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闻学情境性教学论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剡根会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文学院
一、信息技术与新闻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段时间以来,一段名为“广工大学生恶搞新闻联播”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热传,该视频对CCTV新闻报道模仿得惟妙惟肖,上传短短几天内,占据了几大视频网站的点击排行榜。随后,互联网上各色版本的恶搞版“新闻联播”接踵而至。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且不说新闻联播的呆板形式,也不论恶搞的是非曲直,但该现象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行的新闻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学生需要相差较远。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雯曾在《国际新闻界》撰文“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大声疾呼:“新闻教育,的确到了需要反省自己与现实需要的差距、反省培养目标与实现这种目标的教育模式是否相适宜的时候了”。
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新闻教育从专业设置到教学实施,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的所有环节与其他诸如数学等学科无异,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成分多,而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成分少,换言之,当前高等新闻教育本质上依然可以归结为学历教育。[1]国内的新闻教育是学历教育,国外的新闻教育则更像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无法满足职业需求,以至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2]从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看,媒介迫于生存等压力,不能全力放手学生的脱缰思维,实习几乎流于形式。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王晓乐教授主持进行的“全国财经新闻专业本科教育调查”显示,在就业难的问题上,居首位的原因是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在毕业生反馈意见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课程设置不足与动手能力弱尤为突出,特别在新闻写作这一基本能力训练令人失望,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未来专业新闻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凡此种种显示,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专业能力的培养问题已成为目前新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闻学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有必要对新闻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寻求新的突破口。从新闻学与信息技术本身来看,两者具有必然联系。新闻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复合型、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而信息技术知识性与技能性特点恰好弥补了新闻学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成分,利用信息技术设置问题,任务驱动,实现自主学习;模拟情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拓宽认知,增强协作,促进发展。新闻学与信息技术联手,从一定层面上有利于学生新闻能力的提高。
(一)基本设想
情境性教学法是针对新闻学课程,如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课程实践性强,因教学中难以与新闻实际结合,其基本设想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新闻教育信息和分配新闻教育信息,重点解决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缺失的问题,针对课程内容中具有强烈可操作性的话题,选择典型案例、新闻事件,通过虚拟学习情景,创建媒体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再现新闻事件、新闻现场,学习者以此为依据,进行协作学习、角色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等。学生全面参与实践,全面参与媒体的工作,包括从新闻采访、节目编辑、节目主持到受众沟通、活动策划、市场推广、电台经营、行政管理、甚至作业评价等一切业务,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实际,发挥个体能动性及群体智慧,提高学生的实际新闻专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
1.课程选择本教学设计选择新闻学实务课程,如电视新闻报道、新闻摄影、新闻评论等。
2.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平台的构建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学习平台的构建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及课时的总体安排,编制多媒体交互式学习课件等学习资源;设置科学合理、正确有效的学习任务;添置必要的学习仪器设备、完成任务设施;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信息资源;建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教学反馈体系等。
3.教学模式设计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主要由信息技术媒体担纲和完成。选择与新闻学课程实务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已有典型案例作为学习资源、对比资源。如在电视新闻报道课程的教与学中,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法治视界”等栏目已经播出的节目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新闻学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学生的新闻专业能力培养环节的薄弱或缺失,这对于培养学生采、写、编、评、摄的能力极为不利。任务大致由阶段性任务与终结任务两部分构成。阶段性任务主要针对课程学习的大纲要求分解成采、写、编、评、摄单元学习模块分别培养学生的单项素质;终结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知识,创造性的模拟或在现情境中的案例内容。自主学习:该环节主要任务,是由学生根据课程任务所面对的问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了解和掌握解决该问题应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不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新闻学课程中很多实务性任务个体比较难以完成,需要小组群体共同分解任务。效果评价: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重点关注结果,适当了解过程,通过个别交流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采用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进行。当然,学习方式的选择应以个体差异自主选择为宜,学习更提倡“泛在学习,与非正式学习”[3]。
三、《电视新闻报道》情境性教学实践
在新闻学课程中,《电视新闻报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是研究电视屏幕上各种新闻性节目的特性、采摄、写作、编辑业务工作具体规律与方式的一门学科。要做好电视新闻报道节目,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又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巧。学习电视新闻报道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报道新闻。与报刊、广播新闻相比,电视的突出优势是把新闻现场的有效信息通过视频和音频全方位、连续生动地呈现在屏幕上,而这种影像、声音的获取,必须通过电视新闻摄像完成,节目的形成则需要采写编评摄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为此,笔者在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2007级教学中选择模拟情境性教学方法进行了设计与实践。#p#分页标题#e#
(一)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学习平台《电视新闻报道》情境性教学实践是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师教学课件,通过诸如电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机等教学媒体演示与呈现模拟电视新闻报道背景资料等,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获取所需任务材料。
(二)科学分组,任务驱动通过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个性特点的研究,根据学生采、写、编、评、摄及学生在语言、文字、音乐、美术的能力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实验小组,小组中每个成员既有共同的目标,也有不同任务,在任务驱动下进行个体化学习、协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最后达成学习目标。
(三)创设情境,模拟情景2009年一篇“大学生恶搞新闻联播网上热传,老师鼓励学生尝试”的帖子引起了热议,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对互联网的知识相对熟悉,且模拟制作此类节目容易实现等原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反“流氓软件”之路》作为学习样本,通过信息技术以多种媒体途径进行呈现,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根据个体特点完成一期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制作。
(四)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对教与学整个教学过程及学习效果的检验,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一定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可以完善教学设计,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合理。鉴于模拟情境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笔试模式的区别与特点,评价采取自评、他评、教师评价等方法进行,由于评价是在公众场合公开透明进行的,因而成绩是公正客观的。首先,公示评价方法,即: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期中考试、课堂表现等成绩构成;期末成绩由最终制作形成的节目综合评判,内容包括新闻文稿、电视节目及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其次,自评,即学生对选题、文稿写作、新闻采访设计、节目制作及制作过程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自我介绍,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再次,同学评价,即同学对节目进行现场的评价。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提高了对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既增进了友谊,也提高了综合能力。最后,教师评价,即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整体评价,总结优缺点,发扬优点,指正缺点,促进和加强学习效果。
四、对模拟情境性教学设计的总结与思考
(一)关于教学模式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句经典的广告语。实际上,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总结,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教学模式的选择宜依据学科特点及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没有固定模式,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模拟情景式教学模式正好迎合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加上信息技术的强大收集、呈现的多媒体性、网络化、及时性、重复性等特点,容易实现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消化与运用,且学习样板容易获得,任务驱动才得以落到实处,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得以激发,且不可因为猎奇或是追求时尚,拿教学开玩笑,用学生做试验。教学模式的选择是科学严谨与因材施教、因课施教的完美结合。
(二)关于教学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模拟情境性教学模式更加接近以美国教育学家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要素,即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真实的问题;对知识的资料认知;任务驱动下的方法探寻;核查验证。显而易见,模拟情境性教学同实用主义教学论一样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缺陷,但显然解决了现阶段我国新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因而只要我们在运用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理解知识、科学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通过合理的练习,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这里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学习平台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为了科学、合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的“三备”任务显得十分艰巨,对教师的劳动强度及其责任性提出了新的考验。
首先是“备学生”,考虑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析学生的知识差异、能力差异,备课时要巧妙设计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既尊重学生人格,又要充分信任学生,尽力适应学生的心理,耐心与学生进行沟通,相互调适,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是“备学习材料”,就是要深入钻研教学实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课前准备好交互式教学课件,合理选择模拟学习样板、制作样板,切合实际地发挥信息技术媒介作用等。
最后是“备自己”,《电视新闻报道》课程集采摄、写作、编辑业务为一体,学科内容涉及声、光、电、语言文字、写作、编辑等诸多内容,再加上教育教学因素,对教师的要求极高,特别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提出更高地要求。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的日积月累十分重要,熟知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只是基本要求,教师更多地还要了解学生心理,了解社会活动以及社会热点,舆论舆情等,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运用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