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外宣翻译素质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播学外宣翻译素质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播学外宣翻译素质研究

本文作者:陈争峰 许小花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将外宣翻译纳入到传播学领域来研究,对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有很大的深远意义,因此,从事对外报道的外宣翻译者应该具有良好的素质。首先,外宣翻译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娴熟的翻译技巧。现在懂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了解中外文化、语言功底扎实、懂得翻译理论的高水平者远远不够。外宣翻译专业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到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好的东西走不出去,国外受众仍局限于已有外宣翻译材料上对于中国的了解。“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士兵们会回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这段充满着中国革命意识的问答。

如果被直译为:“Hello,comrades!Comrades,youhaveworkedsohard!”“Hello,leader!”在西方人眼中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成了,“伙计们,干得不错!”“头儿受累了!”这在外国读者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在他们所在国家的军事文化中,首长检阅部队是只敬礼不讲话的,官兵也不喊口号。因此,译者应该练就扎实的语言功底,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第二,外宣翻译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爱国意识。如,在涉外活动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陆、台湾、APEC等提法。对此,译者必须认真、谨慎地加以对待。如:不可将大陆译为MainlandChina,而应译为theMainlandofChina。此外,国外的一些人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将台湾说成RepublicofChina,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将其译为“中国台湾”,而不应直译为“中华民国”。

因此,在着手翻译前应努力做到翻译的万无一失,坚决杜绝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就匆忙下笔。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必然要受到意识形态偏见的左右,“偏见”是“基于错误的判断,或先入之见,是对别的群体或个人采取的否定的态度,这是一种不健康不合理的状态”,而“政治意识形态是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偏见的根源”。汉语“宣传”一词一律被译成propaganda。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译。

因为在英语中,propaganda是一个贬义词。现在,国内外宣部门一般将“宣传”一词译成publicity,而“宣传部长”也可以译成informationminister。作为母语为英语的美国记者当然清楚propaganda的负面意义,而任何国家都不会用贬义词来翻译本国政府机构或官员职务的称呼,而《纽约时报》在涉华报道中坚持propaganda来翻译“宣传”,这是一种出于意识形态成见的误译。作为外宣翻译的专业人员,就要有很大的责任,要明辨是非,树立爱国意识,把对中国的一些歪曲报道事实澄清过来,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最后,外宣翻译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文化传播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知识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

一名外宣翻译人员每天要面对各方面国内外的信息,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为此,外宣翻译人员要加强基础知识修养如文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对外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由于自身题材和作用的特殊性,制约性尤其明显。如精神文明由过去的spiritualcivilization应该翻译成ethicandcultureprogress。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时代在进步,语言在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急剧变化,对外宣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外宣翻译者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这种变化。四、结束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已成为当今中国对外发展的座右铭。外宣翻译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巧。

要掌握这门学问,运用好这种技巧,外宣翻译人员不但需要掌握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翻译技巧,而且需要扎实的汉英语言功底以及大量的翻译实践;译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地学习,研究新动态,探索新途径,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使译文更准确、更规范、更地道,从而真正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使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