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中村改建研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文明的催化剂和加速器。随着河北省“三年大变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大部分村民成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融入城市的身份转换过程中存在经济、观念、文化、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故此,“城中村”改造社区文明建设成为城市化的一道特殊命题,必须站在切实推进城市化、现代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高度,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营造生态和谐新社区。 一、“三年大变样”的“变”之实质与难点 1.“三年大变样”的核心是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河北省大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决心通过“三年大变样、三年上水平、三年出品位”,其“变”的实质和内涵就是要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使城市真正成为软硬环境全面优化的经济发展最高点。超前、系统、配套的规划体系是三年大变样的基础、蓝图和指针。一是坚持规划的超前性,在规划上要大胆创新,请国内外一流高手竞标制定城市规划,让规划成为管长远、管未来的有法律效力的硬框框。二是坚持规划的系统性,既要规划现在,又要规划未来,既要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要考虑到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的传承,既要规划好产业的调整、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又要规划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宜业宜居条件的改善。三是坚持规划的配套性,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现在为城市主功能区配套设施的完整上,通过对配套附属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使城市的功能得到完善,城市的品位得到提升,城市的形象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使“三年大变样”的实质和内涵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和体现。 2.“三年大变样”城市化进程的难点与难点是城中村改造 旧城区和“城中村”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在城市规划上没有纳入统筹范围,形成独特的城市二元管理形态,城中村的管理队伍延续了农村村委会管理思路和模式,在城市包围后缺乏全新的管理思想和领导、管理能力,规划建设方面都缺乏前瞻性,混乱的宅基管理,高密度高容积的私搭乱建,布局更是十分零乱,集体土地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浪费惊人。目前有的城市政府开始将城中村纳入社区管理,但是存在着街道管理和乡镇领导之间的职权和领地以及利益关系,导致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城中村的管理成为了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带。由此,引发出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黄赌毒等许多城中村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人文素养,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因此,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是“三年大变样”城市化进程的难点与难点,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社区的必要性 1.城中村环境问题的呼唤和谐文明新社区 城中村环境问题历来被称为现代城市的疮疤,其无序的建筑、狭小的巷道、垃圾污水、乱接的电线,甚至偷工减料的危险建筑,威胁着城中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村中村改造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实际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都要贯彻生态、和谐、文明的理念。一方面,改造过程中要提高个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利用生态整合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河流、植被等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建设规划要高标准、高起点、完善各种配套,管理严格到位,有序利用城市空间和各种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粗放经营,使城中村改造达到最小的生态冲突,实现改造后社区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促使城市化建设全面步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轨道。 2.城中村规划建设的方向是生态和谐社区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是生态和谐理论坚持的核心理念,要实现城市的品位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城中村改造项目应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当中,避免各级行政主体各自为政而形成蛙跳式开发。特别是在“三年大变样”背景下,城市管理者要避免政绩冲动,求急求快,在没有科学规划或者草草规划就上马城中村改造项目。各级行政主体应根据一定的规划技术指标谋划城中村可持续发展蓝图,市政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结构要统一规划和安排,其中城市景观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要充分依据城中村的整体结构,有序利用和开发土地、空间资源,并保留和改造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特色的项目,充分发挥发挥历史遗迹、绿色植被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作用,建设生态、休闲、景观、人文的宜居和谐新社区,从而在提升土地价值的同时提升社会人文价值。 3.生态和谐社区推动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经营城市”的理念,但实践这一理念的前提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道路,一切利益膨胀、土地财政造成城市盲目扩张和建筑物盲目拔高,都容易在经济、资源、和生态三方面同时造成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理念与和谐文明社区为城中村改造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只有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方的利益,不一味地索取、占有环境,使村民变居民过程中从身心受到威胁的环境转变为可持续法杖的环境,才能使重建过程和未来生活和谐相融,达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设提升城中村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价值,使城中村转变为大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关键是全面融入现代城市 1.城中村规划与管理融入城市改造 城中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顺应城市化规律,稳步推进“农业向工业转、农民向市民转、村庄向社区转”,且必须把城中村改造纳入城市管理规划,作为城市有机整体,而不是游离于城市规划之外的孤岛统一开发,推行户籍、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使城中村农民转为市民,村委会变为居委会,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把城中旧村变为公共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社区。在社区建设中,要打破传统的村庄安置观念,把分散居住的农户集中搬迁到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新社区,新社区建设要科学安排、有序推进,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项目,应偏重物质环境改造的开发和建设,达到改善城中村生活质量,改善安置小区人居环境的目的。#p#分页标题#e# 2.城中村物质景观改造融入现代城市风貌 城中村有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首先是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结合城中村自然人文景观统筹城市发展、产业规划与生态建设,采用生态改造策略保留和升华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形象气质与精神内涵,破解城市改造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次性”难题和“破坏性”难题。其次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则,把科学的产业定位和规划布局作为生态新区实现自我成长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让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造宜居宜新型城区,使新型社区具备改进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提升城市文化水准的双重功能。 3.城中村村民意识融入生态和谐城市理念 村中村的村民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与包围他们的周边城市区域相比,具有边缘性。经济结构城市化与管理体制农村化,以及村民受农村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血缘观念的影响,使得村民具有半市民半农民的尴尬特点,受教育程度、文明程度、生活状态与身份认同都与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距。而城中村改造前改造中和改造后,村民始终是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加强城中村村民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文化教育和政策宣传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树立生态文明观价值观道德观,激发村民的环境危机感和城建责任感,推动群众参与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城中村的顺利改建提供思想保证。改造后村民变成了新的城市居民,相应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必须跟上,这就需要管理者充分调动城市各级教育机构融入社区教育,培养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和生存意识,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个体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 4.城中村村民文化行为融入城市文化理念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村民的文化行为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社区教育的缺失与现代市民教育的匮乏,促使村民行为方式表现为讲实际、重金钱、低水平享乐的小农意识,少有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村民的城市居民意识首先应加强现代城市观念教育,进行科学民主与道德法制教育,使新社区文化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与规范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加强村民行为养成教育和市民价值行为,通过观念碰撞提升思想文化水平,打破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上的陈规陋习,从而树立法制意识、规则意识、生态意识、交通意识、卫生意识等体现城市文明的以及城市意识。同时,失地村民的理财观念也要逐步融入城市,虽然城中村改造村民有不菲的物质补偿,但对不同个体来说,财富容易挥霍或者等着贬值,管理者应当引导新市民正确的财富观念和理财观念,以及合适的理财技巧。 “三年大变样”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全面提升,其中城中村改造是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的重点和难点。用生态和谐理念指导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理想结果是建设成为生态、和谐、文明新社区,提升人居环境及人口素质,诱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使“城中村”真正融入城市,变成现代城市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