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家公园的科学与保护价值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家公园是由政府划定和管理的保护地,具有保护和展示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保护模式,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探索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09〕196号),并在《国家公园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中将大围山列入全省建设国家公园试点之一。大围山国家公园拟依托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理坐标东经103°22′32″~104°00′33″,北纬22°35′32″~23°04′34″,西北至东南走向,形状呈狭长形,地跨河口、屏边、蒙自、个旧四县(市),总面积39216.9hm2。
在前人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研究,及2010年对该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对该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与游憩价值进行评价,以期为国家公园的准确定位、保护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科学与保护价值评价
大围山国家公园地处热带北缘,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势,悠久的地质历史,高度异质性生境,加之在地质史上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保存了丰富的物种资源,特别是众多的古老种和珍稀特有种,其气候、植被、植物和动物区系在全国、全球也具有代表性,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科学和保护价值主要表现如下。
1.1代表性
大围山处于“田中线”的东南端,是泛北极植物区与泛热带植物区的交界处,也是东亚植物系中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两个成分的交汇处,是中国植物区系中最为重要的区系结之一。因此,该地区植物区系对中国乃至东亚都有代表性,对研究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和被子植物的发生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滇东南作为中国特有物种的分布中心,这里有中国特有属34个,地区特有属5个;中国特有种2171种,地区特有种302种,大围山国家公园包括了其中大部分特有属、种,是这一区域的典型代表[1,2,3]。
大围山国家公园的森林生态系统比较特殊,该国家公园海拔高差达2200m以上,分布有极为完整的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等植被类型。其中在该区域以云南龙脑香、隐翼为标志种的湿润雨林是我国大陆湿热性最强的热带雨林类型;以马尾树为优势树种的马尾树林,面积达上百亩,马尾树种群密度较大,数量较多,在国内外实属罕见。以上热带山地森林在云南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对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植物区系以及古植物学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同时,大围山国家公园也是分布有许多具有中国和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类群的典型代表区域。①苏铁类植物是世界上罕见的古老珍稀植物,被学术界誉为“活化石”,它的发现曾轰动了植物学界。我国苏铁属植物有24种左右,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四川、贵州等省。其中大围山国家公园内共有5种野生苏铁,种类丰富,是世界上罕见的集中分布区。这不仅打破了学术界认定的一个地区只能出现一个苏铁野生群落品种的定论,也为人类研究苏铁、古气候、古地质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4,5]。②桫椤科共8属,约900种,广布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南半球,少数种类可分布到约南纬50°的寒冷地带。中国有3属,约20种。目前已知云南有桫椤科植物3属,11种[4]。由于该大围山国家公园是云南向东南亚和云南向华南、华中过渡的交错汇合地带,又是古植物的良好避难所。因此,该地区的桫椤科植物最为丰富,除阴生桫椤、毛叶黑桫椤和卧茎黑桫椤外,其他8种都有分布,占全国总种数的40%左右,占云南省的72.7%。③秋海棠属在亚洲共计有14个组,中国有9个组,其中大围山地区就有6个组之多,共计有42种。根据各组之间的系统关系,大围山几乎包括了从原始到进化或特化的所有类群,而且在种、组之间有较丰富的中间类型,因此可以说大围山是秋海棠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之一[6]。④大围国家公园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共记载了竹类植物15属,32种,其属数和种数分别占云南所记载竹类植物属数的53.65%,种数的14.5%。其中竹属类群结构以原始类型占优势,有8个原始属,约占我国原始竹属(15属)的一半以上,这些原始老古的竹类植物不少是我国或云南的特有属种。它们是大围山国家公园植物资源的精华部分,是国家公园主要的保护对象之一[3]。
1.2完整性
由于大围山国家公园的主体部分处于几县交界的偏远地区,人为活动较少,因而国家公园内的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整,植被连续性分布,面积大,能为保护对象提供足够的生境和通道,有利于生物群体的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同时完整的生态系统还起着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空气,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对保障当地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以及长期持续地为人类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1.3多样性
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就其内涵来看,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而人文资源的多样性可以从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来表述。
1.3.1生物多样性
1.3.1.1遗传多样性
在遗传多样性方面,从生物地理单元观点出发,这里是植物种类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保留着不少古老种类,同时也是许多植物种类起源和扩散中心。按照起源中心学说,在一个物种起源并且随后散布到别的区域过程中,群体遗传变异应是最大的。国家公园有许多进化和较进化的科属,有些古老的科也有一些较进化的类群。
1.3.1.2物种多样性
保护区内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温差变化不大。因此保护区有着优越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区内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国家公园内已记载有维管束植物241科1226属4043种,其中蕨类植物50科127属282种;有种子植物191科1099属3761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12属25种,被子植物183科l087属3736种),占中国种子植物总数的14.9%。其中秋海棠科、兰科是大围山种类丰富、独具特色的植物类群,秋海棠科的秋海棠属42种,占中国秋海棠属物种总数的46.7%,兰科158种,占云南兰科植物种数(764种)的20.7%[2]。与野生植物一样,大围山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也非常丰富,兽类82种,占云南兽类总种数的27.7%,占全国的16.5%;鸟类285种,占云南的29.4%,占全国的19.6%;两栖类53种,占云南的52.0%,占全国的19.0%;爬行类近60种,占云南的39.9%,占全国的16.0%;鱼类70种,占云南的17.6%,占全国的2.6%。在1998年考察中发现两栖爬行类新种1个(大围角蟾),国内新记录2个(细线蛙、长趾蛙),省内新记录2个(红吸盘小树蛙、细鳞树蛙),大围山地区特有种6个(大围角蟾、突吻湍蛙、黑眼睑小树蛙、白颊小树蛙、棕褶树蛙、地蜥一种)。大围山国家公园的面积仅为39216.9hm2较小,而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种数则较多,说明了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3]。#p#分页标题#e#
1.3.1.3生态系统多样性
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国家公园范围内植被类型有雨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5个植被型;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热性竹林、暖性竹林、寒温性竹林、暖热性灌丛、热性草丛11个植被亚型,29个群系。在面积仅为39216.9hm2的国家公园内出现了如此多样的植被类型,说明了本国家公园森林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2自然景观多样性
大围山国家公园内的自然景观呈现多样性和独特性,既有雄险壮观的苍山翠岭、奇异独特的悬崖怪石、别具特色的深谷断堑的山地地貌景观,如大围山、营盘山、大尖山等名山,又有幽深的绿水河热带雨林谷,别具一格的阿季伍火山;除此以外,还有老熊洞、万丈洞、蛇洞、花雨洞等洞深莫测、异常壮观的溶洞,以及迷人的红河和南溪河及多姿多彩的生物景观等,与奇妙的天景交融在一起,景观气象万千,秀美奇特,令人感慨。
1.3.3文化多样性
大围山国家公园及周边依然保留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至今保存完好的遗迹有南方丝绸之路的遗迹—石夹槽古道、中法战争时期建造的蒿枝地石城、灵宝禅寺、南溪河人字桥、烈士陵园、滇越铁路遗址等。此外,国家公园也是中国民族多样性最丰富区域之一,此区域共居住着苗、瑶、彝、壮、汉、回、哈尼、布依8个民族;同时,各民族在宗教信仰、民族服饰、居住习惯、饮食文化、生产习俗、民间节庆、民间文艺、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1.4稀有性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因其组成植被的物种十分丰富,区系成分十分复杂,因而古老、特有和珍稀植物的比例高。这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类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是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它们在中国大陆只有限地出现在南部至西南部的边缘热带地区。按照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部令第4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大围山国家公园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其中,国家Ⅰ级15种,国家Ⅱ级37种。国家公园内的特有种相当丰富,其中中国特有属34个,地区特有属5个;依据1988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公园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7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12种,Ⅱ级保护动物45种。由于该地区聚集了动植物的古老性、珍稀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因此,该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此外,国家公园内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尤其是以山地雨林中的董棕—茶条木—多歧苏铁群落和光叶大蒜树—刺桑—多歧苏铁群落,及以马尾树为优势种的群落,其稀有性和珍贵性,是人类自然历史珍贵的遗产,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
1.5自然性
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是大围山国家公园植被的主体,植被的原始性很强。尤其在海拔1200m以上的地区,原生植被集中连片分布,生长繁茂,且保持较完整的原始森林的自然景观;这些原生性森林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对进一步研究我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发展和植被的演替均具有重大意义。
1.6脆弱性
虽然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系统稳定,但就整个公园而言,生物资源的生境也存在脆弱的一面,主要表现如下。(1)湿润雨林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由于历史上的不断农垦和采伐,这一类型的原始森林植被在国家公园内多已遭到破坏,现仅保存着一些残林片断。尤其是靠近国家公园边缘的湿润雨林,人为破坏和干扰较大,植被遭到较大的破坏,目前很难再恢复原来的植被面貌。(2)苏铁类植物等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少,分布区狭窄。苏铁类植物缺乏更新幼苗以及生殖力、抗逆性和适应力的衰竭,加之对环境要求苛刻。因此,一旦遭到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苏铁类植物有灭绝的可能。(3)国家公园自然条件恶劣,稳定性差。在国家公园山高坡陡,雨量大,容易发生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则很难恢复。
2游憩价值评价
2.1游憩资源优势
2.1.1游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大围山国家公园内及周边游憩资源包括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主要游憩资源类别。并且每一类别都有多处相对较高等级资源,地文景观有大围山、大尖山、营盘山、花鱼洞溶洞群、阿季伍火山等;水文景观有红河、南溪河、花鱼洞瀑布、九层瀑布等;生物景观有珍稀濒危的长叶苏铁、广东苏铁、蓖齿苏铁、云南苏铁、多歧苏铁、云南龙脑香、桫椤、蜂猴、小蜂猴、熊猴、灰叶猴、黑冠长臂猿、云豹、豹、印支虎、桫椤林,以及完整的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天象与气候景观有大围山日出(日落)、大围山晚霞、大围山雨景、大围山云海、大围山雾海、大围山雪景、大围山气候、“佛光”等;遗址遗迹有石夹槽古道、蒿枝地石城遗址等;建筑与设施有苗族原始民居、瑶族原始民居、灵宝禅寺等;旅游商品有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人文活动有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屏边“石榴节”、“荔枝节”等。
2.1.2少数民族文化游憩资源特色突出
大围山国家公园位于红河州的屏边县、河口县、蒙自县和个旧市。屏边县居住着苗、汉、彝、壮等少数民族,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有独具特色的苗族采花山、壮族花米饭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和节日。河口县也是一个民族自治县,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除瑶族外,还有苗、壮、彝、傣、布依、汉等世居民族。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承传,特定的世居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大围山国家公园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人文风情[7,8,9,10]。
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承传,特定的世居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大围山国家公园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人文风情。如民族婚俗、民族节庆、民居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宗教、民族丧葬习俗、民族工艺品等。这些都将成为大围山国家公园发展旅游的重要依托。
2.1.3科研价值较高的游憩资源种类多#p#分页标题#e#
自然资源方面,国家公园内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5种,Ⅱ级保护植物37种,国家Ⅰ级保护兽类8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7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鸟类25种,因此,大围山被誉为“科学家的乐园”、“动植物基因库”。蔡希陶、吴征镒、秦仁昌等科学家以及美、日、英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曾来此考察过。这些保护动植物中有许多也是重要的游憩起源,走进大围山国家公园,如置身一座绿色宝库,天然的动物园。在这里,可以见识到堪称中国森林“掌上明珠”的木兰科、山茶科、壳斗科和樟科的季节变化;还可以目睹到古老的活化石——桫椤林以及屏边特有物种——思劳竹、油果樟和七叶树等珍稀名贵植物。而且这里的黑熊、蜂猴、穿山甲、巨蜥、大壁虎、蟒蛇、树蛙、白鹇、原鸡等珍稀动物会让你感受到大围山的原始气息。再如桫椤林,是大围山国家公园中的一个特有群落,平均高度4至5米,生长旺盛,桫椤是经历了地史冰川期寒冷的冰雪肆虐后存活下来,被称为“活化石”。桫椤的存在,说明了大围山植物生态的原始性和古老性。尤其是存在于大围山国家公园的一株桫椤树,生长了近万年,树干粗巨,需几人才能合围,它的枝头多达180多枝,在桫椤树中特别稀有,所以称之为多头桫椤王。
2.1.4独特地理位置优势
2.1.4.1交通便利
大围山国家公园地跨河口、屏边、个旧、蒙自4个县市,蒙(自)—河(口)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泛亚铁路、蒙(自)—屏(边)二级公路、冷(墩)—清(水河)二级公路,覆盖大围山区域和周边区域,加上未来的红河机场,将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
2.1.4.2区位优势
突出大围山处于滇南中心城市蒙自、世界有色金属锡都—个旧、中国国家级口岸河口、云南省唯一一个苗族自治县屏边的腹地,距省府昆明和越南首都河内仅300公里左右,并且拟建国家公园与州内其它景区景点、历史古迹、跨国旅游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2.2游憩资源的劣势
2.2.1特色游憩资源规模小、对环境影响敏感
国家公园内有众多的特色游憩资源,这些特色资源也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虽然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总体规模量都不大。热带雨林仅零星小面积分布于河谷地带;多头桫椤等具有较高景观价值植物仅是小面积分布;一些珍稀的动物种群数量极少,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由于资源的规模量小,资源对环境影响较为敏感,小范围的干扰可能带来较大的影响,这要求游憩资源的开发要协调好保护问题。人文特色游憩资源也是如此,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如这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年青人外出打工,在外打工几年后,回到家乡,他们慢慢地疏远了本民族的一些文化),因此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势在必行。
2.2.2资源分散、空间凝聚力弱
大围山国家公园内及周围游憩资源类型虽然很多,但这些资源点大多是零星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游憩资源多而散,资源单体与单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加上资源单体规模小和单体之间受其它非游憩空间阻隔(如无特色的农田、无观赏价值的次生林、荒山、无民族特色的村寨等),不同的游憩资源在时空上不能很好组合,资源之间的互动性较差,这给游憩活动的开发带来一定的难度。李小双,等云南大围山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游憩价值评价
2.3游憩资源横向对比
云南省作为我国大陆国家公园建设的试点省份,目前主要已(在)建普达措国家公园、西双版纳国家公园、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普洱国家公园。为了对比大围山国家公园游憩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在资源水平上与省内其它国家公园做简要对比(表1)。通过自然植被类型、维管植物种数、兽类种数、鸟类种数等6个与游憩资源联系紧密的资源指标对比表明,大围山国家公园的资源丰富度与其它国家公园基本持平,各个国家公园的资源都各具特色。大围山国家公园内具有完整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珍稀生物与苗族、瑶族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等游憩资源,这些都为大围山国家公园开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等游憩资源,这些都为大围山国家公园开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综合评价
本文通过对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对大围山国家公园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价值有了全面的认识:典型的热带山地垂直植被带、在我国仅分布于大围山地区的湿润雨林、古老孑遗物种桫椤、“植物活化石”—苏铁、秋海棠、竹类植物中的原始古老类群、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滇东南唯一保存完好的火山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古老神秘典型的苗瑶文化、别具特色的边境文化,构成了以“原始、绮丽、古老、神秘、风情”为特色的大围山国家公园核心资源,使这里成为了具有神秘色彩和吸引力的区域,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