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析湿地植被的问题及保护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因其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能力,被誉为“地球之肾”。为摸清乌溪江湿地公园湿地资源本底,加强乌溪江湿地保护管理,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湿地公园管理处组织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浙江自然博物馆的20多名专家,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
1湿地特点
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南部,北起黄坛口水库大坝、南至湖南镇水库衢江区与遂昌县交界处,涉及湖南镇、举村乡、岭洋乡、黄坛口乡4个乡镇,南北长33.39km、东西宽13.64km,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8°31′40"~28°49′45",东经118°47′28"~118°55′50"。公园规划面积12399.05hm2,其中湿地面积2826.77hm2。乌溪江湿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人工库塘湿地为主
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由黄坛口水库(又称九龙湖)和湖南镇水库(又称乌溪江水库、仙霞湖)两大库塘湿地组成,包括注入两大人工湖的溪流湿地,以及水体两侧第一层小山脊内、与该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密切相关的部分山林。湿地面积中,人工湿地2625.67hm2、占92.89%,河流湿地201.1hm2、占7.11%。乌溪江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是高峡水库的典型代表,是低山区库塘湿地、河流湿地的典型类型。
1.2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关系密切
乌溪江“一江两湖、两岸青山、山水相连”,湿地生态系统依靠森林生态系统所涵养。加强湿地周围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对于维护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特别重要。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编制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时,根据专家意见,将320多公顷的山林划入了湿地公园规划区范围,一并加以保护管理。
1.3生态区位特别重要
乌溪江是衢州人民名符其实的母亲河,是浙江省第一条通过省人大立法保护的河流。衢州市区、巨化集团生产生活用水均取自乌溪江。通过“江南红旗渠”——乌溪江引水工程,清澈的乌溪江水被输送到了金华、衢州二市的五个县市区。保护乌溪江湿地,对于浙江“生态省”建设,对于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2调查方法
依据《全国植物植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结合公园自身的特点,确定调查采用线路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选取春、夏、秋三个代表性季节时段进行野外考察。在调查路线的安排上,既考虑全面性,各种生境均要求尽量调查到,又注意重点性,对河流入口处、水库两旁阔叶林保存良好的地段及其他条件优越的生境进行重点仔细调查。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即正方形样地:乔木层要求做10m×10m样方4个以上;灌木层及草本层要求至少分别做5m×5m和1m×1m样方4个以上。在每个样方内调查记录每一物种的密度(多度)、盖度(郁闭度)、物候相、生活力、平均高度以及平均胸径等因子,再通过重要值计算,确定其群落名称。
3主要湿地植被类型
据实地调查,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有湿地维管束植物369种,隶属于93科254属,其中蕨类植物18科23属31种(含种下等级,下同),裸子植物1科2属3种,被子植物74科229属335种,湿地植被类型比较丰富。参考植物分类学等有关资料,湿地植被可划分为6个类型43个群系:
一、针叶林湿地植被型组
Ⅰ.落叶针叶林林型
1.*水杉(Form.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
常绿针叶林型
2.马尾松(Form.Pinusmassoniana)
二、阔叶林湿地植被型组
Ⅱ.落叶阔叶林湿地植被型
3.南川柳林(Form.Salixrosthornii)
4.银叶柳林(Form.Salixchienii)
三、灌丛湿地植被型组
Ⅲ.落叶阔叶灌丛湿地植被型
5.柳叶白前群落(Form.Cynanchumstauntonii)
6.小蜡灌丛群落(Form.Ligustumsinense)
7.白棠子树群落(Form.Callicarpadichotoma)
四、草本湿地植被型组
Ⅳ.高草湿地植被型
(一)禾草高草湿地植被亚型
8.斑茅群落(Form.Saccharumarundinaceum)
9.菰群落(Form.Zizaniacaduciflora)
10.鹅观草群落(Form.Roegneriakamoji)
11.棒头草群落(Form.Polypogonfugax)
12.*稻群落(Form.Oryzasativa)
(二)杂类草高草湿地植被亚型
13.水烛群落(Form.Typhaangustifolia)
14.江南灯心草群落(Form.Juncusleschenaultii)
15.野灯心草群落(Form.Juncussetchuensis)
16.泥胡菜群落(Form.Hemisteptalyrata)
17.水苏群落(Form.Stachysjaponica)
18.泽番椒群落(Form.Deinostemaviolaceum)
19.小花蓼群落(Form.Polygonummuricatum)
20.水毛花群落(Form.Scirpustriangulatus)
Ⅴ.低草湿地植被型
(一)禾草低草湿地植被亚型
21.狗牙根群落(Form.Cynodondactylon)
22.双穗雀稗群落(Form.Paspalumpaspaloides)
(二)苔草低草湿地植被亚型
23.芒尖苔草群落(Form.Carexdoniana)
24.垂穗苔草群落(Form.Carexdimorpholepis)
(三)杂类草低草湿地植被亚型
25.牛毛毡群落(Form.Eleocharisyokoscensis)
26.鼠麴草群落(Form.Gnaphaliumaffine)
27.裸柱菊群落(Form.Solivaanthemifolia)
28.地耳草群落(Form.Hypericumjaponicum)
29.半边莲群落(Form.Lobeliachinensis)
30.蛇含+假俭草群落(Form.Potentillasundaica,Eremochloaophiuroides)
31.益母草群落(Form.Leonurusartemisia)
32.鱼眼草群落(Form.Dichrocephalaauricuiata)
Ⅵ.水域植被型
(一)漂浮植被亚型
33.浮萍群落(Form.Lemnaminor)
34.满江红群落(Form.Azollaimbricata)
35.凤眼莲群落(Form.Eichhorniacrassipes)
(二)浮叶植被亚型
36.二角菱群落(Form.Trapabispinosa)
37.喜旱莲子草群落(Form.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p#分页标题#e#
38.小叶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cristatus)
(三)挺水植被亚型
39.莲群落(Form.Nelumbonucifera)
(四)沉水植被亚型
40.黑藻群落(Form.Hydrillaverticillata)
41.苦草群落(Form.Vallisnerianatans)
42.少花狸藻群落(Form.Utriculariaaxoleta)
43.角果藻群落(Form.Zannichelliapalustris)
注:有*者为人工栽培群落。
4湿地植被分布特点
4.1湿地植被群落较破碎,片段化明显
对于人工水库而言,湿地植被主要分布于水库消落区。因每年梅雨季节水库蓄洪,这类生境将被淹没较长时间,植物要在这种生境中生存并形成群落,必须具有能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生活史或避开水淹期开花结果,种子或根状茎能耐长期水淹,结实量大等特性。水淹时间和土壤湿度是该区域植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影响因子。由于乌溪江水库消落区大多坡度较大,经库水不断冲刷,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墒能力差,退水后很快进入极度干旱状态,少有植物能在如此严酷的生境中自然生长。因而乌溪江水库消落区大多数土壤裸露,植被主要分布于河口、库湾一带,从而造成湿地植被群落较破碎,片段化明显。
4.2黄坛口水库沉水植物分布较深
调节洪水主要由上游的湖南镇水库承担,下游的黄坛口水库没有明显的消落区。由于生境变化不大,湿地植被发育较好。据调查,在黄坛口水库较深的区域仍有黑澡、苦草、金鱼草等沉水植物分布。这可能是因水库水质较好,在较深的水底仍能受到阳光辐射。
根据调查资料,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湿地植被类型、湿地植物种类均较丰富,为湿地恢复、栖息地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上游的湖南镇水库,和其他绝大多数人工库塘湿地一样,由于生境变化较大,如不采取工程措施,其消落区要恢复植被是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湿地植被保护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也对水生植被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水植物为水生动物提供生活栖息和隐蔽场所,可以化水质,扩大水生动物的有效生存空间,其幼嫩部分又可供水生动物摄食,从而改善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沉水植物在水生态修复尤其是提高水的能见度和景观营造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挺水植物、湿生植物是湿地鸟类的重要栖息场所,许多湿地野生动物并以湿地植物为食。同时,对于湖(河)岸水土保持、减少森林枯枝落叶直接进入水体等都有重要作用。保护、恢复、修复湿地植被,是提高湿地生态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主管部门要通过电视、报纸、社区公告栏、宣传牌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民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投身湿地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2)加强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其恢复的研究。以前,水库消落区湿地植被保护与恢复未被重视。自三峡水库建成后,水库消落区植被恢复研究才逐渐被重视,并已取得一定成果。要根据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植被类型、自然地理等特点,进一步加强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恢复,特别是水库消落区湿地植被恢复重建的技术研究。对难以自然恢复湿地植被的区域,要采取工程措施,尽快恢复重建湿地植被,改善生态条件,提高生态功能。
(3)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保育管理机制。公园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保育管理机制,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加强公园的日常巡护与管理,及时制止各种破坏湿地植被的行为。对发生的破坏湿地植被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