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的广度概念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闻学的广度概念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闻学的广度概念探索

作者:金蔚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笔者对2002年关于刘晓庆被捕事件的报道作过调查研究,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使用的新闻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侧记、花絮、评论、访谈、图片、背景链接等,可以说无所不包,是一次全息式、全景式的新闻报道。但在对此事件的关注中,媒体与受众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即猎奇压倒了一切。用一句新闻工作者的话说:人们更多的是为了娱乐的目的或是争相传播而作报道,远不是为了了解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严肃的含义。

一、“广度”———一个被模糊的概念

在我国的新闻学研究领域中,将新闻广度的研究纳入了深度的研究范围,且认为深度是目的,宽度则是手段。阿斯普曾提出“资讯性”一词,他以此来评价新闻节目是否具有道德。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将新闻信息的评估细化为密度、宽度和深度三个具体方向。密度、宽度更多表现在新闻信息的量的方面,深度则是新闻品格的体现。我国的一些新闻学者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可以从密度、广度、深度和纯度四个方面来对新闻节目信息进行评价。新闻信息产品自然也具备这四方面的特点:延续性、宽度、深度和时效性。其中,宽度是信息产品横向比较的标准,而延续性、深度和时效性则是纵向比较的依据。现在,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大环境下,广度和深度自然成为了媒体竞相争夺的手段和砝码。

二、新闻的“宽加工”生产方式

目前,新闻工作者都普遍认为,受众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宽,明显感觉众口难调,受众群体不再满足于对事件本身的了解,而是更多地追寻事情发生的究竟,他们更加关注世界政治、世界经济,他们更加寻求新闻的广度和深度。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只要是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都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虽然它们短小,但却拥有其相应的广度,因为它们也传达了一定的信息量。这也是笔者所要表达的重点,广度是所有新闻都具有的,可是能否获得最全面的表达,这要依靠记者和编辑的发掘。纸质新闻媒体上“宽加工”的新闻生产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组合的方式。也就是在编辑新闻的时候,整合同一类的新闻或者是某个新闻的不同方面进而进行较为全面的报道。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多采用此类处理方式。

2.比较方式。媒体想要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往往会采取比较的方式,比如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等等,这些都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拓宽思路并使受众受到启示。

3.链接式。此类处理方式通常都是指后期的新闻制作与编辑,以此来寻找相关工作。比如,在2002年7月发生的香港明星陈宝莲的自杀事件,事情发生后,各个媒体都开始争相报道陈宝莲的生平及后事,这些报道将陈宝莲的平生轶事一一叙述,并联系到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女明星的自杀事件,通过对比使得一个普通的女明星自杀事件被赋予了更广阔的背景,这种联想式与链接式的处理方式可见出广度与深意。

4.滚动方式。通常都是使用这种方式来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一般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持续时间都比较长,而且所涉及领域较为广泛,涉及的人物都较为轰动,也因此会受到人们较为广泛的关注以及热烈的讨论,也就使得新闻媒体必须使用专门的版面来进行滚动式的及时更新报道。

5.策划报道式。媒体不只满足于等待新闻,作为新闻媒体,必须要借助自己的优势就每一个人们关注的话题展开活动,以此来策划新闻报道,才最能获得受众的认同。在进行策划报道的时候,记者不仅仅报道新闻,更是新闻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也成为新闻的一部分。

6.杂交方式。现在的新闻媒体更新越来越快,原来的新闻文体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比如信息通讯花、特写文学化等等,而我们原来看着较为规矩的文体,如会议新闻、军事新闻也渐渐变得“软化”了,最近还出现了“说新闻”、“笑话新闻”等较为轻松的新闻播报方式,这些都是将新闻和当下流行的文化相结合而成的新新闻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