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整治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整治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整治思索

作者:何仁仲

一、解枚以来的四十年,贵州农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以悟出很多有益的道理。为什么在1957年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较活跃,这个时期的一些指标(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1958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1年间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徘徊停滞状态,其中有14年的粮食总产量还低于1957年已经达到的10了亿斤水平。由于人口猛增,不仅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下降,而且农村人均收入也降低,约有70%的处于贫困境地。这是为什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并进行了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了,粮食总产量也增加了,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人口-—粮食—生态之间的恶性循环未被打破,因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尚未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总结近四十年来贵州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从中找出内在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贵州农业的发展获得稳定的增长,有可能找到一条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路子。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有两条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是什么时候生产关系适合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就发展了,反之,什么时候盲目地改变和拔高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受到挫折,农业生产就处于停滞,甚至倒退。二是从贵州的具体情况出发,运用生态农业经济学的原理,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地发展农业生产力。遵循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农业生产就发展了。

二、发展贵州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使贵州农业获得稳定增长,必须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了省情的全局,仅从局部的情况着眼,只能取得有限的成果,而在全局的整体上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贵州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都有自己的特点,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不利的条件。必须运用生态农业经济学的原理,扬长避短,走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道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谚,年降雨量在1000一1400毫米之间,活动积温在4000一8000℃之间,基本上是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东斜坡,地貌变化大、复杂,切割深,喀斯特地区约占全省面积70%,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日渐减少,生态恶化,而人口增长猛。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其他相关指标都相应降低,更加重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果,使“人口—粮食—生态”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地制宜,从贵州的实际出发,从各地的具体情谗出发,扬长避短,全面娜户划,综台开发,综合利用,综合治理。选择切合实际的突破口很重要,这是切断恶性循环链条的关键和可能获取有效成果的起步。这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活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在与自然界斗争的指导思想上是违背客观规律“与老天爷对着于”呢,抑或是适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呢。也就是说,是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适应客观的条件,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呢?抑或是违背客观规律做出脱离实际、脱离具体情况的主观主义的决断呢?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是有一定道理的。光、热、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对大气候的改变目前尚缺乏能力,但是努力认识自然规律,采取相适应的措施,以及对小气候的影响,则是有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广阔天地。譬如倒春寒、洗手干、伏早、秋风等等几乎是贵州年年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否有其规律性呢?可否在耕作制度、耕作方法、良种选育等等方面使用科学技术,从相适应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上找到克服和避免的办法呢?今年的天气属于中下年景,冬季旱,春寒时间长,由于各级各地的工作抓得早、抓得扎实,特别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了两段育秧、薄膜覆盖,以及扩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的面积,效果明显。这证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雨热条件都较良好的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应该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增加植被,既可封山育林,也可区分不同情况,分别种植乔、灌、草,或者将三者适当地结合起来;同时,必须搞好基本农田建设以提高地力,既要将陡坡改为水平梯土或者改为缓坡(可用灌木丛墙护土),又要对水田增强保灌能力和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对冷滥锈田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改造。只有基本农田的粮食单产提高了,粮食总产增加了,人口的增长也得到了严格的有效的控制,毁林开荒破坏生态的恶性循环才能停止,而变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这是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必需正确处理好的辩证关系。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必须把近期的效益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农民自身积累和自我投入的能力,促进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发展。一般说来,在增加植被面积中乔木生长期长,见效慢,在种植初期适当间作生长期短(或当年见效)的作物,或者种植经济作物(包括果木、药材、灌木等)以及种草养畜等,都应当按照当地具体情况妥善地结合起来。

三、群众的实践最能说明问题。我省各地群众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使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获得了稳定增长,人民收入显著增加,脱贫致富有成效。

谓潭县核桃坝原是贫困村,因烧木炭和砍柴卖,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在党支部领导下,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以种茶叶作为突破口,进行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满山绿郁葱葱,粮丰果熟,使粮食年产量从六十多万斤增加到二百多万斤,人均年收入九百多元。—兴义县的则戎乡石多土少,开山凿石造梯土、梯田,十五年奋战造梯地二千八百亩,粮食总产由二百五十六万斤增加到三百八十四万斤。

普定县蒙铺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右鸡斯特地区三个贫困乡的大部分进行了五年的以保持水土为中心的综合治理,采取封山、造林、种草、退耕、建设基本农田等措施,增加了覆盖率三十三个百分点(达到55.4%),经济林木和牧业发展了。虽然农业用地减少五千亩,从占地面积38.96%减少到32.7%,但是粮食产量却由44.9万斤增加到94.64万斤,人均占有粮食从200多斤增加到547斤,人均收入也成倍增长。蒙铺河水也减少了泥沙含量,由浑渐渐变清。生态环境有显著变化。#p#分页标题#e#

六枝特区的中寨区原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区人口90%以上),因地制宜,从该区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按照生态农业的原则建设了水果、生漆、油桐、班竹四个农业基地,开展了基本农田建设,恢复被毁的农田746亩,恢复灌溉面积1665亩,新增灌溉面积246亩。从本区资源出发,办了煤厂、炼焦厂、铅锌厂、化工厂,发展了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有了发展,农民收入和乡级财政都有显著增加,增强了农业的自身积累和自我投入的旅力,免费供应农药,补贴都分良种差价。农村经济有了全面发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225万元。胃少冷87年2148万元,人均由74元增加到654元,粮食产量人均600斤,严格控制人口的工作著有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4年3.1。%。下降到1987年的2.52编。我省各地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农业生态建设,经过艰苦奋斗不懈的努力,能够使人口—粮食—生态的恶性循环逐渐向良性循环转变,农业生产获得稳定增长。

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是与自然界作斗争,应该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定是依靠科学技术。因而必须确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系统工程。增加植被面积、保持水土与改造中低产田土相结合,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与防治自然灾害相结合,使用、培育优良品种与改进耕作制度、方法相结合,积极使用农家有机肥提高地力与适度使用化肥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等等,都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充分运用和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又要认真总结和提高民间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这些都是在科技兴农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我省农业生产的生动实践充分地证实了这些相关联系问题解决的实际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坚决依靠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坚持向科学技术要粮,始终依靠群众推广科学技术,切实解决必要的投入和政策问题,贵州的农业就能突破徘徊的局面,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粮食是贵州国民经济的最大制约因素,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既是人类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又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生产资料,而且与人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贵州的具休情况使贵州的人口—粮食—生态之间形成了紧密相连的有机链条,逐渐变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贵州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使之转变为良性循环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粮食问题包括生产、购进、销售、调运、仓储、加工、消费等互相衔接,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复杂过程。解决粮食问题的基础是粮食生产,这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决定流通、消费,而流通、消费又影响生产。贵州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重要。正确的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特别是促进粮食生产。必须把粮食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系统中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不能孤立地就粮食抓粮食。只有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才能促进粮食有效地稳定增产,才能使人口—粮食—生态逐渐向良性循环转变。至于在粮食作物的种类上,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适宜种什么种类的作物粮食可获高产(这是指全年的总产量),就种什么种类的粮食作物。就全省而言,生产什么粮食品种,就应该吃什么品种的粮食。这样,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子和范围就宽广得多了。

六、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把各有相关联系的部分有机地结合考察、规划、设计,采取有效措施,既不能局部地分割处理,也不能片面地就事论事,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解决问题,才能发挥生态效益。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是贵州社会主义建设大系统中的‘个组成部分,应该服从于、服务于这个大系统,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使贫困地区的人民及早脱贫致富。又须和大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同时,它本身又包含若于子系统,彼此互相联系,既促进,又制约。比如增加植被保持水土,种植乔、灌、草,须考虑各地区的适宜性,而乔、灌、草又有选种、育苗、栽植等一系列问题。什么地方适宜封山育林,如何因地制宜采取切实的有效措施(如乡规民约等),并妥善解决当地农民牧畜用草和药材问题。前几年开展陡坡退耕还林工作是对的,也有一定成效,为什么国家按地亩给钱给粮,不少地区却很难巩固而又“返潮”呢?这是发人深思的。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基本农田的建设没有跟上。粮食单产不提高,总产量没有增加,退耕还林还草就无保障。当然基本农田的建设又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不仅对中低产田土进行切合实际的有效改造,这还需要与水利建设(包括对群众在长期和大自然进行斗争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体系的巩固、改进、提高,并与现代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推广良种(包括选育当地良种和培育新的良种)、合理使用肥料(包括在发挥生物链中增加有机肥,并与增产和适当使用化肥结合起来)等等有机地结合,才能使粮食单产和总产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还需要适当地种植经济作物(包括果木、药材及其他等)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把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自身投入的能力。绝不能只从一个单项或局部考虑问题采取措施。必须运用生态农业经济学的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因地制宜进行全面规划,才能使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获得切实的效果,农业获得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