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超采与节水灌溉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下水超采与节水灌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下水超采与节水灌溉

 

骆驼城乡位于高台线城西南二十五公里处,东止碱泉子河,西止黄家皮带,南止兰新铁路,北止三清渠,东西长约15km,南北宽约8km,总面积约120km2。骆驼城乡有13个村、92个社、54个国营、集体、个体农林场。2002年底总人口1.02万人:总耕地面积83,875亩.其中;农田面积78,675亩,林草地5,200亩;工农业总产值6,375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达到2,643万元。该乡除生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外,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已初步形成酿酒葡萄、番茄、啤酒花、草蓄、药材、水果等六大支柱产业粮、经、草种植比例已调整到50:6:43:2:6:2。现就骆驼城乡农业综合开发中有关节水灌溉和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进行讨论。   一、开发成效   1.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年来,全乡共有9个村(新建、骆驼城、永胜、前进、健康、新联、红新、果树、碱泉)先后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改造中低产田3.23万亩,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96万亩。衬砌大小防渗渠道172km,修建各类渠系建筑物4,783座,改造修复旧机电井39眼,更新报废机井2眼,修筑砂石硬质机耕路59km,架设农电线路3.5km,造林绿化0.13万亩,使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平均由治理前的不足60%提升到90%以上,抗旱能力显著提高,耕地大面积受旱现象得到全面遏制,把原来的中低产田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良田。   2.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随着渠道的衬砌,机井修复配套,使农田灌溉节水率达到30~40%,平均每亩年节约水费40元左右。仅此一项受益人口就达0.42万人,受益面积达1.4万亩,年灌溉水费成本由原来的100~130元/亩,降到现在的70~80元/亩。   3.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我们面对农业综合开发新的发展机遇,坚持与时俱进,迎接新挑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创新机制作为开发的重要环节,注重在“综合开发”上做文章,四年来项目区分别健全和完善了农民用水户协会7个,加工番茄种植协会3个,共培训农民0.9万人次,引进新品种20多个,新技术7项。   4.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通过四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项目区粮经草比由开发前的25:60:15调整到19:70:11,亩收入1,500元到3,000元的高效田达1万多亩,年新增农业总产值418.1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年增加240.2万元,给项目区农民纯收入人均年贡献额达246元,比非项目区高出185元,部分村高出全县人均纯收入500~600元,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农村正在逐步形成。   二、骆驼城乡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是节水灌溉   骆驼城乡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问题。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对该乡的地下水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开发水资源、发展全乡经济也是该乡长期执着的要求,通过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骆驼城乡内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实现人民群众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水资源的开发,怎么才能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鉴于骆驼城灌区制定的机井管理办法,应加强对地下水新打机井现象的管理。实行打井施工企业登记备案,办理打井许可证,制止无打井许可资质的打井队进行打井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打井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钻井设备、违章纪录等方面进一步严格审查,加强整顿规范打井市场,强化对施工队伍和施工企业的管理,使打井施工企业合法经营,逐渐实行招投标的制度。经水管部门现场勘测制定打井方位。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时,一定要把搞好节水灌溉放在第一位,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原因有二点。   1.水价的改革   现行水价太低,不利于节约用水和控制地下水,也不利于供水事业的发展。水费是农民最基本的性支出之一,农民是农业水价承受的主体,农业水价改革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的承受能力。通过调整水价的作用,实现农业节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供水工程良性运行,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文地质情况   骆驼城乡由于开荒扩地,又常年性无地表流,大部分为潜水,因此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据长观资料1991~2004年地下水位共下降了7.54~10.69m2,平均每年下降0.67~1.19m,使区内形成了降落漏斗。在技术经济允许的现状条件下,为使区域地下水水位不再持续下降,实现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采用均衡法计算,灌区内每年允许开采的水总量为1,800万m3,从黑河西总干渠年均引水量1,009.2万m3。实际用水量为3,600万m3。因此年超采量为800万m3,导致了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三、骆驼城乡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节水灌溉和控制地下水   如上所述,由于骆驼城乡属西北荒漠区。土壤侵蚀严重,地质构造复杂,山地灾害频繁和生态湿地面积萎缩。因此,在开发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地下水的开采,使综合开发与保护治理融为一体,纳入开发的具体内容。在骆驼城乡的前进村和健康村等出现挟带泥沙冲入农田;我省有些地区已经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开发和治理相结合。由于该乡的农业用水比例较低,水的利用率仅为50%左右。所以搞好节水灌溉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追求节水灌溉必须防止地下水水位下降、水土流失。骆驼城乡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节水工程,要认真对待,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将各项开发项目结合起来,以形成系统的最佳整体。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骆驼城乡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促进全乡进步发展和文明,是全乡人民的长远目标,只有搞好了节水灌溉,控制地下水的超採,该乡的经济增长才能持久;不注重节水灌溉不仅危及本乡人民利益,而且对黑河下游带来危害。只有搞好了节水灌溉控制好地下水的开采,才能使骆驼城乡的环境质量得到提升,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节水灌溉主要包括旧机井改造、兴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以控制地下水为重点,集中成片地进行兴修农田水利和改造旧井建设,使耕地土层增厚,地下水承受能力减小,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讲,节水灌溉就是骆驼城灌区发展农业和环境保护以及建设的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好该区域人口、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治水实践存在“重视工程建设,轻视工程管理,忽视资源管理的倾向,导致硬件投资过度,软件投资严重不足,是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的根源。搞好了节水灌溉才能做到生态环境好转,地质灾害减少,土地生产力提高,环境容量扩大,整体效益显著。#p#分页标题#e#   四、节水灌溉和控制地下水超采是骆驼城乡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   农业综合开发的目的不仅要使该乡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而且要使骆驼城乡的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不断好转,以及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宗旨。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   1.落实和强化客观上的总量控制   一个流域或区域可利用水资源,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首先分配和确保生态、生活用水,其余水量作为生产用水,客观上的总量控制是制度变革的初始动因,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第一步,就是要实行强制性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   2.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将生活和生产用水总量指标,根据区域内人口、耕地、牲畜以及其它产业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定额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水权细化分配,将用水指标逐级分配给各乡(镇)、村、企业和用水户,明确各级水权。公民和单位用水只能在分配到的水权范围内用水。初始水权的分配是走向水权管理的标志。   3.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   水权的分配,实施和流转需要依托一套基础设施体系,最重要的是计量设施,临测设施和实时调度系统,这些设施是实施水权管理的硬件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大规模制度建设,但同时需要建设相应的工程设施作为基础,从骆驼城乡反映出来的问题,计量设施的不健全已经成为推进水权制度的“瓶颈”,一些制度的约束机制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在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体系的同时,必须重视计量、监测和调度设施建设。   4.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实施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   微观上的水权管理,不仅要根据定额管理的思路明确用水户水权,还需要一系列制度建设保障水权管理的运行,包括用水者协会、水票制、水事纠纷调节制、水权交易制等软件设施建设。   建立水权制度,实施水权管理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照抄照搬的模式,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如试点建设中实行的“水票制”就是一个创新,农民根据《水权证》赋予的水量购买水票,用水时先交水票后放水,如果超额用水,需通过市场交易从有水票节余者手中购买,农户节约的水票在同一渠系内可以转让。一张水票连接了政府、市场和农户,同时承载了水权、水价和水市场,大大降低了水权管理的成本和难度,也节约了生产力。对于骆驼城灌区来说,节水灌溉型生态农业不可能是一种模式,应该是多种模式。这就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使骆驼城乡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从长远看,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及时协调地表水的补给,才是骆驼城乡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目标。也是骆驼城乡农业综合开发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深入,实现21世纪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