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低碳社会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风险社会、全球生态危机的整合表达,就是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境的日趋死境化;而突破其死境化态势的努力方向,就是探索社会转型发展,重建生境化生态文明,其现实路径是构建低碳社会。低碳社会是以排放低碳气体、改变温室气候为动力,以探索新能源方式和技术方式为基本手段,以创建新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两翼途径,以实现“人与天调”的新生活方式和美学方式为最终目的的生境化生态文明社会形态。因而,探索低碳社会,不仅要解决低碳排放、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问题,而且要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实践道路。围绕此,低碳社会的伦理行动蓝图,将从如下六个方面得到清晰的呈现。 一、重建价值:伦理行动的首要前提 人的生存行动有两种,即认知与践行。客观论之,认知是践行的前提。因而,创建低碳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改变认知,重建价值导向和行动原则。 (一)重建认知模式 客观地看,大工业化的高碳社会,是自然与人两分的社会;而低碳社会却是自然与人合一的社会。因而,低碳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两分认知模式,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模式。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模式,首先需要重建一种存在观:人是世界性的存在者。[1](PP111-122)这种整体存在观构成了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基石和认知前提,因为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以世界存在者的姿态而存在着。人与地球上的生物之间,有其内在血缘关联性;而土壤、阳光、空气、水,此四者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是任何生命存在物都不可缺少的。进一步看,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具求生、入群的本性;并且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命运地构成了一条生存的食物链条。很难想象,我们能够抛开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和微生物世界而独自存在。所以,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构成一种互为体用的存在关系。低碳社会所要展示给当代人类的,就是这样一种世界性存在的体用关系,人们追求低碳排放、开发低碳能源、探索低碳技术,实际上是大自然在教育人类,必须接受这种世界性存在之体用关系的约束与引导。“人乃万物的尺度”———古希腊这一认知信念发展到18世纪,被康德做了最后的定格:人为自己立法,同时人也为自然立法。康德的这一思想,构成了工业文明认知大厦的基石和工业社会的根本生存法则,导致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效用观念,并为人类征服、改造、掠夺自然提供了最终依据和合法性理由,从而推动工业文明迅速走完了它的历程。低碳社会是工业文明走到尽头的标志,也是生境化生态文明得以开启的标志。低碳社会所应该遵循的根本生存法则,即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2](P273)通俗地讲,自然世界的法则从自然出,生命世界的法则从生命出,人作为自然的存在者,其生存法则同样源于自然和生命世界。比如日月之行、盈缩之期,万物消长、生死循环,乃自然法则,而非人意可转,亦非人力可为。人作为生命世界之一员,只能遵循其法则而谋求生生之道。比如,人类发明一切的智慧,并非人力所独自创造,而是源于对自然智慧、宇宙智慧、生命智慧的发现、体认和个性化运用而已。试想想人类过去曾经使用过和现在正在使用的一切技术,哪一种不能在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舟楫、轮船、潜水艇、鱼雷,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马车、汽车、火车,各种建筑,现代通讯,以及各种生产技术、生活技术等等,无不遵循自然原理而得来。所以,“人为自然护法”所讲的根本一点,就是人的生存和生活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为,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在某种特定的境遇下可以适当而为。如果推平所有的山岭,在一切江河上都修建大坝、电站,这就违反了自然法则,自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破坏,最后结果只能是地球失律,我们赖以存在的地球环境就会沦为死境。低碳社会就是要使濒临于死境的地球环境,重新恢复其生境活力。 (二)重建价值导向 低碳社会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地球的生境问题。要解决地球的生境问题,不仅要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模式,重建世界性存在的存在观和“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生存法则,还需要重建自然、生命、人、社会共生互生的生境主义价值导向。因为世界原本就是整体的,并且世界中的事物原本就是相互生成的。比如阳光、空气、水,是世界上缺一不可的三大资源,否则,地球上的生命就不能存活。不仅如此,阳光、空气、水,此三者是以共生互生方式展开其存在的:水要成为水,必以其自身的流动循环为保证,以太阳热能为动力,并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为调节手段。水向上流动,是太阳热能对地球的强烈辐射而形成地面水的蒸发,产生太空中云雾状水气;太空中云雾状水气聚集达到平衡的临界点,形成对太阳热能的冲淡作用,温度降低,弥漫的水气以尘埃为凝结核,形成水滴降落地面而汇流成水;水向下运动,就是降雨。水的蒸发与降落之间是一个循环周期,水的不断蒸发与降落,就是其周而复始循环的展开。水不断蒸发与降落的临界点,就是太空所聚集的水气与地面上的水之间达到动态平衡,超过了这个动态平衡的临界点,水气就会较长时期的蒸发而产生地面的干旱情况;反之,就会产生较长时期的或过量的降雨而形成地面的洪涝水灾。所以,阳光、空气、水三者的互生运动,又构成了地球其他生命实体自生和互生的动力条件。同样,宇宙、星系、自然、大地、生物世界的所有生命和一切事物之间,也是互生的,并因其互生而获得共生,更因其互生与共生的协调而自在与互在。 (三)重建行动原则 自然、生命、人、社会共生互生的价值导向要达向对实践行动的指导,必须落实为两个具体的行动原则:一是“行动时想到全球”原则;二是“负责任地生活”原则。行动时想到全球,就是行动时想到地球,想到地球上的生命,想到世界整体,想到他人。因为我们的行动,比如丢弃一袋垃圾,买一件电器,开车兜一次风,等等,都涉及到污染的产生、碳的排放。地球环境的生境化或死境化,最终由所排放出来的污染和碳量多少来决定;而所排放出来的污染和碳量的多少,最终取决于一个又一个人的一次又一次生存行为结果的层层累积。行动时想到全球原则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静止、孤立、两分的态度,重新构建一种全球式的思维视野和认知方式,凡事、凡行动要有整体的态度、生态的眼光和运用联系的方式。行动时想到全球原则还要求我们必须抛弃实利主义,不要凡事只追逐眼前利益、自我利益,应该有长远的和整体的利益考虑。认知始终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时想到全球的真正落实,就是负责任地生活。要学会负责任地生活,首先是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和评价,学会选择与坚守;其次是学会从自己开始,做到配享一分权利就自觉担当一分责任;其三是学会从自己做起:思考要有全球视野,担当责任却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训练。“全球性思考延伸到一个人做的一切事情和一个人消费的一切。”[3](P56)就是负责任地行动。负责任地行动的根本原则是:“以所有其他人均能照此生活的方式生活”[3](P61)比如,我不想生活在污染之中,其他所有人都不想生活在污染之中,我的生活行为应该尽可能做到少污染、零污染或少排放、零排放碳化物质,我的这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成为其他所有人能照此做的行为。或者,一旦有人在生活中做到了低污染、零污染或低排放、零排放,那我也应该照此方式而生活,其他所有人也应该照此生活方式而生活。#p#分页标题#e# (四)价值重建的整体方向 创建低碳社会,实现价值重建,就是所有人都能照此生活方式而生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动员全社会的智慧,释放全社会的力量。因而,为实现低碳社会而进行价值重建,必须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各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参与:1.哲学必须为低碳社会价值重建而探索其时代化的思想基础,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提供智慧源泉和方法论指导。2.伦理学必须为低碳社会价值重建而探索其社会伦理理想、道德立法原理、价值导向系统和行动原则与道德规范体系,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提供导航系统。3.政治学和法学必须为低碳社会价值重建而探索其操作实践的社会制度、运行机制和赏罚机制,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提供刚性规训的行为边界。4.经济学必须为低碳社会价值重建而探索其市场规律、运行规则和操作方法,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提供能源、技术、经济协调运作的优化平台。5.社会学必须为低碳社会价值重建而探索其社会整体动员的人性动力和激励机制,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提供整体生态视野和社会学方法。6.美学必须为低碳社会价值重建而探索其“人与天调”的自由存在及其敞开的完美生存方式,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提供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美学蓝图。 二、创新制度:伦理行动的奠基工作 客观论之,工业化的高碳社会是以人本中心论为价值导向、以物质幸福论为社会目标,因而其制度构建围绕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分配与制衡而展开;低碳社会是以生命中心论为价值导向、以生态幸福论为社会目标,因而其制度创建应围绕自然、生命、人、社会四者的生境重建而展开。 (一)创建生境化的社会政治制度 创建生境制度的首要任务,是创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包括整体生态的现代化制度和生境民主制度。创建整体生态的现代化制度,必须围绕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而设计。承载能力是指地球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能力。应该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制定出不超越地球和社会承载能力的人口制度、资源开发制度和消费制度。比如重建消费制度,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消费必须保障可持续生存,必须促进生境发展。由此,消费必须有限度和节制,必须以节俭为伦理诉求;二是消费必须增强地球和社会的自净能力。比如,2009年,中国生产汽车1369万辆,实际卖出去1 346万辆。如此之高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增长速度,确实实现了当年所规定的经济增长指数,但对由此造成的高能源消费、高碳排放、高污染环境的后果予以治理,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更进一步看,如此非理性消费能持续多久?我们有多少资源可以如此消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城市有多大的承受能力和自净化能力?同样,自净能力是指地球的自净能力和社会的自净能力。为恢复地球和社会的自净能力,必须创建起综合污染控制制度,因为如果反污染制度、立法或政策只围绕单一介质和单一物质来进行,“一种污染可能会减少,但另一种污染物却会增加。比如一种被释放进水道的污染物质可以借助把它作为有毒污泥收集起来而被消除,但有毒污泥然后会被烘干和焚烧,从而导致空气污染。”[4](P191)与之相配套,建立严谨的污染税制体系,包括空气污染税、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土壤污染税,白色污染税等等税收制度。重建生境政治制度的另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创建以生境为价值坐标系的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要求维护公民的权利,但同时要求必须维护个人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地球生态环境的权利。在生境民主制度中,个人的权利哪怕再合法,但当它实施其合法权利时如果破坏了环境生态,也应该受到应有的制裁或惩罚。 (二)重建生境化的经济制度 重建生境经济制度,首先是创建生境经济指标体系。概言之,生境经济指标有二:一是生境指标,包括环境的自恢复力、自净化力指标和环境的共生互生能力指标。前者是环境的单一指标,比如土壤、空气、水的自恢复力、自净化力程度;后者即环境的综合指标,比如土壤、空气、水、气候等等的综合恢复、净化指标,再比如自然、生命、人、社会四者的共生互生能力指标。二是经济增长指标。相对地讲,生境指标更根本,因而,经济指标体系必须根据生境指标而设计。在生境经济指标体系规范下,重建生境经济制度体系,应该从如下方面努力:第一,重建生境主义市场体系。它首先要求市场生境化。其次要求必须在人、企业、政府与自然环境、地球生态、生物圈物种生命之间,建立明确的得到制度的定位和立法的定格契约关系。其三应该在弘扬诚实、信用、守时、节俭等市场道德基础上,构建敬畏生命、关怀地球、亲和自然、维护生态、再造生境的市场生境道德体系。其四是创建生境经济市场的自主调节制度。第二,重建生境主义资源制度。它包括重建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再生制度、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运用制度和资源的代内储存与代际储存制度。第三,重建生境主义财税制度。首先是重建“大国家、小政府”制度,这是生境主义财税制度得以真正落实的关键,也是整个生境经济制度包括生境政治制度能否得以真正建立的关键。其次是重建向社会全面开放的严谨财税预算及其执行制度。其三是重建以生境恢复、生境重建、生境维护为基本要求和以保障可持续生存式发展为根本目的稳定而持续的税收体系。比如,2009年推出小排量车的减税政策,虽然保证了政府制定的年度经济增长指标的实现,但这种启动税收政策来刺激市场、保持经济增长的做法,却与低碳社会相违背,与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相违背,与重建生境相违背。因为它由此制造出两个巨大社会问题,一是城市交通承载能力超负荷,并由此带来巨大的城市交通成本;二是高碳排放和高污染制造出巨大社会危害和综合治理成本。 (三)重建生境化的法律实施体系 低碳社会必进行生境重建。生境重建必需“一以贯之”的立法规范和司法保障。所以,低碳社会需要重建生境主义法律实施体系。首先,低碳社会应该完善环境立法,杜绝一切形式的环境犯罪。环境犯罪主有三个方面,所以完善环境立法应从这三方面着手:一是有组织的放弃环境责任的行为,比如,为促进或保护高速经济增长而出台各种激励政策,明知对环境有巨大的破坏后果却视而不见的行为,就是有组织的放弃环境责任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属于环境犯罪。二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的行为。三是人为造成的巨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行为,比如因为人为因素而造成巨大的水土流失等等。其次,低碳社会应该创建环境权利法。它应包括地球环境权利法、社会环境权利法、生命环境权利法、人的居住环境权利法等。#p#分页标题#e# (四)重建生境化的公民责任环保制度 低碳社会应该重建公民责任环保制度,即在低碳排放、新能源方式和新技术方式开发,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重建等方面,必须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量,公民担当低碳社会环保责任,应该具体落实在如下方面:一是从自己做起,担当减少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净化空气和环境的责任;二是从自己做起,担当减少水污染、净化水资源的责任;三是从自己做起,担当减少土壤污染和土壤破坏、净化土壤的责任;四是从自己做起,担当少用和不用塑料口袋、薄膜和消除白色污染的责任,少开车或不开车的责任;五是从自己做起,担当创造绿色环境、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习惯的责任,展开绿色服务。创建公民责任环保制度,不仅要明责,也不仅要明确担责的方式和方法,更需要社会化的制度激励机制。因而,低碳社会应该创建起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的环保积分制度,并以此积分制度的全面实施为基础和依据,创建低碳环境补贴制度和奖罚制度。这种补贴制度和奖罚制度的建立,应该与高碳排放和高污染税收制度的创建联系起来考虑,应该与银行的信贷制度的完善以及与环境犯罪制度的创建联系起来考虑。 三、重建存在方式:伦理行动的基本任务 从根本上讲,低碳社会是在重建一种新型存在方式,包括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重建生境化的生存方式 重建生境化的生存方式,其根本任务是重建生境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重建生境化的生产方式,首先需要改变“发展就是好的”和“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片面观念。因为只有符合自然、生命、人、社会四者共生互生的发展,或者只有促进环境生境化并维护环境生境化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好的。其次需要改变“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的错误等同模式。因为经济增长可能带来发展,也可能带来破坏或退化,只有生境化的经济增长或者可持续生存的经济增长,才是真正意义的发展。其三需要改变惟经济主义生态态度。因为惟经济主义就是惟物质主义,它将事实上使人类蜕变为经济的动物。只有当真正改变如上观念后,才可真正重建起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生产方式。重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生产方式,其根本前提是重建生境化的消费方式。重建生境化的消费方式,首先要充分认知到现在所热衷的这种享受型消费方式,正在把我们引向过早的死亡,比如汽车消费浪潮,不仅正在把城市推向死亡,也在把个体生命推向高污染的死亡生存之境。从这个角度看,低碳社会所需要重建的消费方式,就是利用厚生的消费方式,这种利用厚生的消费方式,就是物尽其用。 (二)重建生境化的生活方式 生境化的生存方式的真正落实,是对生境化的生活方式的重建。重建生境化的生活方式,应以“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为准则,以人与自然、生命、社会共生互生为价值导向,其首要任务是改变伦理存在观念:不是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引导世界生命朝向我们的方向靠拢,而是我们必须彻底地改变自身方向,向世界生命的本原方向靠拢。“生命是一个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要尊重它。……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5](P243)其次,我们应真诚地去努力改变那业已习惯的存在态度和生活方式,将我们自己从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堕落中拯救出来而成为灵肉一体的完整人。实践这种自我拯救的的基本方式,就是“我们不得不从现在做起,仅仅少开车是于事无补的,除非是作为一种声明、一种方式,使其他人———许许多多的其他人———少驾车,大多数的人不得不被说服,而且是很快地被说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6](P200)其三,应为重建生活方式而采取生境行动。这种生境行动应该以生态、和谐、平衡、简朴、生长为基本内容,追求生长,促进我与你、我与他、个体与整体、自然与人的共同生育、协调发展。因而,互为体用、和谐生存、协调发展,构成生境行动所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学会从自己做起,克制欲望,过简朴的生活。 (三)重建生境化生活方式的健康指标 重建生境化生活方式的宏观指标,就是抑制高消费,把对物质的消费限制在高质量地保证基本需要的范围内,推崇高尚的情感消费、健康的精神消费和创造的美学消费。重建生境化生活方式的具体指标,就是简朴和健康。简朴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以自然法为准则和引导力的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的崇高生存品质,它基于宇宙律令和自然法则对我们的天然教化。从整体上讲,今天即使在住房、出行、吃穿等财富消耗方面节省一半,其物质生活水准上也应该达到了幸福的要求,但我们却可能因此而减少一半的生存灾难。简朴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必须重建一种生活信念体系:过一种简朴生活,同样是美感的、幸福的;过一种简朴生活,人生更有无穷魅力。古代人类在荒茫甚至敌对的自然包围中,仰望熟悉的天空、俯视息息相生的大地,他们同样感到舒适、和谐、幸福和美不胜收;粗野的火篝、寒冷的北风,洋溢着更多的亲情,因为它把人聚集在一起,让心共同跳动。而现在,过于奢侈的物质生活将每一个人锁在钢窗铁门的牢笼之中,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简朴的生活是使人性重新回复于和谐、宁静、平易的方式。自愿的简朴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不是没有能力达到,而是在于我们愿不愿以简朴为美,以简朴为快乐,以简朴为幸福。重建生境化生活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俭,恢复自然主义,其行动指标有三:一是减少温室生活,或者使温室生活零度化。这里所讲的温室生活,就是抛弃了自然节气的空调生活,或者说冬天靠暖气过活、夏天靠冷气过活的生活,就是温室生活。温室生活产生于制冷和制热技术的诞生,并通过空调的推广而社会化。温室生活既是弱化人的生命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退化生活方式,更是制造高碳的一种社会运动方式。因而,抛弃温室生活方式,不仅励行节俭、恢复自然主义,而且是推行低排放、创建低碳社会的普适进路。二是以步代车。今日之高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工业生产领域,二是城市生活领域。客观地看,工业生产领域排放高碳相对有限度,而且也易于得到控制;与此相反,城市生活领域的高碳排放,却呈现无限开放的状态,而且不易得到有效控制。有关方面的数据显示,城市高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因而,推行市民以步代车、以自行车代汽车、以公共交通车代小汽车,是实施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亦是创建低碳社会的重要方式。三是物尽其用。抑制、取消一次性产品;移风易俗,改变喜新厌旧的高浪费生活习惯,抛弃奢华的生活追求。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限制奢华消费和高浪费的消费行为。#p#分页标题#e# 四、重建生境经济体系:伦理行动的战略重心之一 低碳社会为创建生境化的生态文明,必以可持续生存式发展为展开方式,所以它需要重建生境经济体系。 (一)开发低碳能源、重建生境能源体系 重建生境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开发低碳能源,重建生境能源体系,即低碳化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它的主攻方向有三:一是调整现有的一次能源结构。在现有的一次能源结构体系中,煤排放二氧化碳成分最高。根据低碳社会及其可持续生存之要求,应该对不再生的煤能源,一是应予以有限度地使用,二是国家应组织力量尽快攻克煤碳清洁发电关键技术,开发绿色煤炭技术,实现煤炭利用洁净化。同时,根据石油峰值期的到来,限度开发和利用石油能源,迅速开发可替代的再生化低碳能源,使可再生化的低碳能源构成新能源结构体系的主体内容。二是全力开发可再生的低碳新能源。太阳能是目前所能探测到的最大绿色能源,因为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如果能将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以5%的转变率转化为电能,则每年发电量可达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全球能耗的40倍。由此可见开发太阳能的前景之广阔。开发太阳能源正在变成普遍推广的现实。从2002年到2005年这4年间,全球光伏产业年均增长49.5%,2007年比2006年更是增长了56.2%。2008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达到7900MW。进入2009年,虽然经济危机对光伏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从世界各国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光伏产业仍然呈现大幅度增长。根据《全球光伏市场分析和2020年展望》报告,到2030年,全球光伏系统将提供2600太瓦特/小时的电能,占全球所需电量的14%;到21世纪末,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将在整个能源结构体系中占80%以上,其中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并且其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目前已达到相对成熟阶段,仅2008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 265MW。所以,应根据低碳社会的整体要求,制定出跨越式太阳能源发展战略,力争成为太阳能源开发大国,这是中国能否成为生境经济体系大国的重要前提。风能是新能源体系中的另一大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并且中国的风能资源也异常丰富。因而,应该大规模地发展风电能源。国家应采取特殊的新能源开发政策,加快风力发电机、叶片关键零部件的科技攻关力度,提高风电设备自主研究、开发和生产的能力,降低风电开发成本;同时完善风电发展制度和鼓励风电发展政策。进一步从制度和政策上完善农村沼气发电,促进沼气发电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荒山荒地规模种植油料能源林,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因为利用荒山荒地种植油料能源林,开发生物能源,技术难度不大,开发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高。比如种植一亿亩油料能源林,同时配套建设其炼油基地,所需要时间3到5年,其静态投资约800亿元人民币。3~5年后,此项工程能够吸纳1 250万就业劳动力,油料林成林后,只要每年投入400亿元左右营运费用,就可产出1 000万吨清洁柴油,仅单位成本4 500元/吨,如果以每吨6 000元的价格计算,每吨清洁柴油可创利润1 500元。并且油料林一旦成林,只要不人为毁坏,就是一个不枯竭的绿色再生油田。不仅如此,种植油料林,生产生物柴油,具有很强的生境功能。据相关的专项调研表明:种植一亿亩油料林成林后,每年可吸收8.12亿吨二氧化碳。所以,种植油料林,开发生物柴油之新能源,符合生境能源开发要求。据相关方面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荒山荒地约30亿亩以上,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低碳化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如能有序地规模开发,可在很短时期全面实施石油替代战略,从根本上消解动力能源紧张的国家发展瓶颈。三是改进技术,调整经济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创立健全能源节约立法制度,完善规范的运作机制,励行节约,全面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因为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极低,仅为3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但在单位能耗上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倍,是日本的7.3倍,美国的4.2倍,印度的1.5倍。比如煤,我国每吨标煤产出效率仅只有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所以,提高能源效率,厉行节约,其空间相当大。 (二)开发低碳能源市场、重建生境财税体系 创建低碳社会,全面开发低碳能源市场,首先是建立、健全、完善低碳能源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能能源法》,使其三大生境经济体系和新能源体系法规严谨、规范和体系化。在此基础上,制定此三大能源法规执行法,促进此三大法规的全面实施和严格执行。然后,在完善、严谨、规范和体系化低碳能源体系规范下,重建生境财税体系。一是创建完善自洽的、具有高效激励功能的生境财税补贴制度,重在鼓励可再生低碳能源的全面开发和广泛运用,同时,也在于鼓励创建能源节约的社会风尚。二是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税收制度,制定并实施能源企业分税制度:对高碳排放的企业和一次能源企业,使用现有的税收制度;对低碳化的再生能源开发企业,对运用低碳化的再生能源企业、对能源高效运用和节约能源企业,制定相应的轻税制度。三是创建完善自洽的、具有高效规范和惩戒功能的高碳排放税和污染税,以促进全社会自觉于低碳或零碳生产、低污染或零污染消费,另外就是促进节约社会化。具体地讲,就是开征切实可行的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税。并把公民和企业、组织、社会机构的高碳排放行为、高污染行为,均纳入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税的征收范围。以促进全社会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低浸染或零污染自觉化和日常生活化,从根本上改变公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改变公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是低碳社会真正形成的一个基本指标。 (三)开发低碳产品、重建生境生产-消费体系 重建生境经济体系,必须开发低碳化的产品体系。其首要任务是确立低碳化的产品结构战略,以此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体系;其重心是减少和关闭粗放型产业、高污染产业、高碳排放产业,发展无污染、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其次是压缩机械产业,开发低碳能源产业体系,包括绿色地球产业体系、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生态海洋产业体系等。开发低碳化的产品体系的根本动力是消费,因而必须重建能够全面促进低碳化消费体系。重建这一消费体系有三个具体指标:一是所重建的消费体系内容,必须是低碳化的。以此为标准,国家应该采取积极政策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高碳产品逐渐退出市场,退出社会消费领域。二是所重建的消费体系内容,必须是可生境化的,即全社会所消费的一切产品,都应该促进地球环境、生命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环境生境化,凡是反生境化的产品,都应抑制消费,最后实现禁止消费。三是所重建的消费体系内容,必须是简朴节俭健康的,凡是违背这一准则的产品,都应该引导退出消费市场。#p#分页标题#e# 五、重建生境化的生态体系:伦理行动的战略重心之二 从根本上讲,低碳社会围绕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的排放与吸收而展开,它涉及两个工作目标,一是如何促进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达到低排放;二是怎样实现自然界对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的最大限度吸收,以达到自净化。为实现前者,必须开发新动力能源,开发新能源技术、新生产技术,重建新经济体系;为实现后者,必须重建生境化的生态体系。“生态体系”既指狭义的地球生态体系,也指广义的由自然、生命、人、社会四者构成的“人与天调”体系,本文中所论涉及这两个层面。 (一)重建生境化的自然生态体系 “自然”概念是对地球和宇宙的整合表述。从宇宙角度看,自然生态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土壤、阳光、空气、水。这四大要素的动态循环,就构成了气候的律动。因而,衡量自然生态体系状况的根本性指标,就是气候。由土壤、阳光、空气、水四者动态循环所形成的气候律动,呈现出两种倾向状态,即规律化律动倾向状态和失律化律动倾向状态。前一倾向状态推动自然生态体系正常转动,因而它是生境化的。后一倾向状态推动自然生态体系失律运转,它表现为气候异常,气候一旦持续异常,土壤、阳光、空气、水四者的动态循环,就越远离自身平衡,必然朝着死境方向运行。全球气候已变暖。虽然这种气候状态出现已属异常,但它毕竟还有持续的方向性。但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却处于混乱无序的特异状态,中国也不例外。从进入2010年那一天开始到现在,几乎每天都处于灾情状态中,并且主要是气候灾害,干旱、暴雨、酷热、低温,相互交织,连绵不断。这表明土壤、阳光、空气、水四者的运行基本失律,更暗示着更大的灾疫可能来临。这表明重建生境化的自然生态体系,已经迫在眉睫。重建生境化的自然生态体系,其根本任务是抑制人类行为,努力恢复气候,使其变化有常,四季有序。具体地讲,就是通过人为努力,促使土壤、阳光、空气、水重新恢复其互共互生的生生循环功能。为实现此,需首先进行土壤治理。土壤治理要务有三:一是土壤的土质治理;二是土壤污染治理,重心是土壤中水污染治理,土壤中白色垃圾治理和其他垃圾治理;三是土壤的生殖功能治理,如土地荒漠化,耕地的闲置化,都属于土壤生殖功能下降或丧失的表现。土壤的生殖功能越强,土壤净化能力越强,反之其净化功能越弱。其次应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其首要提前是要敢于面对现状:我国不仅甲烷、NO、SO的排放量居全球第一,而且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居全球第一。大气治理的重要途径是控制污染排放和碳排放。这要求必须同时从动力能源生产、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废弃物处理四个方面入手。动力能源生产低排放途径有二:一是改造石化能源生产技术,使其达向更高水平的清洁、绿化,即低排放化;二是开辟低碳化的可再生新能源,以替代石化能源。商品生产的低碳化排放需要从生产技术革新和新产品体系创建两个方面努力。商品消费是减少大气污染主要战场。高档包装的产品和一次性使用的产品,比如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食品袋等,都是高污染的来源。空调化的温室生活和城市汽车消费,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比如,2005年,我国汽车拥有量2 400万辆,此后汽车销售每年增长都超越30%以上。仅2009年,全国就卖出汽车1 346万辆。以此速度,整个国家必车满为患,大气污染居高难降。如果国家不推行国际标准化的汽车准入制度,不采取紧急措施控制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不实施污染税和低碳排放税的征收,大气污染治理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重建生境化的地球生态体系 重建自然生态体系,关键是恢复地球生态体系的生境化。地球生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陆地却交错着江河、山脉、丘陵、平原,其间必纵横森林、草原。地球生态体系的生境化,就是日月之行有道,盈缩之期有序,寒暑交替有时。具体论之,就是海洋有无限的自净化能力,江河流畅无阻自我清洁,山脉葱郁、林海莽莽,草原无疆,水质无染,六畜兴旺,万物繁衍、生生不息,各有所归。相反,地球生态体系运行的死境化倾向,则往往表现为日月运行无道,阴晴圆缺无序,四季交替无时。具体论之,就是海洋灾害频繁,江河断流、截流频繁,污染严重,森林大面积退化,草原沙漠化、土地荒漠化,耕地被无度吞食,土壤污染化。以此而整体论之,我国的地球生态已经全面出现死境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江河、草原、森林、土地等方面严重生失律。因而,地球生态的生境化治理,主要应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是治理江河。江河是地球的血液循环系统。我国主要江河532条,几乎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不仅如此,我国的主要江河的断流、截流现象严重,许多江河不仅丧失自我生境功能,而且频频产生次生灾害。黄河和长江均是典型例子,河床干涸和河水泛滥,都给流域两岸人民和国家带来无穷灾难。江河的断流、截流以及由此生成的次生灾害功能,一是源于江河流域植被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大地裸露,水土不保;二是在江河之上修建星罗棋布的水电站。比如,四川境内的大渡河及其支流,在修和将修的水电站达356座之多。江河就是在这样的人为切割中饱受分解之苦,江河被堵截,江河水不畅,这是江河丧失自净化力的根源,也是江河被严重污染的根源。所以,治理江河须从根上入手:中止在大小江河上修建水电站;对全面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进行清理排队,然后下狠功夫关闭生态破坏大、规模小以及生态安全隐患大和威胁大的各级水电站;整治江海河道,使之水流畅通,恢复其自净化能力;并从纵深地培育江河流域的绿色生态,使之水土保持,全面恢复国内江河生态体系生境化。其次是草原治理。我国天然草原面积相当宽广,它占了国土面积的41.7%。但由于人为原因,我国草原却从整体上丧失了其生态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功能。因为90%的草原已经退化,草原面积急剧萎缩,1/3的草地被沙漠化或者荒漠化,并且大风增多、气候变干,灾害频发。因而,恢复草原的生态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功能,须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改造草原的整体生态环境,使之绿色化,具体讲,就是构建草原绿色屏障。二是培植草原植物,使草原植物多样化,以此改变草原质量。三是限制放牧,让草原休养生息。因为过量放牧和无度放牧,必须导致草原退化和沙漠化、荒漠化,致使草原自身承载能力的下降。承载能力下降的直接结果,是它丧失自我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功能。因而,重新恢复草原的自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功能,其治本之法,只能是限制放牧,进行草原放牧的限度立法。同时,建立草原生境法和禁止开采法,还草原一片蓝天,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和生命的生存空间。其三是森林治理。森林是地球之肺,它对地球生境化功能有三,即地球生态防护、地球生态净化和地球生境循环。我国的森林资源原本相当丰富。但今天却已经相当贫乏。原因在于砍伐无度。20世纪50年代始,全国森林积森面积为127亿方,但50年代后却砍伐掉了100亿立方。即使在这种状况下,毁林活动还在继续。据林业方面统计数据表明,从1999—2003年期间,全国每年平均超采7 554.21万方,减少林地1 110万亩。客观地看,我国境内灾害频发不断,与森林几乎完全丧失生态防护功直接相关;我国高碳、高污染特别严重,是因为森林几乎丧失了地球生态净化能力和生境循环能力。因而,治理森林,使之恢复地球生态防护能力、地球生态净化能力和地球生境循环能力的正确途径有三,一是禁伐;二是退耕还林;三是植树造林。#p#分页标题#e# 六、展开低碳生活教育:伦理行动的动力战略 (一)低碳生活教育:低碳社会创建的社会前提与动力基础 低碳社会要得到有序展开,政府是主导力量。政府要担当起创建低碳社会主导角色,须从如下几方面努力:一是积极展开低碳社会的制度重建和法律创新;二是引导社会构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进程,引导并鼓励社会开辟低碳化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革新低碳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构建生境化的经济体系;三是有组织、有秩序地引导社会展开低碳生活教育,重建低碳生存的价值导向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生活方式。在此三者中,进行低碳生活教育引导是关键。政府应充分释放整合国家权力和资源的优势,聚集各方精英展开全方位研究,构建全民低碳生活教育战略,然后以身作则,展开低碳生活教育、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教育和生境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一项调查表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有半数以上的民众认为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的生存问题,与自己的生活及行为息息相关。在日本,这一认知比例达到73%。在所有受访国家中,只有中国最低,这一认知比例只有24%。由此可以得出:创建低碳社会,全民认知、达成共识,是其前提与关键,也是其动力与保障。只有当全民获得了低碳社会意识,具备了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观,获得了自觉追求生境化的生态文明时,创建低碳社会才可获得全社会的响应。 (二)低碳生活教育的目标、视野、内容和方法 展开全民化的低碳生活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公民的低碳生活观,包括低碳生活世界观、低碳生活价值观、低碳生活资源观、低碳生活发展观、低碳生活环境观,为开创生境化的生态文明开辟道路。展开低碳生活世界观教育,培养社会公民低碳生活的整体生态观;展开低碳生活价值观教育,培养社会公民低碳生活共生观、互生观和生态幸福观;展开低碳生活资源观教育,培养社会公民低碳化的可再生能源观;展开低碳生活发展观教育,培养社会公民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观;展开低碳生活环境观教育,培养社会公民生境主义的自然环境观。基于如上目标,低碳生活教育应具有全球视野、地球视野、国家视野。低碳生活教育应该培育公民的全球低碳意识,地球生境观和国家利益观。低碳生活教育的起步应该是节制训练。首要的是欲望的节制训练,其次物质追求的节制训练,再次是生存姿态、生活方式的节制训练。低碳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关怀训练,主要包括气候关怀训练,地球关怀训练,生命关怀训练,生境关怀训练。通过关怀训练,引导人们养成一种自觉的和高尚的整体情操,敬畏精神、环境反省能力和自我化育精神。低碳生活教育的实践指向,是培养公民利用厚生、践行尽性的品质、精神和能力。这里的践行就是实做,即凡事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从每一天、每一件生活小事做起。这里的“尽性”,既讲尽己之性和尽人之性,更讲尽物之性,但却侧重于讲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就是使物尽其所用。低碳生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做中学和学中做。创建低碳社会,就是人人过低碳生活。人人过低碳生活,就是在行动中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动。 (三)低碳生活教育的实施建议 低碳生活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一是通过重建制度、创新法律来实施其教育,这是最规范、也是最权威、最富有实效的低碳生活教育方式。二是通过当代传媒手段来实施低碳生活教育。三是把低碳生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设置专门的低碳生活课程体系。比如,在小学阶段,或可单独开设“低碳生活启蒙”方面的课程,或扩大《自然》课程视野和内容,把低碳生活启蒙融入《自然》课之中。小学阶段开展低碳生活启蒙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低碳社会意识,养成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的低碳生活品质,具备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的低碳生活行动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培养小学生低污染或零污染的环保品质和能力,物尽其用的简朴节俭品质和能力。在中学阶段,应单独开设“地球与家园”方面的课程,引导中学生系统地了解地球生态与家园环境、自然生境与生存安全、低碳排放与健康生活等等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获得自然、生命、人、社会共生互生的整体生态视野,引导学生具备关心气候、关怀地球、关爱生命、关心生境的意识、品质和能力,激励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远景意识、生存想望和行动尝试。 在大学阶段,可开设“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创造”方面的课程,此课程应该是融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新技术科学、方法论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整体了解低碳社会蓝图、低碳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开发、低碳化的可再生经济体系建设、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战略与多元模式、低碳社会政治发展、低碳社会文化发展等等,并引导培养、激励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整体了解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或志趣与爱好,个性化地展开低碳世界的探索、创造。因为低碳社会是一个新文明开拓、发展进程,只有当年青的一代又一代人自觉走向低碳社会的探索创造之途,生境化的生态文明世界才会徐徐展开,并风景迷人、魅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