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财富观内涵及其构建措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财富观内涵及其构建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财富观内涵及其构建措施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现代生态价值观念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属于人类重要的财富,它们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生命和自然事物以自身生存目的为尺度,具有以自身为主体的价值[1]。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应该在合理追求生态财富的同时更要珍重和保护生态财富。面对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面对缺乏生态伦理价值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良行为和现状,我们要转变和更新生态文明观念,构建生态财富观和建立完善的生态环保法律体系,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共同发展。   一、生态财富观   (一)生态财富的内涵   生态财富,不仅仅指用来作为加工对象的资源,而且包括由森林、土壤、大气、植物、动物等多种自然物质结构组成的生态体系。人们基于使用价值或财富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这一定义,将能够满足人的生产需要以及消费需要的自然对象和自然条件称为自然财富或生态财富[1]。现代生态价值观认为,作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生态环境是具有价值的。一是具有伦理学意义的价值。生命和自然事物以自身生存目的为尺度、具有以自身为主体的价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是自然界的一切实体和过程。二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价值。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无论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还是满足人类主体需要的程度,或是从生态的有用性以及对主体的效应性和目的性考察,生物和自然物质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价值的全部属性和要件。三是具有经济学意义的价值或商品价值。人类对自然物质进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使部分自然物质参与社会的商品流通和交换[2]。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和三种生产理论认为[3]:(1)自然环境为物资生产提供资源和基地,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环境对经济的承载价值可以部分用资本来进行衡;(2)自然环境还是人口生产,人类生活的基本载体,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对生存的支持价值基本上无法用资本来进行衡量;(3)自然环境是自身再生产的基本载体,必须维持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以上论点都说明了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但是自然生态的存量是有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以生态的再生和增值为前提。自然界是均衡与和谐的,但这种均衡与和谐又是脆弱的,人类活动应当限制其后果与作用不使这种均衡与和谐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当代社会应该实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长远平衡。   (二)生态财富观的内涵   生态财富观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生态文明时代,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人类认识、创造、保护、开发、利用财富的思维、理念和理论方法体系。它把所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的和人工的物质资源和环境条件等都看作财富[4]。工业文明时代的财富观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浪费性的特征。生态文明时代,在生态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引下,其财富观应呈现出生态性、和谐性、安全性、节约性和可持续性。科学的生态财富观,首先要肯定财富在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类的基本生活是物质生活,生态财富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人类对财富的追求是应当的,但这种追求应该是理智的、适当的。财富赖以支撑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所能承受的负荷也是有限的,过度的追求会给人类带来不幸。在国际社会,生态财富观正在兴起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财富观、价值观、生存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的模式。生态财富观作为一种新的财富理念和模式,它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理性而必然的选择。   二、构建生态财富观的措施   构建生态财富观,是生态文明时代所直面的新课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既有利于当代人又惠及子孙万代的战略性策略[5]。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不同的社会主体从不同的层面共同构建。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   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是确立生态财富观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其物质保障。循环经济模式和戴利的稳态经济思想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二者都源起于对传统线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批判和扬弃,也都体现了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6]。两种经济思想都同样关注了环境正义问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体现了环境使用的权益与保护环境的责任在人类之间的公正分配。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俗称,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论基于市场主导寻求环境危机的解决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循环经济理论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行政手段的实施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其拥有的公共权力,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从影响人们生态财富观的主客观因素入手,培植和提升人们的生态财富理念。引导公众追求、创造、享有财富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和管理自然生态财富。诸如在构建和谐社会,制定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将生态财富指数纳入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大力推行生态GDP;充分运用行政制度和行政措施,营造享有和管理生态财富的社会氛围[4]。   (三)公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树立新的财富观   人类的思想行为模式是受其伦理价值所支配的,人类对财富的认识和追求具有明显的时代伦理特征。人类的伦理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人类共识,生态伦理已成为21世纪的先进理念和主流伦理。在生态伦理支配下的财富观,毫无疑问应该是生态财富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要使全社会意识到保护生态的系统性、完整性具有终极价值。#p#分页标题#e#   我们应该从细微处、从每一个方面、从每一件事情、从每一个行动出发,确立生态文明意识。本质上来讲,人首先具备的是自然属性,然后才具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的本质和生命需要。健康的生态观要求我们同自然生态之间保持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和谐平衡,在生命的不断延续和循环之中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7]。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利于建立科学的生态财富观。科学的生态消费观也必然利于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包括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8]。绿色消费是指以健康、自然、和谐为宗旨。消费的内容、方式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的消费方式。   三、讨论与结论   以往的财富观只着眼于物资生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崇尚在攫取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获取财富,忽视了环境生产和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财富创造的贡献。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两个重要基础。所以亟待社会通过切实而有效的手段促进人们认识现实、转变观念、确立新的生态财富观。但是新的生态财富观的确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面对着许多的挑战和局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探索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