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对新兴媒体的解读和规范意义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闻学对新兴媒体的解读和规范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闻学对新兴媒体的解读和规范意义

作者:童兵 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

有学者谈到微博两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这样说:“无论是‘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还是‘让领导先飞’的宁波机场风波;无论是徒手接住高空坠落女孩的‘最美妈妈’,还是饿死九旬老母的‘武平公务员’;无论是微博炫富的‘郭美美’还是直播开房的‘蠢局长’……都是由微博最早播发,迅速引起全国的普遍关注。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中国已进入微博时代。”[1]“易观国际”的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环比增长近50%;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将有可能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量。自从2010年“微博元年”以来,仅仅过了两年,微博同传统媒体比较,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范围、传播形式、传播对象、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和优越的特征,中国新的传播形态和新的舆论机制正在形成,对传统新闻学原理的挑战已经展开。

一、传统媒体的应对和新兴媒体的腾飞

中国新闻传播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催动下,利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成果,在更新新闻观念、改进新闻实务、启动体制改革的同时,在新闻生产和信息传输方面也跨出了不小的步子。以激光照排、彩色胶印和数字出版为突破的现代印刷技术,成为推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先锋,采编和办公管理电脑化成为中国报业现代化的标志。在电子技术、卫星转播、线缆联通等多种技术支持下,中国的广播电视一路高歌,成为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新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催生了第四媒体——互联网和第五媒体——手机(移动无线互联网络),这两种新兴媒体不仅改变了报纸的生存与运作模式,令传统的广播电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其本身作为崭新的传播工具正式进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中国传统媒体积极应对,新兴媒体展翅腾飞,呈现出这样的态势和特征:

一是媒介传播形态的多元并进。现在亿万民众广泛接触的大众传媒有:报纸杂志、卫星电视、有线调频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中国民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同时拥有如此众多的不同介质的大众传媒。

二是传播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在受众观看数字电视输送的节目,可以不再受制于特定时段而是依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检索各种节目。互联网络传播以极强的互动性而突破以往媒介单向传递的不足。因此,数字传输条件下媒介的服务意识、用户意识空前强化,多元、开放、受众本位的观念逐步落实到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三是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的能动改革。长期以来,使用行政手段约束、限制和监管媒介是新闻管理的唯一途径,而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这种手段正在淡化并开始失去它以往的灵验。今天,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新闻及言论的控制,比对传统媒体的监管不知要困难多少。博客、播客乃至微博的问世,意味着人人都成了记者,个个都当上了编辑,每家每户的电脑和手机,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编辑部,可以随时新闻,可以就任何话题发表“社论”。原有的信息垄断已被打破,多元、多向传递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是传媒和传媒企业(事业)的经营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数字技术实现了传媒资源的横向与纵向整合,促进了传媒资源在行业间和地域间自由流动。推动这些资源自由流动,发挥传媒功能的整体效应,是媒体经营管理者肩负的新任务。这种资源自由流动和功能整体效应发挥,导致中国新闻传媒业朝着公益化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重方向分流,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下,完成不同的传媒责任和社会使命。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和第五媒体的移动互联网络的持续高速大普及大发展,使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动进一步加剧,效果不断放大,有的地方甚至达到颠覆性、革命性的强度。

互联网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所谓海量信息)、信息传播高度个人化和交互性、声音图像文字一体化等特点。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传统新闻采编固有观念和操作程序,重组新闻传播格局,改变以往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对新闻传播业的现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网络媒体高度的兼容性催生了许多新的传播形式。例如博客,一些知名的博客网站的点击量动辄超过千万人次。又如播客,利用RSS技术,聚合声像资源,使广播节目可以自由“订阅”和任意选择。网络媒体在独立闯天下的同时,不断参与传统媒体的创新合作,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衍生出不少新的传播形式,无疑扩充了传媒的生存空间,改善了传播的社会生态,开创了多样化的传播局面。十几年来,网络的传播魅力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报道中屡展风采。“神舟”六号发射与返航的报道中,人民网和新华网经授权对发射进行实况现场直播。

在长达120多个小时的直播中,人民网直播页面共信息1209条,平均6分钟1条。这种奇迹,对传统媒体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移动互联网络作为通讯工具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其信息传播功能尤其是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得到深度开发。自从2004年7月18日中国第一家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后,不少网站尝试探索手机媒介业务。现在,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小说、手机搜索等多种媒介争先恐后、纷纷问世,生动地展示出新媒体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功能。从2010年开始,以手机为移动网络技术支撑和具有新一代新兴媒体平台功能的微博在中国登上历史舞台,再一次展现新媒体的惊人魅力。有了微博这一神奇的传播手段,一机在手,便可知晓天下。从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媒体工作者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教育和训练,门槛高,还要受到主管部门法规政策的严格监管。而微博则不必,使用者只要能用手机发短信,就能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织围脖”,利用互联网来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2]过去由职业记者和社会精英垄断的讨论公共话题和重大问题的职权,现在普罗大众也可以参与,而且他们的微博言论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草根们成了真正的全民记者、全民编辑。

正由于具备了这些因素,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3]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巨大社会功能,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新兴媒体社会使命新的认识。#p#分页标题#e#

二、新闻学对新兴媒体的解读规范意义

我们可以根据新闻学的基本原理,解读当代新兴媒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络的若干问题。新闻学中关于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动因解释,使我们得以认识新兴媒体问世的社会动因和技术基础。新闻学指出,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以报纸为例,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动因和条件,第一,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具备一定的社会需求即社会条件。其中,物质条件是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最根本的条件。没有文字、纸张和书写工具,便不会有手抄新闻;没有印刷技术和印刷机械,不会有印刷新闻。同样,如果没有无线电技术和电子设备,也不会有电子新闻。诚如马克思所言,既然已经证明,一定的现象必然由当时存在的关系所引起,那就不难确定,在何种外在条件下这种现象会真正产生,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即使需要它,它也不能产生。第二个条件即社会条件,这是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几种社会形态中,人们的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不多。即使在封建社会,有关当局开始注意了解较大范围内动向,但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仍然是相当有限的。只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纪元开始之后,全社会逐渐成为一部协调运转的大机器,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变得不可缺少且日趋频繁,新闻传播事业才能在这种强烈的社会需求的有力推动下,凭借现代生产力提供的物质条件应运而生。[4]从物质条件分析,新兴媒体的问世,离不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支持,尤其是数字技术的支撑。数字技术的主要功能是用计算机自动对信息、文字、影像及声音等进行符号处理,使之变为通讯和信息网络中的数据符号,即以0和1组合的比特数据,进而用于传播和传输,接收后再把数字还原为初始形态的存在物。数字信号的优点是传输过程中信息保存完好,传输质量完美,速度迅捷。这种数字技术是人类社会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掌握的,是新时代带给人类的福祉。

新兴媒体问世的社会需求不可缺少。新世纪来临之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突破时空限制,不同国界、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之间传播各种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公开信息和保守信息的较量比以任何时期都要尖锐。正因为充分看到了这种发展态势,所以邓小平早在上一世纪80年代就指出,计算机教育和应用必须从娃娃抓起,抓紧抓好。而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对新兴媒体要高度重视,则显示了我们党对于新兴媒体,以及支持人民群众掌握数字技术意义的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我们还可以借助新闻学来感知和认识新兴媒体收集、制作、传输以及受众消费新闻信息的一般流程和基本规律。笔者认为,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信息传播流程(图1),本质上也是对新闻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的揭示①,即: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传媒一样,新兴媒体在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包括这五个必要的环节,包括谁——新兴媒体中的某个互联网站与传播人,即网站的工作者或电脑手机的拥有人;说什么——报道的内容,表达的意见;通过什么渠道——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络;对谁——网络新闻信息的收受人、使用人;取得什么效果——收受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络新闻信息的受众的反响等五个方面。

当然,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上述五个环节中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呈现的重点也不同,比如在新兴媒体的传——受两个环节中,可能是同一个人。新闻人,同时又可能是信息消费者。既然主要环节相似,对这些环节的操作规程也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说什么——对传播内容的要求,都应该提出可靠、真实、客观的要求。在一个健康的传播世界里,两类媒体传播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在坚持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方面,一般说,新兴媒体的表现比传统媒体的表现要差得多。前者不仅假新闻多,可信度差,而且屏蔽信息的随意性大。这表明,新兴媒体在新闻生产上尚缺乏正确的理念引领和规范约束,也缺少同业间的相互监督。新闻学中对“传播效果”的设定,也可以视作新兴媒体对自己传播活动“有效”的要求,因为所谓“传播致效”的原则,原本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共同追求。新闻学中把信息共享、情趣养成、知识承传、情绪宣泄、审美感受、价值认同、态度改变、行为转化八个方面作为效果构成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同样可以作为对新兴媒体传播行为是否有效的考察标准,同时应该成为新兴媒体工作者的职业追求。简言之,新闻学基本原理,对于新兴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大体上是适用的,同样具有指导和规范的意义。

三、新兴媒体对传统新闻学的挑战

学术学术,总是先有术,后有学。有了炼丹术,才有日后的化学;有了丈量术,才有后来的数学。新闻学也是这样,它是对特定时空中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的观察与思考,是人们对这些经验所内含的新闻传播规律的感知和论证。当代新闻学从本质上说,它只是对已有的传统新闻传媒的活动及支配这些活动的新闻传播规律的学术考察和理论表达。对于新兴媒体来说,当代中国的新闻学也可以视作传统新闻学。新兴传媒作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和服务于当代政治经济的新闻传播媒介,必然有着传统新闻学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的新内容、新认识、新理论。换言之,新兴媒体正在对传统新闻学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据笔者的观察与思考,这种挑战,至少来自这样五个方面:

(一)关于新兴传媒的性质传统新闻学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是这样分析的:在庞大的社会结构中,新闻传播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人们物质的生活关系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为这个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基本原理,决定着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基础又表现为阶级关系,经济上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既是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又是思想文化的支配者。这个阶级既可以利用手中的物质生产资料来建立国家组织和确立政治法律制度,实施经济建设,又可以利用手中占有的精神生产资料,来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用报刊、广播电视节目来传播本阶级的思想意识,贯彻本阶级的意志。因此,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传播事业是用新闻手段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它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依据这一原理,对于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新闻学这样表达:新闻传播事业是以新闻手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新闻舆论机构,它以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为其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传播事业总是一定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用这样一种分析方法和经典理论来讨论今天的新兴传媒,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能够成立。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状。首先,今天中国的新兴媒体,有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其次,今天的一些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络,是“去政治化”的,是商业性的;再次,这些新兴媒体的立场和价值取向也是多元化的。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用过去单一的所谓有阶级性的“新闻舆论工具”来界定今天的新兴媒体,是缺乏说服力的。也就是说,传统新闻学的“性质说”,遇到了新兴媒体的挑战。#p#分页标题#e#

(二)关于传媒人的社会角色传统新闻学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点——同实际、同政治、同群众有关最密切的联系——出发,强调新闻传播者——记者和编辑——是新闻信息的报道者,又是立场鲜明的社会活动家。这一界定,对从事报纸、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是完全适用的。可当今从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工作者——其中多数人严格说来,连“工作者”都不是,他们是社会信息的私人者。这些随着海量信息的碎片化而涌现的大批“新闻民工”及私人传播者,已经不能用传统新闻学对传媒及传媒人的角色认定来描述他们的身份了,倒是关于他们“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编辑”、他们手中的电脑或手机就是“编辑部”的说法,更接近实际一些。

(三)关于新兴媒体的新闻信息的价值认定新闻学强调,新闻的价值是传播者所提供的新闻信息对收受者信息缺乏的满足程度。新闻信息的价值,是该信息(陈述事实变动状态的客观信息和传播者陈述该事实变动状态过程时渗透其中的主观信息)的各种价值总和。新闻学还强调,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新闻传媒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传递着各种价值观,传播者以各种公开或隐匿的方式散布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及对被报道事物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观的传播和价值判断的显示,实际上是对社会的一种价值教化,即媒介的社会规范功能。新兴媒体在传递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着价值传递和价值教化的功能,但往细处考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着极大的不同。传统媒体不少属于党报党刊性质媒体,即便是都市类报纸等媒体,也都被置于党委领导之下,因此它们都会自觉地以主流价值观为价值传递的指导思想和主体内容,而新兴媒体则有很多不同。后者的官网,同传统媒体的价值导向基本一致。官方之外,则五花八门。对这类个人化碎片化媒体的价值传递和价值教化功能如何认定、如何规范,是传统新闻学中没有涉及的,是传统新闻学今后适应当代社会生活新变动而必须完备的新内容。对新兴媒体运作中的某些反主流价值观的行为如何监管和调整,也是今后新闻学研究中应该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四)关于新闻选择新兴媒体对于新闻选择必要性、重要性、正当性的认定和把握,同传统新闻学是不同的。从理论层面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认可新闻选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都认同这是自组织系统存续发展的基本需要。系统论指出,系统形成过程就是一种组织过程。其中有一种组织过程,是在一组事物或变量之间自动发生的,不需要这组事物或变量以外的力量进行干预。这样形成的系统称为自组织系统。新闻传播系统是在新闻传播规律支配下,以传播者为核心的自组织系统,它的组织化过程,是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我完善的过程。自组织系统组织化过程实现的保证,是系统内部有一条因果关系的自动选择链。因此,选择机制的存在及其作用,是自组织系统自我维持与自我发展的动力。对新闻传媒来说,是否坚持新闻信息与新闻评论的选择,是这家传媒能否生存的重要保证。新闻学指出,新闻选择是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舍。对此,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是认同的。问题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类媒体所持新闻选择的标准(依据)是不同的,其选择的恒定性和随意性也大相径庭。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来说,影响其新闻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党性要求和新闻纪律、社会主流价值观、新闻价值及宣传价值、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而对于新兴媒体尤其是商业新兴媒体来说,则主要依据功利和兴趣这两个因素。依靠少量资本生存、依赖收益维持的商业新兴媒体,这种新闻选择的依据未必没有道理,但在新闻学中如何对此给予合理的解说和理论的支持,以及如何正确把握这种选择的“度”,不能说不是一个新的挑战。

(五)关于新兴媒体人的角色规定对于新兴媒体从业者或私人媒体使用人的角色规定、入门资质、职业修养等,至今仍是传统新闻学研究的空白,亟待填补。传统新闻学把新闻传播者看作新闻信息流永不干涸、永不停歇的推动力,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有生气、最具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守门人”。新闻从业者始终把普利策对于新闻记者的使命看作新闻职业的圭臬。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对一个“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编辑”的新兴媒体行业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易的。尽管这个新兴媒体的不少工作者和“私人记者”不乏社会使命感和责任心,尽管也有一些人常把“守门人”挂在嘴边,尽管他们不断地向社会揭露陷阱和黑暗,向公众发出一次又一次警告,但他们中的失误、失言、失责也委实不少。尤其是个别网站,造谣传谣,混淆视听,致使社会舆情动荡,国家形象受损。为此,对新兴媒体行业的职业特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必须在传统新闻学基础上有更深入的研究,更切实更准确的把握。当代新闻学应该在传统新闻传媒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有所发展,必须针对新兴传媒的新鲜经验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为此,要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挑战,克服传统新闻学的不足,在为传统新闻传媒和新兴新闻传媒提供指导和引领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中国当代新闻学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