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的生态建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都市的生态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都市的生态建构

 

一、中国都市文化生态建构需要融入传统的闲逸文化   现代都市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工业经济的主要集结地和工业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可以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都市(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只不过是农业社会的缩影)。中国现代都市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和殖民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西方资本主义都市的烙印。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和参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入,中国现代都市受世界都市文化特别是西方都市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深入。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后者目前是一种强势文化,它正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方位的对外扩张而将其价值观念、理想情趣、生活方式等向世界上几乎每一座城市扩散、渗透。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而言,这种都市文化确实有其历史进步性,在现代都市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地推崇和提倡这种文化,原因在于,西方都市文化在中国现代都市的盲目扩张将会对普通的市民造成严重的冲击,使他们感到晕头转向、手足无措,进而失去身心的平衡,危害生命的健康。所以,在借鉴西方都市文化的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它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并注意到这种局限性可能给中国市民带来的伤害,从而抵制“西方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的思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迥异于西方都市文化的古老的东方智慧,其优越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出来,它或许能克服西方都市文化的诸多弊端,抵制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把它们发掘出来,并加以继承和发扬。甚至,这一文化传统中原来被视为消极的因素也必须在全新的语境下重新审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的:“精华与糟粕,说起来明白如日月经天;但实则是泾渭并不分明,而且随时代的推移,有时候还会转化。”①在笔者看来,与农业社会相伴而生的闲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随着时代的推移———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从倾向于消极的因素转变成倾向于积极的因素,从更多的是糟粕的东西转变成更多是精华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站在21世纪的高度,转换一种思维和视角,重新审视、评价与取舍传统闲逸文化,从中发掘出积极的因素,推动现代都市人的健康成长。   二、精神与审美:传统闲逸文化对物质文化的补充   毫无疑问,西方现代都市文化的诸多弊病在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的发展中已经充分地暴露。要对这些弊病进行根本补救,显然不能从其内部来进行,而是必须借助于一种与其相异的外来文化。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具体地讲,西方现代都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更多地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往往造成精神的空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功利文化,更多地讲求竞争、进取,带给人们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当然也包含物质和功利的因素,但它基本上是一种精神文化和审美文化,重视精神的富足。因此,用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补充、修正物质文化、功利文化将是现代都市发展的趋势。   以工业为支撑的都市文明在20世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在21世纪也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并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文化。这种文化促使人们的物欲成百倍地膨胀,它固然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给现代都市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但它引发的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人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难以满足,名牌意识成为自觉意识,超前消费、高档消费、冗余消费成为普遍的消费模式,人们追求时髦、体面、排场,沉溺于无度的奢侈享受中不能自拔,等等。但是,正是在对这种生活目标的追求中,人们的精神生活似乎正在远去,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苍白,追求自由的本性也日益丧失。正如马尔库塞所说的,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东西之后,人们的额外需要越多,越会对自身的自由、幸福和解放麻木不仁。②在对物质享乐的狂热追求中,一种虚妄浮躁的社会心态也在潜滋暗长。   为了清理物质欲望对心灵空间的淤塞,恢复清净纯洁的心灵世界,实现自由的想象、美丽的憧憬,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开始追求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只有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①可以说,闲情逸致超越了对物质欲望的沉溺、经济利益的算计、功利目的的考虑,开始向着精神的、文化的、审美的境界超升,它表现出的是和谐完满自足的生命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它有利于抑制物质欲望的过分膨胀,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实现人生的从容、自由、洒脱。   在现代都市中,激烈的竞争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去积极进取;而闲逸文化呈现出的是一种生命满足后的退却,一种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它有利于维持人们内在精神生态的平衡。由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所驱动的向上、进取、攀比、竞争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现代社会几百年来的成长、发展、壮大,但如果把它们推向极端,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贪污贿赂、作奸犯科、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等等,这样的后果在当今资本主义都市里已经成了无处不在的现实。而在中国,情况也不容乐观,随着西方都市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原有的社会生态正在失去平衡,各种精神病症急剧增加,各种社会冲突正在加剧,杀人、自杀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的焦点,等等,这一切对现代都市的正常运转,对都市人身心和谐,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再次放射出奇丽的光彩。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闲逸文化传统,古人在消闲人生、乐享生活方面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有将社会、事功等看作是生命之累的,以致将对社会事功的摆脱看作是生命体的真实呈露,是生命沿着自己的法则而取得快乐的重要途径,因此而珍视闲暇生活中的种种更细微、具体、精致的乐趣。”②闲逸文化在超越了功名利禄之后,表现出对私人内在自我的回归,它很少再去关注被认为重要的公共领域,而更加重视家庭生活和天伦之乐。正是在生活享受中,人们在社会中遭受的巨大压力得以释放,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忧郁不安、恐惧烦躁的心绪才会变得轻松愉快,平静如水。闲情逸致其实是一种别样的人生姿态,一种超脱、旷达、飘逸的人生境界,由于它能给予现代人身心和谐的深层呵护,值得我们大力提倡。#p#分页标题#e#   现代都市激烈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虚无感随之产生,悲观厌世、颓废萎靡、玩世不恭、自轻自贱等等,这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现代病”。要治疗这种“现代病”,也需要借助中国传统的闲情逸致。从闲逸文化这一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把失败看做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一个亲近生活、乐享人生的最佳时机,一种暂时的休闲与放松,一种内在力量的蓄积。它能帮助我们从对功名利禄的不竭追求中撤退回来,守住内心的平静,以一颗“平常心”去过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它还能帮助我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再次肯定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加开朗与乐观的心情对待人生的波澜起伏,做到荣辱不惊。   三、“惰”与“慢”:传统闲逸文化对快文化的补充   西方都市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活性文化或者说是快文化,讲究高效率、快节奏;而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则更倾向于是一种“惰性文化”或者说是“慢文化”,它要慢慢地品味生活的滋味,仔细琢磨人生的乐趣。用闲逸文化补充、修正活性文化、快文化也是现代都市发展的趋势。   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一个急骤变化的都市社会,特别是作为这一社会内在驱动力的工业机器,无情地推动着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再加上现代都市的激烈竞争、生存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速度效率的鼓吹,都造成快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这必然导致的结果是,现代都市人对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总是张皇失措,神经紧张,忧郁不安,精神疲乏甚至是走向崩溃。正如一位西方人所说的:“我们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恐惧;总是担心有什么灾难会突然降临到我们头上,总是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大化的目标,以至于无法完全控制自身,使其处于严重失控的状态。”①在这种内在紧迫感的强劲驱动下,处于“严重失控的状态”下的人们像中了魔一样的疯狂往前奔,“人类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可以说是完全被‘快文化’覆盖了;工作比速度快,学习比进步快,吃饭比吃得快,走路比走得快,睡眠比醒得快”。②正是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中,人的生命被加速磨损,在还未充分享受生命的乐趣的时候,就已经过早地衰老。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阻止人们去仔细品味生命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意义,其中的绚丽多彩被人为地压缩了、删节了,正如王兆胜所说的:“‘快文化’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删略和抽空了人生的丰富性。”③   要在这个急剧变化的都市社会里从容淡定地面对人生,进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和生命的健康,需要倡导一种与这种“快文化”迥然不同的“慢文化”。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可以被看做是“慢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它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消极落后的文化因素,这很大程度上是和漫长的农业社会紧密联系的。农业社会既发展缓慢,又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区分,闲情逸致往往为统治阶级的特权,因此,它被劳动人民看成剥削阶级的恶劣习气而加以贬斥。与此相反,辛勤劳作却被当做一种奋发有为的优秀品质加以赞赏。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和都市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两者的性质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于对都市人身心的伤害,过度的辛勤劳作开始被当做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受到斥责;相反,闲逸文化则由于对精神生态的平衡和身心健康的呵护受到欢迎。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现代都市过于膨胀的“快文化”已经将都市人折腾得筋疲力尽,如果再强调辛勤劳作,势必会导致“工作狂”的病态人格,甚至是“过劳死”的人生悲剧。闲逸文化作为“慢文化”的典型代表,它讲求的是闲适、情趣、滋味、洒脱、超逸,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局。我们可以邀上亲密的友人欣赏风景,游玩山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泡一杯清茶,与朋友谈天说地,回味往昔,展望未来;可以下棋打牌,听歌看戏,加深彼此的感情,享受生活的欢乐;可以种草养花,观书练字,欣赏艺术,把玩古董,去感受生活的高雅和人生的诗意;可以饮酒赋诗,纵情欢笑,去品味生命的乐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节奏放慢了,神经放松了,心境平和了,生活丰富了,生命的意义复归了。中国当代学者章汝先就认为,现代社会的快文化日益泛滥,严重地伤害了现代人身心的健康,有鉴于此,他热切地呼唤一个“慢文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能够放慢生活的脚步,有充分的闲暇去体味生活的滋味,去享受人生的乐趣,以更加诗意、审美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代都市人要实现这样一种审美理想,就必须及时地释放外在的压力,改变一味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由它带来的心浮气躁的气息。这样,人们才能以一种悠闲、宁静的心境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体验生命的滋味,从而收获一种从容、自在、旷达、洒脱的人生。   四、内敛与自乐:传统闲逸文化对扩张性文化的补充   西方都市文化是一种扩张性文化,而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更倾向于是一种内敛性文化。因此,用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去补充、修正西方都市的扩张性文化也是现代都市发展的趋势。   现代都市在工商业的强力推动下,正在突破自身原有的疆界,疯狂地向充满田园诗意的广大农村,向山水秀美的大自然“进军”。一方面,现代都市对乡村和自然的进攻、征服和控制,是其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进攻、征服和控制向外围的自然领域的延伸,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和冲突激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盲目地向广大乡村和自然进攻、征服和控制的过程中,都市文化本身有可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特定的人群进行组织和管理,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进攻、征服和控制。因此,现代都市向乡村和自然领域的扩张可以看做是其自身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走向失衡和发生危机的征兆。快速的扩张势必造成城市与乡村两者之间矛盾冲突的激化。这从我国当今都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可见一斑:拆迁改造、征地卖地,已经引发投资商、地方政府与底层市民、广大农民之间越来越激烈的对抗和冲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正如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斯(WilliamLeiss)所说:“对自然的控制不可避免地转变为对人的控制以及社会冲突的加剧。”①反过来说,对人的控制和社会冲突的加剧,又进一步加快了对自然的扩张和侵略。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的鼻祖培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培根似乎天生有一种控制的欲望,在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打击与反打击的关系中,他失败了,但他又把失败的沮丧发泄到大自然身上,正如布里克特所说的:“他的身体衰弱,因为他心机耗尽带来了他人的毁灭,因为他忍受着他人损害他时予以的打击。……他在控制人的方面失败了,现在,他把自己的余生献给了人类如何最好地控制自然力的研究事业。”②总之,现代西方都市文化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克服,这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失衡的、不稳定的,它不是矛盾的彻底解决,而是潜在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是一个可以预期的更大的冲突的到来。#p#分页标题#e#   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则不然,它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并不是特别关注外部世界,也并不企图从外部世界攫取某种物质的东西,而是更倾向于非功利的审美活动。闲逸文化在保持与外在世界和谐融洽的前提下,对自身素养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个体在轻松自在的修炼锻造中拥有峻洁人格,以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它更关注人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人健康充沛的生命活力的显现,所以说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敛性文化。现代都市人如果习得了这种内敛性文化,就可能从对乡村和自然的盲目进攻中撤退回来,去守住纯静如水的内心,也能够以更加超然的姿态欣赏和对待外部世界,从而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睦相处,这和现代西方都市文化强调竞争、征服和控制的价值理念形成鲜明的反差。具有内敛性的闲逸文化在现代都市的普及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使现代都市文化与乡村和自然的矛盾冲突走向缓和与化解,代之而起的是两者的和谐融洽以及它们个性的彰显。从现代都市内部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闲逸文化也将推动两者重新恢复往日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再次走向和谐。   总的来看,闲逸文化能够使现代都市人在物欲膨胀的时代收束自己的欲望,实现审美的超越;能够使人们以一颗平静淡然之心去从容应对一切;也能够使人们从对乡村和自然的盲目扩张中抽身出来,去守住内在精神世界的和谐,追求自身人格的完美。现代都市文化所欠缺的,正是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所擅长的,它在修正和克服现代都市文化诸多弊端的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都市人精神生态的平衡和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可以说,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自觉地追求一点闲情逸致,提倡一点洒脱旷达的情怀,对保持生命的健康,对建设和谐的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中国传统闲逸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在现代都市的生态演绎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文化,一种热爱生活、乐享人生的健康的文化。而且,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一直绵延至今,还将延伸到未来。而闲逸文化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的闲情逸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最为有力的证明。闲情逸致作为一种乐享人生的生活姿态,是一种生存的高层境界,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游山玩水、乐而忘返,是对美妙大自然的爱恋,是对神奇而美丽的造物的沉醉,是对生命情趣由衷的热爱,正如黄卓越等人所指出的:“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玩味闲的情致与逸的疏放。居则泉石花竹,琴棋书画,清淡酬唱;行则披阅中壑,游戏平甸,濯清流以游鲤,坐茂林而观佳夕。含英咀华,识度闲放,忘情于珍猎之抱,畅志于清旷之乡。”①“闲”就是清闲、安闲,“逸”就是安逸、超逸,闲情逸致就是悠闲的心境,超逸的情致。它是一种生命舒展状态的自然流露,是个体生命处于优裕富足、自由安乐状态的重要表征,它在不同时代为不同的阶级、阶层所独有,甚至变成一种特权的象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闲情逸致更多地为具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官僚贵族(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宰相大臣、达官贵人、士大夫阶层)所拥有。他们的闲情逸致往往是以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支撑的,如一些荒淫无度的国君的闲情逸致是以从全国人民那里搜刮来的巨额的民脂民膏为基础的,他们的生活优裕富足达到奢侈腐化的地步,这也是历代劳动人民对闲情逸致大加贬斥的重要原因。而广大劳动人民在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艰难度日、疲于奔命,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这种高雅的情致。在太平盛世,他们或许有了一点自由稍作喘息,追求一点美丽,享受一些悠闲,但由于受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等的限制,闲情逸致距离他们依然十分遥远。   虽然闲情逸致在古代各个阶级的分配极不均匀,但这丝毫不能阻止闲逸文化的内涵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拓展、丰富、深化,历代帝王将相、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及底层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享有的闲情逸致经过代代积累,已经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琴棋书画、金石博物、花木清茗、山水笔墨,尽显风流,皆成体格。勿须刻琢,而逸趣自有;勿须怡养,而闲情天成。散怀山水,登高望远,营造一方自己的家园;搏捬琴笙,煎水烹茗,抒发一种忘我的情趣;庭栏华红、寄情笔墨,无疑是一种高尚的自娱自乐;金石好玩、君子博物,发挥出一种昂然的心绪胸怀。”②   我们的先祖可能在物质生活条件上与现代都市人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他们在相对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较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却能够发现人生的滋味和生命的乐趣,这就远远地高出现代都市人通常所能达到的境界。古人在闲逸、疏放与洒脱的境界中收获的精神的生态与身心的和谐,与现代都市人精神的病态与失衡的身心,形成鲜明的反差,黄卓越指出:“当今生活方式或闲暇方式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增进,但以在宽松时光所享有的宽松心情来细腻地料理自己的一掬乐趣而言,则我们依然远为不及前辈所达到的境地,从他们平静、安逸的眼神中,我们能够感知到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①   当然,在现今的都市社会,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来获得足够的财富,过上优裕富足和悠闲自在的闲逸生活。可以说,在传统社会为少数统治者所独享的闲情逸致在当今平民化的都市里,已经为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所享有,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根据对当时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以及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的预见中”曾提出,让闲逸理想“从贵族走向了贫民大众、从乌托邦走向了现实、从少数人的专利走向广大人民群众普通拥有的权利”。②这一理想可以说在现代都市已经获得某种程度的实现。但是,就当今中国社会主义都市的现实情况而言却并不容乐观。都市化结出的累累硕果很难为辛辛苦苦创造它们的普通劳动者所拥有,而是更多地流入少数人的腰包。底层劳动者所体味到的,仍旧是生活的辛酸和人生的无奈,他们能够享受到的闲情逸致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采用种种方式对社会财富进行更趋公平的再分配,让不劳而获者减少收入,促使他们去参加劳动;让辛勤劳作者获得更多的收入,充分享受到生活中的闲情逸致。经过这样的调整,不劳而获者参加了劳动,辛勤劳作者享受了人生,他们共同收获的都将是生态的人生。总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市,应该是一个“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和谐都市,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享受健康人生的生态都市。#p#分页标题#e#   中国传统闲逸文化,在我国现代都市的生态构建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它是东方农业文化补充、修正西方工业文化,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现代都市的生态文明建构中,必须深入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市独具的民族魅力才能得到彰显,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生态的平衡才能得到维护,身心的和谐与生命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