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位的噪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不同生态位的噪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不同生态位的噪声

 

网络传播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但存在于其中的噪声对网络信息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甄别信息。如何识别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噪声,是保障网络信息传播可信度,尽可能恢复网络信息生态平衡的重要前提。   1信息生态位及信息传播噪声   1.1信息生态位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学者托马斯•达文波特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的概念[1]。此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就信息生态及信息生态学达成完全一致的理解与定义。其中,我国学者娄策群认为信息生态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的生存和活动状态,并基于此于2006年提出了信息生态位的概念。他对信息生态位的定义是参考生态学中生态位的定义,即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环境中占据的特定位置[2],认为信息生态位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并对其内涵与外延、维度与宽度、重叠与分离、形成与变化等进行了探讨[3]。关于对信息生态学的定义,笔者倾向于同意陈曙学者的理解。他认为,信息生态学是有关信息自身与生命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即涉及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的生成、演变和发展规律[4]。结合娄策群学者提出的生态位概念,笔者认为,信息生态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信息与信息人在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信息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也是处于运动状态的,也存在生态位,而且存在生态位移。信息自身的生态位及其位移既构成了信息生态中信息环境的变化,也表明了在信息生态中,信息是运动的,在其运动过程中,自身也会发生变化。   1.2信息传播噪声   网络信息传播中信息的生态位移会使其自身情况发生变化,其中一种情况即为产生传播噪声。网络信息传播噪声是指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时出现的使其真实意思表示发生变化的所有因素。它可以是来自任何方面的、造成原始信息真实意思表示变化的任何一种因素。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生态位上以及位移过程中都可以产生噪声。信息是处于不断位移中的,即信息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借用传统意义上关于信息有信源、信道、信宿三个基本生态位的划分,对信息处于这三种不同生态位时的噪声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信源、信道、信宿更多的是基于技术的一种划分。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由于信息人成为一种重要的主导因素,我们将信宿指向信息人,而将信息在物理上到达的终点位置归入信道。   2信源噪声   信源是信息进入信息生态系统的初始生态位。信源噪声可以由于不同的原因产生。   2.1来自信息生产者与者的噪声   由于信息生产者或者的各种考虑或是失误,会产生信息噪声。如因保密需要的不完整信息,甚至有信息者因为不负责甚至是恶意虚假信息,会导致信息在其一进入生态系统就处于内容不完整状态,意思表示不全面。还有一部分信息者由于表达能力的原因,不能完整意义的信息。虽然有意的不完整信息本来就只有表达信息局部含义的故意,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完整的。但它在事实上造成了对该信息本来包含的全部意义的减少,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故意是一种噪声源。以机械设计专业信息为例。一种要公布的新型成果中必定包含一些不成熟的部分,这部分成果是该总成果不可或缺的,同时它有后续研究的价值。为保护这部分成果,信息者会将不太成熟的这部分以各种方式加密,以保证其在公开后不被同行完整获得并由此进行进一步研究,在实质上造成侵犯自己的成果,如对有关的关键信息点屏蔽。这样,该信息在公布之时就已经是不完整的。这就是信息者有意识形成的信息噪声。对恶意的虚假信息,从纯信息角度来看,我们则既可以认为是纯信息噪声,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如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考虑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来证明它包含非噪声部分。以扰乱社会秩序的谣言类信息为例,信息本身是纯噪声,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但从者的意图来看,这种信息实际包含了他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消极态度。   2.2来自信息载体的噪声   信息载体形式可以造成信息真实意思表达的改变。如通过现场视频加音频加解说、现场视频加音频不加解说、纯现场音频加解说、纯现场音频等几种不同方式获知火灾信息,得到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几种不同信息传播方式对信息含量的强化与弱化作用明显不同,形成了信息噪声。以机械设计信息教学为例。机械设计成果的展示方式如果是纯平面文本与图片形式,则学生对它的全面认识极大地依赖于自身的空间感;而如果能以三维形式展示,则理解难度要低得多。这也是机械设计教学中要求必须使用必要的多媒体课件与实验室教学的原因。纯平面文本与图片、多媒体三维图片、实验室实物是三种不同的机械设计成果信息载体,它们表达的是同一内容,但由于承载方式不同,展示给学生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学生对其内容的掌握程度就不同。换言之,这种情境下,不同的信息载体承载的有用信息量越大,信息噪声就越小。即使是同种载体,如都使用文字,也会因语种不同造成信息真实意思表示的改变。如《红楼梦》中文名及其英译名给读者的印象会截然不同。其中文名不论对专家还是普通读者都有了根深蒂固的特殊含义,而关于其英译名对翻译大家都很头痛,因为无论如何都无法把原文表达的意思全部准确地翻译出来[5]。   不同的信息载体承载信息量的大小不同,包含的信息噪声也不同。“读图”时代,人们更习惯于视觉文化,人们会慢慢习惯于只接收从图中看到的信息,即所谓的“轻阅读”、“浅阅读”、“悦读”,对于图背后的信息却极易忽视。这也是有学者呼吁回归纸质阅读,回归深度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信息载体导致的浅阅读成为一种影响读者吸纳全部信息的噪声。#p#分页标题#e#   3信道噪声   信息的生态位移路径形成了信道。在信道中,由于传输介质不同,会发生信息丢失。如通过网络传播的视频资料,由于播放器类型与品质等原因会产生画面失真以及声音变化,这些都成为信道噪声。   3.1来自传输介质的噪声   以光纤传输加上帧中继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使得来自传输介质的信息损耗越来越小,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从而使得传输介质成为一种网络信息传输中不可避免的噪声源。   3.2来自播放器的噪声   网络信息在物理上到达终点位置后要通过播放器呈现。播放器的类型和品质会影响信息所包含的全部真实意思的表达。如视频色彩的饱和度、明度、亮度、纯度等的差异,音频设备的采样精度、比特率等的高低,都成为影响音视频质量进而影响信息完整表达的噪声因素。信道噪声属于技术噪声。技术噪声的产生与消除均受限于技术的发展。受传输介质影响而产生的信息噪声主要存在于视频与音频文件信息中。以视频文件信息为例,视频黑白或是彩色、柔和或是锐利、模糊或是清晰等饱和度、明度、亮度、纯度等方面的差异在传达出来的信息量是有差异的。   4信宿噪声   信宿是信息的最后生态位。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它指向从网络直接接收信息的第一信息人。由于各种原因,如接收者个人信息能力的不同,接收者会夸大或缩小片面理解信息的含义,造成信息失真。   4.1信息识别原因形成的噪声   信息识别能力是指接收人对于巨大信息浪潮裹挟的有用信息的分辨能力。比较于纸质文献、电视广播等信息方式,网络信息由于门槛低、监管少,有用无用甚至欺骗信息的只要形式上符合要求,一般能顺利。因此,对于网络信息,接收人必须具备相当的识别能力,否则会在接收信息之初就将各种甚至同时是大量的噪声接收进来。影响一般信息识别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信息素养重要而基础的组成部分。它涵义广泛,不仅包括文化知识,也包括由此而衍生出的一种人文情怀。在识别信息噪声中,它往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下意识的判断。影响专业信息识别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对信息所属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程度。是否能够识别出信息噪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信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网络专利相关信息为例。如果了解专利的公开与转让法规与常识,那么对于网络的专利转让信息就可以辨识其真实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就不会被违法使用专利与欺诈性专利转让信息迷惑,从而避免上当甚至违法。   4.2信息解析原因形成的噪声   识别出有用信息,不等于可以利用它。如何解析信息,将直接影响到如何利用它。许多信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能力原因、身份原因等,可以做多种解析。影响一般信息解析能力的因素有社会文化差异、个人知识结构等。如对于一名外国人,看到“小心地(de,轻声)滑”极易解析为“小心地(di,去声)滑”;对于一名普通游客与一名建筑学者,看到江南园林所解析出的信息意义也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尽管信息本身确实包含有多重意义,但对于信息者而言,他要表达的可能只是其中一种(如“小心地滑”例),则由于解析者能力原因(外国人对汉语应用的掌握水平),产生了信息噪声。影响专业信息解析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对信息所属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专业的结构与发展掌握越好,学习程度越深入,越能更准确地解析信息意义,减少信息噪声干扰。   4.3信息管理原因形成的噪声   信息管理能力是指识别并解析信息后,对于有用信息管理的能力。此时的信息管理能力主要指信息接收人对接收信息与自身知识体系实现融合,进而产生一条新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看似已经超出了网络信息传播圈,但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信息接收人同时可以是信息者,如果他对自己拥有的信息不具备管理能力,则不仅可能是一条信息的价值不能被体现,而且可能成为下一条网络信息的噪声源。仅从个体意义上说,正确识别并解析了信息,就可以大大降低信息噪声干扰的理解是正确的。但由于每个信息接收者同时一定是信息生成者,他一定会利用自己的信息,确切地说,是根据自己对已接收信息的理解,生成一条新信息,并可能传播出去。因此,他对于信息的管理能力就决定了他是否会生成并传播一条噪声较高的信息。   生活中最常见的“以讹传讹”就是一种识别、解析与管理信息能力都出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例子。首先是信息接收者没有识别出该信息的可信度,而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是它的致命伤;其次由于对信息所属行业的不了解,对于这种本来可信度极低的信息在解析时出现偏差,就极易生成一条更离谱的信息,其中的信息噪声对一次次放大,最终传播的极有可能就是一条纯噪声信息。这种情况在娱乐信息及与社会安定有关的自然灾害信息如地震信息传播中非常普遍。   网络信息传播噪声不可避免,但不是不可控制。对于处于信道中的技术原因导致的噪声有赖于技术进步,对于主要处于信宿处的管理噪声则有赖于信息道德与信息素养提高,信息道德与信息素养教育仍任重而道远,而技术与法律层面的信息监管仍需继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