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外动物保护的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澳大利亚是地球上的一个独立板块,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草原上跳跃的袋鼠、桉树上笨拙慵懒的树袋熊以及神秘沙漠上那许许多多已被人知或不为人知的野生动植物,都让每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神往。南澳位于澳大利亚中南部,是众多稀有动植物的家园。在南澳,受保护区域面积的比例位居澳大利亚之首。 电影《海底总动员》中,主人公小丑鱼尼莫被一只鹈鹕含入口中飞行,借以躲避一群信天翁追逐,鹈鹕穿梭在悉尼歌剧院和大桥之间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鹈鹕是捕食鱼类的,只不过电影将这只鹈鹕演绎得有了爱心。 澳洲鹈鹕(Pelecanusconspicillatus)是一种大型涉禽,分布在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在斐济、印度尼西亚及新西兰也有分布。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嘴下有一个喉囊,可以自由伸缩,是储存食物的地方。澳洲鹈鹕飞行力强且姿态优雅,常群飞群栖,极善于游泳,但不会潜水;游泳时张开大口,将捕得的鱼兜入喉囊内;有时结群,排成长长的纵队,用强大的翅膀拍击水面,发出巨大的响声,将鱼群驱逐至海岸边后捕食。在澳大利亚本土广泛分布的澳洲鹈鹕约有3~5万只。澳洲鹈鹕最初是由荷兰自然学家C.J.Temminck于1824年描述的,其种名的拉丁文意思是“明显”。澳洲鹈鹕在鹈鹕中算是中等身型:长1.6~1.8米,翼展2.3~2.5米,重4~13千克。它的体羽主要呈白色,双翼的主羽呈黑色;喙呈淡粉红色,在鸟类中是最大的,长可达49厘米。它们喜欢生活在辽阔且没有太多植物的水面,只要有足够的鱼类供应,周边的环境可以是森林、草原、沙漠、入海的泥地、公园甚至工业废墟。澳洲鹈鹕2~3岁就开始繁殖,它们的巢就是地上的一个浅洼,有时会有草围边,巢是共享的。它们产1~3枚卵,卵呈粉白色,约有93×57毫米大。孵化后,体型较大的雏鸟会吃得较多,而最弱小的则会因饥饿而死亡。澳洲鹈鹕没有常见候鸟的迁徙习性,不在南北半球之间进行迁徙,但是它们往往根据不同地方的降雨和食物情况在澳大利亚本土不断改变生活场所,通常在有丰沛的淡水或咸水区域活动,喜欢在近海边或是近水域地势较低的岛屿和沙洲上营巢。 在距南澳首府阿德莱德市东南部约156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库容国家公园(CoorongNationalPark)。该公园北起墨累河(MurrayRiver)入海口,南至金斯顿(Kingston)北部,全长约140千米,宽不足4千米,占地500平方千米,1985年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整个国家公园狭窄而绵长,宛若一勾月牙,扬哈斯本半岛(沙丘岛)将其与南海分隔开,该公园保护着当地独特的地质景观、沿海沙丘系统、泻湖、湿地、海岸植被、野生鸟兽和鱼类等。 在公园的中南部有三座自然形成的相对孤立而邻近的小岛,每年都有大量的澳洲鹈鹕在这里繁衍生息,因而这三座小岛自然也就被人称作“鹈鹕岛”。鹈鹕岛与陆地隔离的环境得天独厚,为鹈鹕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使其免受主要天敌狐狸的侵袭。由于干旱以及库容国家公园下游地区汲取水资源的原因,使得库容地区盐化程度加剧。如何保护这片生态系统已成为高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围绕着提升社会各界对这里的认知和提高人们保护意识的工作已经受到重视,如何因势利导,加强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这片区域的消极影响也已成为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动画电影《冰河世纪Ι》中,心地善良的猛犸象曼弗瑞、嗜食的树懒希德和狡猾的剑齿虎迪亚戈为了给它们捡拾到的人类婴儿寻找食物,与一群渡渡鸟展开了西瓜争夺大战,最后在一场美式橄榄球比赛似的激烈争夺战中,树懒希德获胜,赢得了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西瓜,人类的婴儿获得了食物,但是渡渡鸟却因丧失了最后的食物而集体跳崖自杀。很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电影中为人类抢来西瓜的猛犸象、剑齿虎已经灭绝了,仅有树懒存活在地球上,而人类仍然生机勃勃地繁衍着。渡渡鸟在17世纪也已经灭绝,科学家一直认为不能排除人类活动对其灭绝的影响。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大卫劳普在1994年发表的《灭绝在进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据化石记录推算,在地球历史期间,一个物种的平均生存时间是400万年。但是,在人类出现以后,除了大规模的自然灾难外,人类活动是加速其他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第一次对生物灭绝速度具有显著影响的人类活动当属人们首次移民到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77%~88%体重超过44千克的哺乳动物走向灭绝。这种灭绝被认为是人类狩猎所致!猛犸象、剑齿虎如地下有知,对人类如今大肆侵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掠夺其他物种的生存资源会作何感想?这些已经灭绝的动物会不会后悔当初那样竭尽全力地拯救了人类? 红尾黑凤头鹦鹉(Calyptorhynchusbanksii)因雄鸟尾部的一片鲜红色羽毛而得名,雌鸟尾部为橘黄色,喙为肉色,不同于雄鸟的黑色喙;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也会取食水果、坚果、花朵和昆虫;寿命可达50年以上;常在桉树上筑巢。在澳大利亚现有5个亚种,包括西北亚种、东北亚种、西南亚种、中部亚种和东南亚种。其中,东南亚种仅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维多利亚州西南部有发现,是五个亚种中体型最小的,但却是羽色最鲜亮的。不同于其他几个亚种,东南亚种食物和生存环境非常单一,只以棕桉树、沙漠桉树和布洛克树的种子为食。棕桉树和沙漠桉树的花期不同,因此可全年为这种鸟提供食物。但遗憾的是早期欧洲殖民者在这里垦荒发展农业后,进行了毁灭性的砍伐,使这种鸟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目前面临灭绝的危险,种群数量仅有约1400只。 为了保护红尾黑凤头鹦鹉,南澳逐渐形成了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在内的保护阵营。可为了实现持续发展,政府设立机构并管理资金。这些资金除了来自财政外,另外一个重要来源为企业。在政府审批新的开采项目时,制定许多措施保护环境,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例就是:所申请的项目作业如要破坏植被,那么企业将承担在另外的地方保护或恢复相同面积植被的任务。2011年6月,在东南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和南澳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的资助下,在南澳红尾黑凤头鹦鹉东南亚种栖息的重要地区启动了桉树重植计划,50多位农场主拿出1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于此项计划。在那拉科特(Naracoorte)的卢森代尔(Lucindale)地区,志愿者在私有农场主拿出的土地上种植棕桉树、沙漠桉树和布洛克树,并由农场主和志愿者对恢复后的植被进行维护和管理,以期通过项目的实施,为红尾黑凤头鹦鹉东南亚种提供足够的原生态栖息地。#p#分页标题#e# 无论是《海底总动员》或《冰河世纪》系列电影,还是今天广受欢迎的《功夫熊猫》,都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增强了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然而,要做到切实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还需科学的保护行动和保护理念,对于保护措施的实施也极为重要。对物种的保护,归根结底是要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和完整的生态系统。对于原生态保存现状较好的地方,应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限制人类活动的扩张,让生态在自然条件下调节恢复;而对那些生态已遭到破坏的地方,则需按照原来当地生态系统的模式进行植被的再恢复或是动植物物种的再引入,南澳的澳洲鹈鹕和红尾黑凤头鹦鹉保护实例向我们诠释了这种理念。 本文撰写得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李建军研究员的指导,同时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动物保护统筹主任SimonHabel先生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