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科技推广路径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抗旱造林科技推广路径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抗旱造林科技推广路径分析

造林成活率与保存成林率是衡量造林成败的二个关键指标,也是反映造林工作实绩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我省渭北旱塬造林的成活与成林,不仅制约该地区造林绿化进程,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经济损失巨大,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造林绿化积极性。为此,笔者在彬县开展了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试验推广工作,大幅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彬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的西部,咸阳市的西北部,居黑河中游,介于东经107°04'—108°22',北纬34°51'—35°17'。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彬县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祁、吕、贺山字行构造前弧东翼内侧。地台基底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岩。第四纪以来,由于当时气候,黄土物质在这里大量堆积形成黄土高原。后由于长期的流水冲刷和切割,故而形成了塬梁、沟壑黄土区特有的地貌形态。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其中,全长104公里,将全县分割成为东北、西南、泾河川道三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海拔715米—1501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

(2)气候条件:本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7℃,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2.5℃。年平均日照2298.8小时,10℃以上活动积温3180.9度。无霜期176—180天,川道较塬面短。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79.6毫米。

(3)土壤条件:据农业区划土壤普查结果,全县黄土占63%,主要分布在塬面及沟坡地带;黑垆土占22%,主要分布在塬梁中脊部;淤土占5%,分布在泾河及其支流两岸的阶地上;红土占8.3%,分布在沟谷下半部和南部山坡地带;潮土占0.1%,主要分布在泾河沿岸的漫滩上;其它占1.6%。由于水土流失和长期重用轻养,土壤肥力较差,PH值在8.1—8.6之间,属于碱性土壤。

(4)植被分布:彬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落叶林植被类型。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极度开垦,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仅残存有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绝大部分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叶阔叶树为主。乔木树种主要有刺槐、油松、山杨、杜梨、山杏等;灌木主要有黄蔷薇、狼牙刺、山桃、柠条、棉柳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羊胡子草、宾草、野芦苇、铁杆蒿、狼尾草、黄蒿、天兰、白羊草、地榆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郴州梨、苹果、柿树、桃树、杏树、葡萄等。

二、影响造林成活成林的主要因素

1.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有大小沟道4089条,沟壑面积639.5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183.2平方公里的54.1%。水土流失面积1064.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9.95%,年均输沙总量304万吨,年均侵蚀模数2875吨/平方公里,全县耕地年均流失氮、磷、钾养分2.99万吨,相当于全县化肥施用量的43%左右,是全国136个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

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频繁发生。降水多集中在7、8、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其余季节很少。平均每3年有一年大旱,年年有小旱。特别是近年来大旱几乎年年发生,且基本不足历年降雨量7成。

三、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分析影响

渭北旱塬造林成活与保存成林因素,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干旱缺水和流失损水。所以抗旱造林技术核心就是解决水的问题,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造林成活保存成林率。

(一)抗旱造林技术

1.适地适树技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彬县自然环境,将全县造林地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组,12个立地类型。根据造林立地类型选择适宜的栽培树种,依据树种特性选择适宜造林立地类型,做到了适地适树,为造林成活保存成林奠定基础,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立地和树种生产潜力。

2.提前大穴整地技术。在造林栽植前1—2季,提前整理好造林地,并在荒山防护林所整的鱼鳞坑、反坡梯田中挖长、宽、深各1米的栽植坑。拦截雨水径流,增加了土壤水分蓄积,促进微生物活动,确保根系生长和林木成活。

3.良种壮苗技术。道路植树选择胸径3厘米以上大苗;在其它造林中,统一应用一级壮苗,刺槐用省上推广优良无性系1、2号,油松、侧柏用省内种子园、母树林良种。具有抗逆性强、耐干旱、速生、丰产、优质特点,提高了造林质量和成活保存率。

4.截杆去头技术。道路植树选择大苗,在杆高3米处截杆去头。刺槐、杜仲等小苗阔叶树种,在距根茎处10厘米截去主杆,减少地上部分蒸发面积,促进苗木体内水分平衡和成活。

5.容器苗造林技术。对油松、侧柏等针叶常绿树木,实行容器苗造林,避免蒸发面积大而失水影响成活。

6.浸根处理技术。在栽植前2天,将苗木根部放置于水中浸泡,每天换水一次,使苗木充分吸收水分。

7.土壤保墒技术。树木栽植后,在树穴土壤表面每平方米撒施天龙或五甲丰土壤保墒剂3—5克,然后深挖土壤,使保墒剂和表土充分混合均匀,最后将树穴表土整平。

8.修根造林技术。对阔叶裸根苗木,特别是单宁物质含量高的软枣、柿子,在栽植坑挖好即将入土埋根前,用修枝剪剪去主侧根尖端氧化伤口,以形成新的愈合组织,促发新根生成。

9.深栽造林技术。在沟谷川地台、河边等土壤水分状况较好的地区,杨、柳等树种插干造林时,在整好造林地后,地面打深30—40厘米孔,然后将杆插入,用土填满插孔并踏实。

10.地膜覆盖技术。对道路植树和经济林建园,在栽植后用地膜覆盖树穴,起到了提高地温、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反光,增加光合促进幼树生长的良好效果。

(二)主要树种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

1.刺槐、沙棘、柠条、山杏、杜仲。适地适树——提前大穴整地——良种壮苗——截杆去头——土壤保墒。

2.油松、侧柏。适地适树——提前大穴整地——良种壮苗——土壤保墒。

3.柿子、枣树、核桃、中槐、椿树、榆树、楸树。适地适树——提前大穴整地——良种壮苗——浸根处理——修根处理——地膜覆盖。

4.杨树、柳树。适地适树——提前大穴整地——良种壮苗——深栽造林——土壤保墒。#p#分页标题#e#

四、推广情况和效益从2002年至2004年,共完成推广造林2048公顷。按林种分:防护林1015公顷,用材林534公顷,经济林500公顷;按树种分:刺槐457公顷,油松273公顷,侧柏360公顷,枣树154公顷,柿子178公顷,花椒168公顷,其它458公顷。造林平均成活率达96.8%,保存率94%。林木生长量平均提高58.9%,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造林成绩显著,绿化了一批“硬骨头”地块。造林2048公顷,一批立地条件差、气候干旱、石砾含量高或坡陡岩石裸露,过去被认定不可利用地或暂不利用地,经过选择适生乡土树种侧柏、油松,推广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绿化成功,大部分已郁闭成林。彬县县城北山,长达20多公里,一直是县乡造林困难地段。三十多年来,栽过刺槐,种过核桃,但由于土层薄、干旱,成活寥寥无几。通过采取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已出现近600公顷的块状幼林,长势喜人,终于是昔日的红岩披上了绿装。韩家乡康家山一带,干旱阳坡面积350公顷,陡坡土薄石砾多,县乡1958年起就在这里造林,但始终都没有成功。在推广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时,干部群众都有顾虑,经过三年努力,已有500公顷侧柏、油松成林。

(二)采用不同的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形成了一批山、塬、沟、渠、路综合开发治理典型样板区。标准高、质量好、规模大、经验新,而且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强。为我国半干旱地区造林起到了示范效应,受到考察西部工程的德国专家、林业部三北局、省市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经济效益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三年总产值4418万元,其中经济林652万元,用材林、防护林3766万元,投入产出比1:27,新增利税250万元,节支金额100万元。

2.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推广项目的实施,土地利用率由2001年83.2%提高到2004年91.4%。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涵养水源能力明显提高,对粮食作物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

(四)造就了一批人才,为科技兴林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三年来通过举办各类形式科技咨询,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先后有10人获得农民技师职称,45人获得农民助理技师,70人获得农民技术员。农民助理技师孙三伍,从2002年以来,在承包荒山内共造林450亩,其中:防护林260亩,用材林120亩,经济林70亩,实现了荒山的全部绿化。目前树木生长健壮旺盛,郁郁葱葱,2004年果品收入达12000元。农民技术员杨风华2002年采取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建柿子园10亩,目前已挂果,年收入万余元。

五、结论和建议

(一)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是分析彬县造林诸多不利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一种适用先进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群众乐于接受的特点。为我国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成林研究了新的造林技术措施。

(二)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能把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与群众致富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为我国半干旱地区造林和林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示范典型。

(三)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组装配套了适地适树、提前大穴整地、良种壮苗、截杆去头、容器苗造林、浸根、修根、深栽、土壤保墒、地膜覆盖十项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具有科学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优点,特别是容器苗造林、土壤保墒、深栽等方面有新的创造。

(四)建议我国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大力推广应用,以提高造林绿化成活与保存成林率,加速荒山、荒漠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