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保护与改善措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山区生态保护与改善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山区生态保护与改善措施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几乎半数以上的城镇属于山地城镇,即属于山区范畴。欠发达山区的生态区位非常重要,一般分布于江河的源头位置,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建设好欠发达山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整个大环境的生态平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山区地形变化丰富,山水相融,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资源独特,生态环境似乎明显优于非山区,但现在往往就是山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统筹程度较低,“人民依旧贫穷—更为贫穷—环境退化”也仍在继续,而且常常是退化的更快,欠发达山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1]。如今 ,城市的生态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同样对于欠发达山区的长远规划、生态规划的应用也刻不容缓。

1 欠发达山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山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显著不同,欠发达山区受历史、区位、观念等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高的平原区和海滨区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欠发达山区的生态环境的自然风貌相对原始。纵观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发展史,不同地域都经历了对生态环境漠视到重视的过程。欠发达山区的能流、物流、信息传播交换较低速。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问题,发达地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的觉悟有益于生态规划各层次的开放,而欠发达山区面临同样地问题,因其自身社会经济、生产力及科技水平的落后,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难以兼顾环境变化的各方面问题,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更为严重。

1.1 欠发达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林业建设长期以来一直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以木材生产为林业经营的主要内容,与此相关的大部分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生产活动都围绕着用材林的高效经营展开,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林木蓄积量为研究重点。在这种经营模式的主导下,欠发达山区森林植被普遍存在优势树种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下、林相景观不佳、生态功能脆弱、地力衰退严重、病虫灾害肆虐等问题。尽管如此,欠发达山区依然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但正是由于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山区相对于平原区具有更高的异质性和敏感度。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极易由于人类的建设活动而遭到破坏,有许多是难以甚至不可再生的,如大部分山地植被,立地条件稳定性差,易毁坏而难以恢复更新[2]。另外 ,受历史 、区位 、观念等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欠发达山区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很大程度上是伴随自然环境的敏感、脆弱性而产生的,例如交通运输与通讯建设困难,不仅硬件设施易遭破坏,其软环境更易随内外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强烈的波动。

1.2 欠发达山区生态补偿机制滞后

欠发达山区一般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对下游地区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但如今往往是对源头地区要求多,而对其补偿少。长期以来,山区林农靠山吃山,主要经济来源于采伐林木,部分林农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合理的进行砍伐,使植被破坏严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尽管各地陆续实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进行封山育林,禁止生态公益林商业性采伐,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但目前欠发达山区的农民生活水平还是很低,对木材的依赖性依然很强,木材采伐仍然是山区林农的重要经济来源。山区乡镇普遍财政困难,对于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难以切实地将生态效益补偿的理念落实到各项政策中,导致各项生态补偿机制循环滞后。

1.3 欠发达山区生态环境的日常污染加剧

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山区生态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生活日常污染问题,欠发达山区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由于受传统厩养和放养习俗影响,禽畜粪便没有充分得到回收综合利用,种养殖业对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渐趋增大;而且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农膜,造成水体、土壤、大气、农作物等受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的随意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日益严重。另外,工业类经济发展一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山区较平原区、海滨区更为严重,特别是大气污染,因为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山区局部小气候现象明显,气流过山时,在山坡迎风面造成上升气流,山脚处形成反向漩涡;背风面造成下沉气流,山脚处形成回流区[3]。污染源在山坡上风侧时,对迎风坡会造成污染,而在背风侧,污染物会被下沉气流带至地面,或在回流区内回旋积累,无法扩散出去,很容易造成高浓度污染。

2 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依靠地球自身的资源生存,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学理论是指根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 3 个定律:一是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生产;二是和谐原理,即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睦共生,协同进化;三是自我调节原理,即协同的演化着眼于其内部各组织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完善和持续性,而非外部的控制或结构的单纯增长。

2.2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思路,可以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建立起人类社会组织,以自然能流为主,尽量减少人工附加能源,寻求以尽量小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

2.3 循环经济理论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遵循着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即: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这是一种由资源到废物的线性开环系统,是一种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表现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而循环利用模式主要利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和“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和谐物质循环模式。

2.4 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在边缘地带可能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即所谓边缘效应”[3]。自然属性相同的 2 块土地,其价值可能更多的取决于各自边缘环境区或更大范围周边地区的土地性质及使用状况,由于各类地块之间边缘效应的强弱程度不同,地块间无形的附加值大小及流动的合理性也大相径庭,并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流[4]。合理发挥边缘区的作用 ,将促进欠发达山区生态系统的整合能力和自促进生长性质,并使其构成部分相干地生长,稳定、受控的共存。

3 欠发达山区生态规划的应用

现代生态规划奠基人麦克哈格(I.McHarg)认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下,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确定其最适宜的地区。符合此种标准的地区便认定为本身适宜于所考虑的土地利用。利用生态学原理而制定的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称为生态规划。

3.1 欠发达山区生态规划的原则

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是欠发达山区建立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础。二是以人为本原则。无论生态规划进行到哪个步骤,都要以以人为本为宗旨,欠发达山区因自然的特殊性,交通与通讯的落后,有些山区逐渐成为城市死角,当地居民人均收入低,技术文化的缺失导致其依然存在靠山吃山的劳作模式,逐渐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但规划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因此在规划一些当地农民的敏感区域时,必须探索最佳途径。三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积极促进欠发达山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摒弃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恶习,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四是集约化与和谐原则。构建欠发达山区集约化的生态结构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生产活动集约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和谐共荣。五是多样性与层次性原则。保护欠发达山区的生态多样性,开展多元化集约生态经济,构建多层次性的生态资产体系,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来源。六是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原则。提高欠发达山区的科技水平,普及基本农林生产技术,城乡统筹规划,加强欠发达山区与外界合作。

3.2 欠发达山区生态规划的内容

一是从源头上建设和保护生态系统。应大力开展建设欠发达山区所在源头地区的植树造林建设,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方面的作用,为下游地区构筑绿色屏障[5-6]。二是统筹山区生态规划方案。以欠发达山区村落为单位,统筹落实各个生态规划方案,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保护森林植被,合理进行林相改造,积极推进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三是从实际出发,加大山区能源生态环境建设。欠发达山区的日常污染源主要是畜禽养殖、农业废弃物、生活污水等,对于开发山区能源的利用新途径,整改老能源利用方式对解决山区生态环境问题意义重大。四是全民教育,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加强欠发达山区的教育机制,普及生态环境知识,结合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传授科技新知识,增强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大监管力度。五是增加山区生态环境资金的投入。将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资金预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保护资金,探索建立以资源开发补偿、流域补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4 结语

目前,城市的生态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的大方向,欠发达山区的生态规划亦刻不容缓,将生态规划应用于欠发达山区的长期规划中,应从欠发达山区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归纳出合理的生态规划方案,引导当地农民正确开发生态资源,对于欠发达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具有显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