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工程中的生态影响区划,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0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省、市、自治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均有较大的增长,就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目前全自治区各市及近60%的县(市)可通高速公路,形成了东部沿海省市“西进”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省市“东进”必经的高速公路网。2008年广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了2000km[1],到2010年建设总里程已超过2500km[2]。2006年批准实施的《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06—2020)拟定的高速公路规模为5590km,其他公路连接线900km[3]。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广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厅组织开展的《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已完成初稿,根据这一新的规划方案(2009—2030),广西高速路网将新增10条高速公路通道,至2030年,广西高速公路网的总里程将达到7530km,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区的“5纵8横8支线”的高速公路网格局[4]。 但随着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当地产生一定的生态影响,这种影响既具有公路建设环境问题的共性规律,又具有源于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特点的差异性。要想解决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生态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各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然而,虽然国内各省的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较快,但与之相匹配的研究工作开展得远远不够,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态恢复方面[5-7],有关生态区划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在省级尺度上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即将国家的公路主干网络逐渐省级化,以便在公路设计、建设和营运管理中采取目标明确的抑制影响措施。 与高速公路建设影响相关的生态区划工作,我们暂称它为“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区划”,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自然区划的一部分,一方面借鉴了自然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自然区划有着悠久的历史,交通部在1975年颁发的“中国公路自然区划图”是我国首次颁发的正式的应用性综合自然区划图。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区划的数理分析方法开始较多地应用起来[8],如模糊聚类分析等[9-11]。对于区划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应用,潘耀忠[12]、王平[13]和范一大[14]等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不仅把目前非常流行的诸如GIS技术等一些先进理念、技术融入到了自然区划之中,使自然区划的方法手段越发丰富起来,而且使区划边界的确定摆脱了传统的和固有的条件限制,使其界线的确定更加合理和清晰。近些年来,已有多位学者利用GIS技术开展了与公路建设相关的自然区划工作[15-19],其中亦有与生态影响相关的区划[20-22]。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地考察,并借鉴其他相关研究,在分析广西高速公路建设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以及探讨不同区域内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开展了此次广西高速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区划的研究工作。 1广西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主要生态影响 1.1水土流失加剧 广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沿海外,四周均为山地环绕,形成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盆地地貌。已建的广西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沿线的现有坡面类型也以丘陵区的低缓土石混合边坡、土坡居多,坡度较缓,而山区高速线路较短,陡急岩石边坡较少。调查发现,丘陵区的高速沿线多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现象,而山区边坡坡度虽较陡,却稳定,很少发现滑坡现象。这说明密集的高速公路线已经成为丘陵区诱发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同时,降雨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雨量大,且分布具有“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的特点,加剧了丘陵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程度,使高速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水蚀[23-24]。 1.2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广西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与广西地势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四周较高的山地和丘陵区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多,而中间的平原区自然保护区只有少部分。据调查发现,已建广西高速公路网集中分布在平原区,只影响几个自然保护区,而在建和规划要建的高速公路线却延伸到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区,要穿越或临近多个自然保护区,甚至包括了几个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穿越澄碧河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36.372km2的广西隆百(隆林—百色)高速公路的研究发现,高速公路影响主要表现在累积影响,包括复合影响、最低限度和饱和限度影响、诱发影响及其间接影响、时间和空间的拥挤影响。高速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主要影响是进一步加大阻隔效应和孤岛效应。其中,对湿地动物影响较大,对其他陆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影响较小。公路绿化带有可能导致生物入侵,增加生态风险,危及生态安全。项目建设切断了部分河流景观的连续性,改变了景观特征,影响到区域背景景观的协调性[19]。 1.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广西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分布中,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东北、桂西北和桂西南的山地;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东北、桂西北、桂东南和桂西南的山地;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西南山地;轻度敏感区范围较大,主要分布在桂东北、桂东、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北的山地和丘陵。由前面自然保护区的论述可知,已建的广西高速公路网主要集中在丘陵和平原地带,这些地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还不显著,但是规划和在建的高速公路已经延伸到地势较高的山区,这些区域是广西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珍稀野生动物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分布区域,意味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必然对沿线的动植物生境产生破坏,从而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使生物种群退化乃至消失,破坏沿线生态系统平衡,影响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最终导致多样性急剧降低。 2区划方案 2.1区划原则和等级 本区划遵循的原则主要是:(1)体现生态影响类型及程度区域分异原则;(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3)主要为广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协调发展服务原则;(4)地域组合及生态影响程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则;(5)多级划分原则。为使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区划在实践上便于应用,结合广西的地理-气候特点,本区划采取2级制。其中,第1级反映公路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生态问题,以便决策者在公路建设初期就能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第1级区划单位用大写罗马字母Ⅰ、Ⅱ、Ⅲ、…表示。第2级反映不同区域中公路建设生态问题的潜在严重性及生态恢复的难易程度,也反映不同地区存在的特殊生态问题,可为公路建设中的防治和恢复措施提供更详细的生态依据和具体的工作方向。第2级区划单位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p#分页标题#e# 2.2区划的依据、指标和方法 2.2.1一级区 一级区主要根据对生态影响具有控制性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订。鉴于公路建设的主要影响为:扰动原有地貌,产生大量裸露坡面,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即土壤侵蚀加剧是公路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生态问题,故选取地貌因子和侵蚀动力为一级区划指标。(1)地貌因子在不同的地貌区域内修建公路所产生的工程创面是不同的:①大、中起伏(海拔高度≥500m)公路主要沿着河谷设计路线,并通过修建高架桥和隧道来减少对山体的切割,因此,不会产生大量边坡,但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高大边坡。由于山体土层较薄,表层的水土流失情况不严重,最大的生态问题是开挖的边坡由于深层不稳而导致的山体塌方和由于山体切割而产生的景观破碎化现象。②小起伏(海拔高度在200~500m之间)由于山体不高,为了降低造价,公路往往直接切割山体,产生大量的路堑边坡,且该区域土层较厚,因此,土壤侵蚀最为严重。③丘陵、平地(海拔高度≤200m)修建公路时产生的边坡数量较少,多数均为低矮边坡,并不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且边坡生态恢复相对容易。(2)侵蚀动力侵蚀动力在我国一般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3种类型。在广西境内,主要的侵蚀为水力侵蚀。鉴于广西各地区的年降水量均大于1250mm,对于本次区划工作来说,以年降水量作为侵蚀动力指标的地区差异性不大。而暴雨引发的滑坡、坍塌等现象严重,且广西境内暴雨分布的地区差异性较大,因此,选取年暴雨天数作为水力侵蚀动力指标,划分为2个级别,即年暴雨天数>6d和年暴雨天数≤6d2个指标。 2.2.2二级区 二级区主要反映生态系统对公路建设的敏感程度。生态敏感度是指生态系统对区域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它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即在同样干扰强度或外来作用下,各类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区划指标为生态敏感系数,包含的因子有干旱指数、植被影响系数、公路隔离效应系数、石漠化敏感系数、生物保护重要系数等。 (1)年干旱天数反映区域内一段时间内的干旱状况。广西降水虽然丰富,但由于降水的不均匀性,一年内形成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干旱在广西是影响区域最广且一年四季都会发生的自然灾害,可以作为反映生态恢复难易程度的指标。 (2)植被类型植被类型及分布状况反映了某一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在公路建设时,由于地表植被类型的不同,其产生的生态问题程度将有所不同,如沼泽、湿地等地在遭受到局部破坏时,因其本身的脆弱性,其影响程度将明显大于森林地区。 (3)公路隔离效应指数(高速公路网)主要通过公路的长度来分析公路对景观的阻隔程度和干扰程度。由于已有公路的状况打破了原有生境的景观结构,带状公路本身具有的廊道特点产生了一定的隔离效应,对动植物均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影响。 (4)土地石漠化程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敏感度高,自身修复能力差,因此公路建设将产生很大的生态影响,是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地区。 (5)自然保护区分布特定区域内的生物保护重要性系数主要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来反映。 二级区划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定量和半定量方法进行。首先基于正方形基本单元面积对各种系数进行计算分析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分区。其主要区划步骤如下所述。 (1)建立数据库和基本单元 首先建立各指标参数数据库,包括干旱程度数据库、植被类型数据库、公路隔离效应数据库、石漠化程度数据库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数据库。在Mapinfo软件支持下,将广西划分为2573个独立的基本单元,单元格大小为10km×10km,且每个基本单元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独立的网格编码。然后将各类综合参数信息转入各个基本单元中,计算各类指标并予以图示化。 (2)区划指标的分析处理 根据区划指标中各指数、等级在区划中反映公路建设影响程度的不同,对各指数、等级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要保证同一指标中数值越大的指数反映公路建设的影响程度越高,否则要进行各项指数的数值减去最大指数数值再取绝对值,然后根据转换后的指数数值进行影响程度分析的处理。对于定性指标,按照反映公路建设影响程度的大小对各等级进行量化。反映影响程度越高,量化后的数值越大,反之亦然。本次区划中,同一定性指标按照反映影响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各等级依次量化为数值1、2、3、…、n。 (3)系数的标准化处理 为了准确获取每个因子的生态信息,以免受其他因子的干扰,对所有的系数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都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二级区划中的定量指标有干旱指数、公路隔离效应指数,其指数的标准化只需将指标中各指数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出。对于其他3种定性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1。 (4)数据导入及基本单元聚合 首先经过叠加、切割、破碎处理等基本操作后,对各类以多边形形式存储的数据通过由原统计单元向基本单元转换的过程导入区划基本单元中,使各类指标在每个基本单元内只显示为1个数值,即生态敏感度(为各生态敏感系数的算术平均值,其数值均在(1,2)之间)。然后将赋值后的基本单元划分为3个等级(图1),在MapInfo软件支持下进行归并,对归并结果进行分析,并依据区划的区域完整性、惟一性原则,进一步对细碎斑块进行过滤或合并。 (5)区域界线的确定 根据二级区划指标分布图的显示结果,结合地域组合及生态影响程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每个一级区内确定不同的区域类型及边界。考虑到管理措施和操作上的实用性,界线的确定参考了广西县级行政区域的边界,即所有的分区界线均参考各县市的行政边界。#p#分页标题#e# 3 生态影响区分区系统 根据以上依据和指标,将广西划分为 4 个一级区和11个二级区(图2),其分区系统如下:(1)桂北中低山景观破碎大区(Ⅰ)Ⅰ1为桂西生态强度敏感区,Ⅰ2为桂西北中度敏感区,Ⅰ3为桂东北轻度敏感区。(2)桂东、桂西低山、丘陵水力侵蚀大区(Ⅱ)Ⅱ1为桂西南生态强度敏感区,Ⅱ2为桂东南中度敏感区,Ⅱ3为桂中东轻度敏感区,Ⅱ4为柳州中部、河池东部及南宁北部生态轻度敏感区。(3)桂中平原盆地景观切割大区(Ⅲ)Ⅲ1为来宾中东部生态中度敏感区,Ⅲ2为柳州南部、来宾中西部及南宁东北部生态轻度敏感区。(4)桂南丘陵台地水力侵蚀大区(Ⅳ)Ⅳ1为北海生态中度敏感区,Ⅳ2为桂南生态轻度敏感区。 4生态影响分区特征、生态影响及防护措施 4.1桂西生态强度敏感区(Ⅰ1) 本区位于广西西部,行政区包括:百色、凌云、田阳、德保、那坡、靖西。区内地势主要以200~500m和500~1000m两种起伏为主,局部起伏达到1000~2500m;年降水量多在1250~1500mm之间,局部大于1500mm;年蒸发量多在1400~1600mm,最高可达1800mm;年暴雨天数多在4~6d,北部少数地区达到6d;年降水天数多在130~160d之间,南部地区大于160d。本区南部多为藤本刺灌木和农田植物群落,北部以落叶阔叶林和禾草草丛群落为主。本区属于中低山地貌,在高速公路修建时会产生大量的中高岩质边坡,对山体的切割会严重影响沿线景观格局,导致生态系统面积减少、斑块数目增加、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增加,对当地动植物产生众多不利影响。本区的石山多为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易溶蚀,因此,所有边坡都要采取防护措施。对于稳定性强的岩质边坡,由于植物根系难以伸展到山体中,因此可采取刚性防护措施;对于稳定性较弱、山体有裂隙的边坡,则需要先进行刚性防护,确保其稳定后再采取其它植被恢复措施。在植被恢复中,由于岩质边坡的设计坡率一般较小,因此关键因素是在建植初期要确保人工土壤层的稳定。根据本区的自然环境,在植被恢复中可采取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机质喷播技术,物种应以乔、灌木为主。由于降水量较大,在喷播完毕后要进行覆盖。另外,本区南部为广西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在路线设计时应尽量避让石漠化区域。如避让不开,则一定要采取土壤侵蚀防护和生态恢复措施,必须对产生的裸露边坡和取弃土场进行快速植被恢复,即采取边开采边恢复的策略。 4.2桂西北生态中度敏感区(Ⅰ2) 本区位于广西的西北部,行政区包括: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天峨、凤山、东兰、河池、都安。区内地势起伏较大,绝大部分在500~1000m之间,局部起伏达到1000~2500m;年降水量多在1250~1500mm之间,局部大于1500mm;年蒸发量多在1200~1600mm,局部低于1200mm;西部地区年暴雨天数小于4d,东部地区在4~6d之间;年降水天数多在150~170d之间,最高可到达180d。本区西部多为落叶阔叶林及乔木萌生灌丛,伴有少数常绿季雨林群落,中部多为禾草草丛,东部多为藤本次灌丛,其中有少量的农田植物群落。本区多为中山地貌,公路建设会产生大量中高边坡,该类型边坡主要的影响是对景观格局的破坏,导致生境破碎,进而会对当地动植物产生众多不利影响,必要时可修建动物通道。对于稳定性强的岩质边坡,可以不采取任何防护和恢复措施,任其自然恢复;对于稳定性差的边坡,一般先要进行刚性防护,然后可根据景观的要求决定是否进行植被恢复;对于具有稳定性但风化程度较高的边坡,可直接进行生态恢复措施。本区内主要应用的技术为框架防护+有机质喷播技术,既可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又改善了沿线的景观。恢复物种应以乔、灌木为主,可有效地保证坡体的稳定。本区东南部多为石灰岩,为防止溶蚀和进一步的石漠化危害,则必须采取快速154植被恢复措施。 4.3桂东北生态轻度敏感区(Ⅰ3) 本区位于广西东北部,行政区包括:南丹、环江、融水、三江、龙胜、资源、全州、兴安、灵川、桂林、临桂、永福、阳朔、灌阳、恭城、荔浦、平乐、蒙山、金秀、昭平、钟山、贺州、富川。区内地势起伏大,部分在1000~2500m之间,其余以500~1000m的起伏为主;年降水量多在1500~1750mm之间,部分地区在1250~1500mm之间,局部最高可达2000mm;年蒸发量在北部多为1200~1400mm,在西部多为1400~1800mm;年暴雨天数多在4~6d,部分地区小于4d,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可达6d;年降水天数多在170~180d之间,最高可达到190d。本区大部分地区为针叶林植被群落,山区伴有少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部分禾草草丛,山间盆地多为农田植物群落。本区为中高山地貌,公路建设会产生大量中高边坡和部分高陡边坡,对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对当地动植物的影响也较大。可通过采取修建隧道连接高架桥的措施来减缓这种破坏和影响。这种措施虽然会大幅度提高工程造价,但同生态效益比较,还是可以接受的。本区年降水量较大,并大于蒸发量,植被恢复难度不大,建植技术可主要选用有机质喷播技术和框架+生态袋技术,物种以乔、灌木为主,但要保持建植初期人工土壤层的稳定,注意喷播或播种后要及时覆盖坡面。另外,本区内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较多,在路线设计时应尽量避让。 4.4桂西南生态强度敏感区(Ⅱ1) 本区位于广西西南部,行政区包括:巴马、田东、平果、隆安、天等、南宁、扶绥、邕宁、宾阳、上思、崇左、宁明、龙州、凭祥、大新。年降水量多在1250~1500mm之间,部分地区大于1500mm;年蒸发量多在1600~1800mm;年暴雨天数多在4~6d之间,部分地区可达到6d;年降水天数多在140~160d之间。本区植物群落以农田植物为主,西南部地区有少数常绿季雨林和针叶林。区内地势起伏不大,以200~500m的小起伏和丘陵为主,在公路建设时会产生大量的土质和土石边坡,该类型边坡极易发生土壤侵蚀现象。另外,本区中部地区的石漠化程度较大,因此,本区是广西境内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鉴于此,本区的防护重点是防治公路建设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危害,其防治区域包括公路边坡和取弃土场。物种设计为草灌结合,以灌木为主,生长快速的草本植物可在较短时间内覆盖坡面,减少建植初期的水土流失。在植被恢复中后期,灌木植株根系可有效地固土护坡、防止土壤侵蚀。本区的年蒸发量较大,边坡植被恢复有一定难度,在建植初期要保证坡面水分的供给。本区内适用的植被建植技术较多,有机质喷播、客土喷播、植生带、三维土工网等技术均可视具体情况使用。但无论哪种技术,均要合理控制草本植物的播种量,以保证灌木植物的成活率,确保建立以灌木为主的植物群落。另外,南宁地区高速公路网最为密集,隔离效应指数最大,即已建公路已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已经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高速公路的修建对环境造成的附加影响亦不会很大,因此,虽然该区域的生态敏感度较高,但工作重点应该是如何满足人类对公路路域景观的要求。#p#分页标题#e# 4.5桂东南生态中度敏感区(Ⅱ2) 本区位于广西东南部,行政区包括:梧州、苍梧、岑溪、容县、北流、兴业、玉林、陆川、博白。区内地势以平地、丘陵和200~500m的小起伏为主;年降水量为1500~1750mm,局部小于1500mm;年蒸发量多在1600~1800mm;北部地区的年暴雨天数在4~6d之间,南部地区可达到6d;年降水天数多在150~160d之间。本区东南部部分为针叶林群落,其余多为农田植物群落。根据本区的地貌特征,公路建设产生一定量土质和土石边坡,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本区的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且边坡不易保水,植被生长存在一定困难。由此可见,本区内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选取适用的建植技术及在干旱季节保证坡面水分的供给,公路边坡会取得较好的恢复效果。本区内适用的植被建植技术和构建的植物群落均与Ⅰ1区一样,建议坡面在种子喷播或播种完毕后,要采取覆盖措施,既可以减少坡面水分的丧失,又可以有效地防止建植初期的水土流失。 4.6桂中东生态轻度敏感区(Ⅱ3) 本区位于广西中东部,行政区包括:桂平、平南、藤县、苍梧。区内地势起伏不大,以200~500m小起伏和丘陵为主,并有部分平地;年降水量为1500~1750mm,局部可达1800mm;年蒸发量多在1400~1600mm;年暴雨天数多在4~6d,东北部可达到6d;年降水天数由南到北逐渐增多,南部地区在150~160d之间,最北部可达到190d。本区南北部山区为针叶林群落结构,中间平地多为农田植物群落。根据本区的地貌特征,公路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土质和土石边坡。本区年降水充沛,且大于蒸发量,因此,边坡植被恢复难度较小,只有防止建植初期边坡水土流失即可。适用技术和构建的植物群落均与Ⅰ1区一样。同样建议坡面在种子喷播或播种完毕后,要采取覆盖措施,避免在建植初期因降雨(暴雨)引起的水土流失现象。 4.7柳州中部、河池东部及南宁北部生态轻度敏感区(Ⅱ4) 本区位于广西中部偏北的位置,行政区包括:融安、鹿寨、柳城、罗城、宜州、忻城、马山、上林、武鸣。年降水量多在1250~1500mm之间,部分在1500~1750mm之间,最高接近2000mm;年蒸发量在1400~1800mm之间;年暴雨天数多在4~6d之间,局部地区可达到6d;年降水天数多在160~180d之间。本区大部分为农田植物群落,伴有少数藤本次灌丛;北部地区分布有针叶林群落。区内地势以200~500m的小起伏为主,公路建设会产生大量岩质边坡,由于山体土层较薄,水土流失现象并不严重。本区虽然年降水量较多,但雨季较迟,春雨较少,不足年总量的26%,常有春旱发生,因此,边坡生态恢复可以避开春季施工,若在春季施工,则要保证水分的供给。由于多为岩质边坡,且坡高不大,因此本区适用的建植技术为有机质喷播,部分土石边坡可选用客土喷播技术。设计物种应以灌木为主,可辅以少量草本植物。总体来讲,本区公路边坡生态恢复难度较小,建议喷播完毕后应及时覆盖,以防止人工土壤层的剥落。 4.8来宾中东部生态中度敏感区(Ⅲ1) 本区位于广西中部,行政区包括:象州、武宣。区内地势以平地和200~500m的小起伏为主,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1250~1500mm之间,其余地区在1500~1750mm之间;年蒸发量在多在1600~1800mm之间;年暴雨天数多在4~6d之间,局部地区小于4d;年降水天数多在150~160d之间。本区多为农田植物群落结构,中部地区分布有针叶林群落。根据本区的地貌特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边坡以中低岩质边坡和回填的路堤边坡为主,这2种类型边坡的生态恢复在技术层面上难度不大,路堑边坡可选用有机质喷播和客土喷播等技术,路堤边坡可选用灌木移栽、植生带等技术。设计物种应以灌木为主,可辅以少量草本植物。本区降水量颇丰,但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秋雨不足年总量的16%,而此时天高云少,蒸发量大,占年总量的27~30%,秋旱常见,给边坡植被恢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应加强干旱季节的浇水养护。 4.9柳州南部、来宾中西部及南宁东北部生态轻度敏感区(Ⅲ2) 本区位于广西中部,行政区包括:柳州、柳江、来宾、合山、宾阳。年降水量多在1250~1500mm之间,局部地区大于1500mm;年蒸发量在多在1600~1800mm之间;年暴雨天数在4~6d之间;东部地区年降水天数在150~160d之间,西部地区在160~170d之间。本区多为农田植物群落结构。区内地势以平地为主,公路边坡以路堤边坡为主,该类型边坡可选用灌木移栽、植生带、生态袋、铺设骨架和花饰转等措施来防护,技术难度较小。设计物种为乔、灌、草均可,但不宜栽种高大乔木,以免对边坡造成破坏,影响路基安全。区内降水量颇丰,但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常有秋旱灾害,对植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干旱季节坡面水分的补给。再者本区多为农田,其重点的工作内容应是如何减少路线对耕地的永久占用量。 4.10北海生态中度敏感区(Ⅳ1) 本区位于广西南部,行政区包括:东兴、防城港、钦州、灵山、浦北。年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从1500mm一直到2750mm,是广西境内年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蒸发量在多在1600~1800mm之间;大部分地区的年暴雨天数大于6d,越往西南其天数越大,最大可达14d;年降水天数多在150~160d之间,西南部地区可达到170d。本区多为农田植物群落结构,西部和北部地区分布有针叶林群落。区内地势以平地为主,公路建设多产生路堤边坡,且年降水量充沛,边坡植被恢复难度不大。其适用的建植技术和栽种的物种可参照Ⅲ2区纳入。该区年降水量和暴雨天数均较多,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因水力侵蚀所造成的土壤侵蚀危害,重点防护对象为路线开挖区域和取弃土场,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在雨季对已开挖的工程面及回填场地进行覆盖、及时对具有恢复条件的场地进行植被恢复。恢复措施可选用移栽和铺设草坪等技术。 4.11桂南生态轻度敏感区(Ⅳ2) 本区位于广西南端,行政区包括:北海、合浦。区内地势平缓;年降水量多在1500~1750mm之间,局部地区大于1750mm;年蒸发量在1600~1800mm之间;年暴雨天数多在6~8d之间,西部地区可达8~10d;年降水天数在150~160d之间。本区多为农田植物群落结构。本区内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较小,且降水充沛,边坡(主要为路堤边坡)、取弃土场的恢复难度小,其防护的重点应是如何减少路线对耕地的永久占用量。#p#分页标题#e# 5结论 本文通过对广西高速公路的实地考察,并在总结前人区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广西高速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区划工作,共划分出4个地貌侵蚀动力大区(一级区)和11个生态敏感区(二级区),归纳总结了各区的生态影响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可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当然,本文区划中所选取的指标因子可能存在一定的疏漏和偏差,希望读者提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