偿如货币、实物、技术等来实现,使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使库区产业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同报。 4结语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极其复杂且艰巨的社会问题。其外部性要求政府部门承担主要责任,要从解决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化取向,落实科学合理的补偿方式,并最终建立解决库区生态安全的长效机制。这既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库区人民的利益所在。#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