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环境与贫困的相互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脆弱环境与贫困的相互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脆弱环境与贫困的相互影响

 

贫困,一个古老又全新的话题,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贫困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涉及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不具备确定性。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不是为某一国家、地区或民族所特有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发展中国家存在贫困,发达国家照样也存在贫困,只是贫困的程度、深度、特点以及成因有所不同而已。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挑战和战胜贫困的历史,旧的贫困被消除了,新的贫困问题又产生了。对于贫困的研究,我们经历了物质生存贫困(生理层面——基础:经济标准),社会人文贫困(社会文化层面——核心:赋予权力),能力发展贫困(能力剥夺层面——追求:发展自由)与社会排斥贫困(社会网络层面——缓解:社会边缘化),现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生态贫困。   一、生态——脆弱生态环境   目前,多数有关生态贫困的研究中的“生态”一词都是脆弱生态环境的简称。关于对脆弱生态环境存在三种理解和认识。   第一,以自然属性或生态方面的变化类型和程度来定义的,认为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被打乱,超过了弹性自调节的“阀值”并由此导致反馈机制的破坏,系统发生了不可逆变化,从而失去恢复能力的生态环境,称为“脆弱生态环境”。   第二,属自然—人文理解,认为当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以致于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生存和自然资源利用时称为“脆弱生态环境”。这种理解忽略了来自地区以外的可能投入、技术上的变化、经济活动的替代性以及环境退化对区域以外的影响。   第三,属人文理解的范畴,认为当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水平时,称为“脆弱生态环境”。这样,就把环境变化和环境问题与区域乃至区际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其目的在于找到最终导致生态脆弱和资源枯竭的原因,正确识别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种种变化及反响的潜力,以便做出区域开发的正确决策。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对于区际乃至全国和全球联系人文因素的作用会越强烈和深刻,脆弱生态环境的形式和内容通过人为调节和适应而得到某种程度的变化或改变的可能性亦越大。目前,大多数人都认同第三种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生态贫困的内涵   纵观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贫困论),贫困至少与这样一些因素有关:首先,贫困是与“落后”与“困难”联系在一起的,这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乃至“肉体的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其次,贫困是低于“最低”或“最起码”的生活水准,而这种“最低”或“最起码”是得到社会公认的;再次,贫困以“缺乏”为特有标志,其表象是“低收入”,是“缺乏物质和服务”,其实质是缺乏“手段”、“能力”、“权力”和“机会”,即这种缺乏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并且与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相关。   总结其共同点可归结于:贫困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某种或某些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专家学者从生态角度出发,从不同方面和层次对生态贫困进行了述。何运鸿(2001)认为生态贫困是指某一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不能满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和难以维持再生产的贫困现象。陈南岳(2003)在研究农村生态贫困问题时提到,通常不同贫困地区在众多的致贫因素中总有一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把这种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太恶劣,或是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这种贫困称之为生态贫困。于存海(2004)则认为生态贫困是特定社区的人地关系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总的来说,生态贫困是指由于低质量的原始的社区生态环境,或由于社区生态环境的内在演化、社区活动对社区生态环境的副作用,导致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引起社区人口基本生存条件衰变或丧失,使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因缺乏必要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处于贫困的状态。   三、生态贫困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用的必要条件,而我国由于人口在庞大的基数上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严重的生态破坏,使得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处于严重的生态贫困状态,这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安定,从长远看,还将影响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   生态贫困,使我国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处在恶性循环之中。我国农村5800万贫困人口,有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和荒摸化严重的地区,广大农民的温饱还未解决,所以在不利于粮食生产的环境中,大面积毁林开荒、毁草种粮,乱采滥挖,严重破坏了植被,使水土流失加剧,水源遭到破坏,旱灾、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灾害频繁发生,形成越毁林粮食产量越低,粮食产量越低越毁林的恶性循环,使得贫困地区的农民难以脱贫,脱贫的农民可能随时返贫。不少贫困地区不仅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很严重,这使得本来就非常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后劲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