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森林保护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技术探究
【摘要】森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整个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作为这片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地区,森林环境是中国最重要的受保护和规划的生态环境之一。特别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林业资源都处于濒危状态,为了保护我们将要失去的森林生态家园,我们将面临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对森林环境进行智能研究和规划,然后再处理森林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本文便是对森林经营规划和设计的技术分析。
【关键词】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技术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森林资源规划非常重要,需要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森林的研究中去,并为中国的生态资源做出贡献。我国现在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于林区的调研工作进行的不够。这与目前我国相关的林业资源调研的技术有着直接关系。许多调研人员所采用的技术还是较为老旧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得到的数据不够准确并且也不能及时地将更新的数据反应给相关的林业设计和管理人员。并且,结合科技的发展及时地将新科技用于森林调研便能够更有效率并且准确地将林业资源的相关数据反应给负责制定林业规划的人员。
1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瓶颈
1.1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技术不够成熟。在进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其相关技术不够成熟,是使得我国整体森林资源得不到妥善的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对林业的研究包括先进的科学程序和创新方法。由于大范围的森林环境还包含大量自然资源,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快速,准确地得到相关信息。负责调研的人员利用好相关技术便可以防止遗漏和错误。因此,有必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科学研究,这些先进的技术与老旧的调研方法相比,效率更高,准确率更高。我国目前已经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森林勘探技术,并且新型的森林勘探技术也在不断的普及当中。例如,计算机,GPS定位器和其他先进设备可以有效提高调查活动的效率。我国政府应更加重视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技术更新,并及时将新技术引入森林研究规划设计。
1.2民众以及政府关注度不足。森林以其庞大的人工林而闻名,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优质木材,有效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森林资源在维护中国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许多地区的环境保护进行的非常糟糕,首先在检查森林资源时,从民众以及调研者角度出发,民众应该提高对于森林保护的意识,而调研者则应严格遵守调查顺序。每个人都应该对森林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工作,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森林探索工作。而对于政府来说,管理者必须首先制定与森林有关的适当计划和一套管理系统。并且要引导民众增加对于森林调查以及森林保护的关注度,尽可能的减少附近居民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
1.3缺少专业人才。森林资源研究林区的规划和设计是一个巨大的项目。要完成规划和设计森林资源的任务,必须对森林生态系统有深刻的了解,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造林和保护森林免受人员发展方面森林专业知识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这方面,可以完成森林研究规划和设计的人数非常少,而且由于森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且气候条件恶劣,许多研究人才不愿来这里参与环境保护建设。中国对森林研究的计划和规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某些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薪资水平绿色建筑领域非常可观,因此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较多。但由于中国缺乏关注,政府对相关行业的投资基金不足,国内专家无法行使职权,同时也无法吸引外国专家,这导致了在中国缺乏专家。因此,森林资源的勘探和规划不够顺利或不够理想。
我国学校课程教学改革(6篇)
第一篇:植物免疫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植物免疫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新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知识与应用结合紧密。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以及“植物免疫学”课程内容和发展的特点,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基础知识、前沿进展与实践应用技术互为补充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引入了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案例教学、文献阅读研讨教学、参与式实验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了从课堂、课下、实验、研讨以及考试等多方面的考核体系,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植物免疫学;森林保护;教学改革
森林保护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和防控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与推广、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森林保护专业在1998年曾被取消归入到林学专业,但由于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有害生物灾害,教育部于2012年又重新设立森林保护专业。2014年,我国也首次从国家层面作出了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使森林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森林保护逐渐向森林医学演变[1]。为此,北京林业大学修改了森林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增设了“植物免疫学”课程。该课程为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通过“植物免疫学”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了解植物的抗病性,充分掌握其类型、机制、遗传规律、变异规律,发挥其在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笔者根据近2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植物免疫学”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植物免疫学”课程的特点
探寻林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作者:杨胜莲 余志金 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海南新绿神热带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森林保护教学形式创建
作者:朱天辉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本实验在2个方面体现创新设计:(1)走出课堂,面向林业生产实际。从生产中发现问题,获取的实验材料,更具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2)实验材料多样性,根据农林高校生源多来自农村、学生获取植物材料较容易的特点,每小组采集的材料来自不同生态区域,实验结果丰富多样,学生组别间可相互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验学时与安排
本实验具有季节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选择在春季5~7月,实验总学时15学时,分5次进行,每次教学指导20min,采用小结实验进度和答疑方式。学生查阅资料、编制方案及实验报告不计入学时,根据报告内容和新颖性推荐发表。
实验方法
1样品采集与前处理学生实验前按5人1组分组,通过社会实践或生源地了解林木病害发生情况,实地采集或邮寄林木病害分离用标本,并填写好“林木病害调查记载卡(见图1)”。记载卡记录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因子、林地管理情况,对分析发病原因至关重要。采集标本注上标记后,如不能及时分离,要用塑料袋分类装好,冰箱中低温保存备用以防样品变质。
2培养基制作培养不同的病原菌,要根据它们的需求配制适宜的培养基,对营养有特殊要求的病原菌还要配制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截至1930年,已经报道了将近2500种。学生要对所诊断的病害性质有一基本了解,如真菌病害或细菌病害,选择适宜培养基制作。因此,同学们在实验设计时应选择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分离真菌或肉汁冻培养基分离细菌。由于该步骤要加热和高压蒸汽灭菌,有一定危险性,除安全教育外,还要求学生不能在灭菌期间离开实验室。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制作时,先将洗净后去皮的马铃薯200g切碎,加水1000ml煮沸0.5h,用纱布滤去马铃薯,再加水补足1000ml;然后加葡萄糖或蔗糖10~20g和琼胶17~20g,加热使琼胶完全熔化后,趁热用纱布或脱脂棉过滤,或者用滤纸和保温漏斗过滤。而后分装试管,加棉花塞后灭菌。作平板培养的每管约10ml,作斜面培养的则每管约5ml。根据工作需要,还可以分装在三角瓶中灭菌。教师必须在实验前说明,高压灭菌器的用法和注意事项:(1)灭菌器中的水,应加水到指定的标度;(2)需要灭菌的器物放在灭菌器内,将盖密闭,打开气门;(3)加热,等空气完全排除后(蒸汽从气门有力地冲出),关闭气门;(4)当压力上升到所需要的指标后,开始计算灭菌的时间,灭菌过程中保持压力不变;(5)达到需要灭菌的时间,停止加热,稍微打开气门,排出蒸汽使压力慢慢下降;(6)当压力降到内外相等时,才能打开高压灭菌器的盖。肉汁冻培养基的方法:取3g牛肉浸膏,蛋白胨5~10g,琼胶17~20g,水1000ml,与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的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林学人才培养方式革新思考
作者:李明诗 孙力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贾治邦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贡献[4]。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林业科技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是指导林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理论。我国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都要求林业教育应重视与加强森林培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综合化合理利用的较快发展、农用林业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多学科技术的融合,高等林业教育需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改革传统课程,增加新课程,更新教材内容等。在这种形势下,本科院校林学专业要想站稳脚跟并争取有更大、更好的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培养既适应社会需要又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其中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保障[5~8]。
1林业教育的中外比较及我国林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1国外林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趋势国外林学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强调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新变化(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型人才;通过专业知识结构的改造,适应“环境热”、“自然热”、“生物热”的潮流,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9~11],培养具有深厚知识和较高能力的“通才”;实行教学、科研与企业相结合的开放型办学体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基础性训练和文、理、工科的相互渗透,实行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增强适应性[12]。
1.2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建设的现状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教育存在专业建设历史短、教育观念相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学科间缺乏渗透、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的改革思路缺乏开拓性、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潜能发挥的作用、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现代林业科学发展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由规模扩大向内涵提高转变,地方高校办学历史短、积淀少、底蕴薄的问题开始显现。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不能盲目瞄准“一流”、向老牌高校看齐,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创出特色、办出活力[13]。培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4]。同样,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林学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也必然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等要素构成[15],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地方本科院校林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即立足地方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林业科学和技术需要的,具有较宽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林业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创新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兼顾,能够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植物栽培、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3我国林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3.1招生规模及生源质量下降长期以来,我国的林业专门性大学和部分农业大学中的林学院(林学系)肩负着培养林业本科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林业院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重大调整,高等林业院校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都相对地压缩了传统林学类学生的招生数量。与此同时,农业院校中的传统林科专业在专业扩张过程中却逐渐萎缩以致消失。近年来,该趋势则愈演愈烈———林科类考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率和上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录取的学生多为调剂志愿考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后,林科类的毕业生则争先恐后跳出“林门”[16,17]。可见现在学生对林业的认识不够,有的不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所以增加基础课程(如哲学)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林业科研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摘 要:森林生态系统做为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林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和根本保障,担负着为建设“五位一体”文明国家提供生态条件和生态安全保障的重任。林业科研及科技推广工作是林业进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科技推广;林业科研;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科技在林业的发展中重要性日显,近年来,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 年的 48% 提高到2021年的55%[1]。但是,我国林业科研管理和科技推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结合林业科研管理工作实际,对林业科研管理和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林业科学研究目标是“服务国家目标、满足行业需求、解决林农疑难”[2]。科研管理是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一项科研成果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结晶,而且是管理才能的体现。科研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潜在 的资源,需 要 开发和研究。包括了科研计划 管 理和科 技成果 管 理两大方面[3]。
1 林业科研计划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林业科研计划管理模式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和林业长周期性属性决定完全竞争项目申报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林业科研项目的管理。按照林业发达国家经验来看[4],资金来源多元,林业产业融资发达国家开展完全竞争项目申报较合适。有的亚洲林业发达国家林业科研项目管理分为政府固定拨付和自 由竞争 良种方式,既解决了固定拨款的研究效率低下,又兼顾了林业科研长周期的问题。考虑到我国实际,虽然林业资源分布丰富,但是林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社会资本进入林业产业,特别是传统的森林培育行业积极性普遍低下,这就造成林业科研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拨款,缺少自主创新从而争取社会、企业等林业投入资金的局面。另外,林业科研成果使用管理体制,收益分配管理,也限制了科研主体争取政府外林业科研资金的积极性。现阶段项目管理应该采取自由竞争和政府拨款俩各种方式并存方法,在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高的林业领域,科研项目管理应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效率优势。在经济效益慢、周期长、生态效益显著、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底的传统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领域应该考虑政府拨款方式。
1.2 林业科技计划参与主体
项目教学法在资源植物学课程的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本文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改革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特色;并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方面,探究了在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资源植物学;应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该方法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新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项目教学法惯用的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以若干相对独立的项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边做边学;教师对项目完成指标提出规范要求并进行适当示范和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自主选择、计划、实施,并形成真实的成果。项目完成后学生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把握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做中学”的目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项目教学并不注重项目的最终结果,而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资源植物学是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技能。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任职于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由此可见《资源植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促进就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资源植物学是一门是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源植物(主要是野生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蕴含量、有效成分及具体加工利用的科学。资源植物学是在人类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不断需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随着人类对植物资源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物技术水平的发展,这门学科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
一主要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为培养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管理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设计以资源植物学课程标准上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创设若干个教学项目模块。教学项目模块的设计,以当地特色可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合格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为目标,教师结合学生前期知识储备、现实工作过程或虚拟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
(二)教学方法改革
低碳经济话语体系的构建
一、低碳经济话语体系的形成:英国原创与中国来料加工研究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与国内学者的来料加工研究
2008年,张坤民教授等人主编出版了论文集《低碳经济论》,并请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为该书作序。序言写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这段文字给出了低碳经济的简明定义。国内其他论述低碳经济的文献定义与此大同小异,或者直接引用这一定义。庄贵阳博士认为,低碳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鲍健强教授根据碳利用方式差异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社会是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工业社会是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未来社会是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这些论著对低碳经济的定位很高,说它是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等等。截至2012年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标题含“低碳经济”一词的文章有7148篇;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书名含“低碳经济”一词的著作和博士硕士论文有502部。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流传广度恐怕远远超过了英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
(二)对新经济形态的来料加工式研究浪潮
如果把近代到20世纪中期的世界经济视为一种形态,那么此后的世界经济的确呈现一种新的形态。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视角分析描述新经济形态,并用不同的概念加以表达和标识。诸如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先后在国外提出,一度都被说成是新经济形态。这些概念提出后不久就被引进国内,展开来料加工式研究:首先对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出现的新概念进行介绍、解读和诠释,然后根据国内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但是往往缺乏原创性的话语体系。图1反映了1996—2012年国内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文献数量变化(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期刊中标题分别含三个概念的文章数量制作)。三种文献数量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知识经济文章1996年为1篇,1999年达到5731篇,以后逐步减少;循环经济文章2000年为6篇,2006年达到2664篇,以后逐步减少;低碳经济文章2007年为10篇,2010年达到2888篇,2012年已经减少为1361篇。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生态经济等文献数量变化也有这种周期性。上述概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代和未来经济的某些特征,把各个概念所揭示的特征综合起来,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但是随着国内外出现的新经济形态名词增多,它们表达的新意呈递减倾向。本文不研究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概念,仅就低碳经济话语体系而言,它究竟是否能够反映一种新经济形态?未来经济是否具有低碳特征?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来应对气候变化是否可行?这些问题看来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地球系统碳循环平衡机制中源与汇的逆向变化
判断一个概念和学术话语体系是否科学,不是看它有多少论著,是否被官方文件采纳;关键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是否科学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未来趋势。为了说明低碳经济的话语纠结和行动偏向,需要分析地球系统碳循环机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