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及重构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及重构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及重构对策

 

我国是世界喀斯特分布最广的国家,总面积约344.3万km2,其中裸露型面积为90.7万km2。岩溶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西南等8个省区,连片岩溶面积达54万km2。重庆市云阳县也是三峡库区岩溶面积比较多的县之一,第二次土壤普查表明,全县岩溶面积710.74km2,占土地面积的18.3%。为了改变喀斯特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发展经济,通过调查,对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的生境特点、生态退化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态重建和发展经济的对策。   1云阳县地理自然概况   云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介于东经108°24′32″~109°14′51″,北纬30°35′06″~31°26′30″。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境内流长68km,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东端,北部属大巴山南坡。长江两岸为丘陵,海拔200~1000m,再往南或往北为低山,海拔1000~1500m,最高海拔1809m。丘陵区主要由侏罗系砂岩与黏土岩构成,出露地层是蓬来镇组(J3P)、遂宁组(J2Sn)、沙溪庙组(J2S)、自流井组(J1—2Y),三迭系须家河组(T3XY)和二迭系巴东组(T2P)、嘉陵江组(T2J)、大冶组(Jd)。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8%,其次是山地黄壤和准黄壤。全县有5个土类,9个亚类,22个土属,108个土种。县境内山峦重叠,岭谷相间,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坡陡土薄,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县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年均温18.7℃,无霜期304d,≥10℃积温5994℃,年降水1145mm,多集中在盛夏,伏旱特别严重,旱涝灾害常造成农业欠收。   2云阳县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分布   全县喀斯特地貌主要有4种类型:峰丛洼地类型、背斜低山类型、岩溶中山类型、岩溶丘陵类型,其中岩溶中山类型分布在800~1000m以上地段,主要在县境北端的大巴山南麓,即农坝、沙市、鱼泉、上坝等乡镇,以及县境南部岐耀山北麓的耀灵、云峰、蔈草、清水等12个乡镇。   3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森林植被破坏后,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匮乏,其生境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3.1水文环境独特,形成水土分离格局   岩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都具有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由于植被减少,在碳酸盐裸露地区形成溶隙、溶洞,通道发育,使降水快速溶入地下深处难以利用,因而造成地表严重缺水[1]。   3.2地表调节水能力差,旱涝灾害频繁   以峰丛洼地为主的岩溶区,降水迅速渗入地下,降雨停后,又出现干旱,常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若遇大暴雨,往往排泄不畅,又造成洼地积水成灾,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困难。   3.3耕地面积分散,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在云阳县岩溶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是形成裸露石山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岩溶山区全是石灰岩和白云岩,岩溶残积物很少。因此,在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顶上部少土、分散,地块少,一般土层只有20~30cm。洼地和溶融沟槽中土层多为40~50cm,少数在80cm。这些地区以坡耕地为主,约占70%,土壤以碱性或中性石灰土及粗石骨子土为主,熟化程度低,保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   3.4生态系统脆弱,植被生长缓慢,土地石漠化严重   岩溶地区森林被破坏后,生态系统向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石漠化面积逐步扩大,土壤裸露,受雨水淋蚀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目前,在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7%,加剧了耕地减少,难用石山面积增大,生态系统脆弱状况难以扭转。   4喀斯特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   4.1自然的碳酸盐沉积构造是构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   由于强烈的地质运动,形成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使地表深切割和地形坡度陡峭,自然形成了以峰丛洼地和槽谷地为主的地貌结构,为土地石漠化提供了动力。同时,云阳县高温多雨,碳酸盐岩溶侵蚀强,形成众多的溶洞、天坑、地缝、溶沟、漏斗,地表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低,生产量少,使喀斯特生态系统极易退化。   4.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经过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云阳县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32%降到20%以下,在喀斯特地区形成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致使荒山秃岭,基岩裸露,面积逐年扩大。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径流系数高,地表水量大,平均径流深680mm。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开发,降雨时形成强大地表径流,石灰岩地区抗蚀力弱,因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2]。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67.4%,土壤浸蚀模数严重区达5000t/(km2•a),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岩溶地区的坡耕地将失去种植价值,生态环境会继续恶化。   4.3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是生态环境退化根源   云阳县有人口134万人,是三峡库区一个贫困落后山区县。在喀斯特山区,因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人均粮食352kg,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喀斯特石灰岩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278元,基尼系数达到0.4的国际警戒线。因此,贫困和人口多是造成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土地,致使有的地区毁林毁草开垦,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4.4自然灾害频繁   喀斯特山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低温冻害、冰雹、大风等,而云阳县是川东南伏旱区,春旱频繁,发生机率20%~60%,伏旱严重,发生机率65%~80%,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暴雨使洪涝灾害多而大,常出现在6—7月,发生机率58%~78%。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贫困。#p#分页标题#e#   5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对策   为了改善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5.1生态移民是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   在喀斯特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对资源需求也随之加大,对土地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3]。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无疑是解决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好扶贫资金,把生存在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民逐步移到平坝。如云阳县清水乡居住的多是土家族,采取由政府出资和农民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把农民移到条件好的地方定居,使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植被恢复提高19.5%,水土流失减少54%,农民人均收入由2257元增加到3980元。各地应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移民搬迁惠民工程的实施。   5.2生态重建必须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必须与国家扶贫政策结合起来,开展科技扶贫与经济扶贫同时进行。只有解决了贫困问题,才能遏制人们对土地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才能使该地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5.3因地制宜,发展商品经济   为了改变喀斯特山区人民贫困落后状况,除种林植草、改善环境外,还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商品经济,由此才能缓解贫困。实践证明,在喀斯特山区要根据地势景观,因地制宜抓好以下几项:①陡坡地段实行封山育林,宜选择乔木类喜钙型先锋树种,如马桑、青杠栎、麻栎、圆果化香等。在垭口水分条件好的地区,应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持水土,防止泥土沙石堵塞地下岩溶管道形成洼地内涝。②斜坡地段宜发展乔灌混合林、灌木和灌草3种类型,增加适生林种,如香椿、板栗等。③缓坡地段宜发展木本饲料、人工经济林,如胡枝子、胡芳藤、金银花、白菊等,并发展林下经济,搞林粮林药间作或林下养羊养鸡,发展商品经济,增加收入。④坡麓地段土层厚、水分足,是旱作区较好的农用地类型,可推行玉米+红苕、马玲薯+玉米或玉米+大豆等种植模式,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4]。⑤云阳铁峰山背斜的鱼泉、向阳、农坝喀斯特地区,煤炭、硫铁矿、石英资源储藏量大,品位高,应组织开采,发展经济。在歧耀山背斜的地理人文景观如龙缸、龙洞和歧山草场等,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   5.4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科技培训,提高人口素质   喀斯特山区人口增长快、科技水平低是造成生态破坏、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恶性增长,加强适用增产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口科技文化素质,这是繁荣山区经济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