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学案例库创建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新闻学案例库创建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新闻学案例库创建思考

本文作者:蔡雯 罗雪蕾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教师、博士研究生

清华大学全球财经新闻教授、普利策奖获得者GregoryFields直言不讳地指出:“不教学生经济新闻,他们将来可能被淘汰。”④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也对这一社会现状以及我们的教育现状有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的是专业人才,不是万金油……很多新闻学院设置很多专业,把新闻传播跟任何东西关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培养出一批新的人才,但是他们可以说90%以上都不实用,因为这些学生什么也没学好。”⑤显然,我们在师资、教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未完全为这样的转变做好充足的准备,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转化为课堂内容,与兄弟院系进行密切可行的合作,为学生的新闻专业技能与其他专业内容搭建桥梁,案例教学将成为一把解决难题的钥匙。而据我们现在对于这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显示,案例教学无论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成果,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案例库建设: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的发展

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作为现有的最为完备、专业且具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平台,起始于2007年的“奈特案例研究开端”(TheKnightCaseStudiesInitiative)。对于它的细致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闻传播学案例教学前沿的具体现状和特征,为我们提供案例库建设的宝贵经验。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JohnS.andJamesL.Knight基金会的赞助下,开始了这一计划的实施。哥大新闻学院在其网站上宣布了这一项目的启动,并宣称:“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是新闻学院的新探索。……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才能的训练,学生将有机会检验自己在采编、伦理、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⑥当时,学院还宣布,2008年春季将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对案例教学实验予以实践。此后,这一项目迅速发展与成长,2011年起更名为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简称),开始了全新的历程。这一联合体,在新闻学院案例库的基础上,加入了该校的JosephL.Mailman公共卫生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并在对外合作上,取得了阿迦汗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院的支持,成为了基于哥伦毕亚大学的跨学科课程开发单位。

在其网站上展示的案例绝大部分是由一个专门的案例撰写团队完成的,他们把自己的案例称之为“强制抉择型案例”(decision-forcingcase)。简单来说,这些案例都收尾在一个抉择点上,即当案例的当事人面临关键抉择的时候,案例的相关叙述就终止了,学生将通过90分钟的课堂讨论,来寻找可行的选择,并提出行动的建议。从学科上细分,案例可分为新闻传播学案例、公共政策案例与公共卫生案例三大部分,其中新闻传播学案例数量最多,共45个,公共卫生案例3个,公共政策案例部分则刚刚起步,现可供下载的只有1个。而45个新闻传播学案例,从媒介形态上又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多媒体案例、视频案例、纯文本案例、西班牙语案例和外界提供案例。其中,多媒体案例通过网络形式展现,融合了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部分案例含有完整视频;视频案例则是通过在课堂现场直接录制学生的发言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在使用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播放其中的学生发言片段用于支持或者反驳各种论点;纯文本案例通过PDF文本下载的形式提供,多是对一些热点事件的材料进行梳理整合而成;西班牙语案例,则是将现有案例翻译成西班牙语,提供给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地区的媒体机构使用;外界提供案例由非该案例库的工作人员完成,这些外界提供案例都将根据案例的固定格式和要求进行整理与改写。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案例库中,多媒体案例有29个,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通过对具体内容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案例视野广阔,从“多媒体新闻所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到“政府应当如何对待年迈多病的囚犯”,再到“东南亚小国东帝汶在面临粮食短缺时应该进口稻米还是鼓励本地居民的生产”,每一个话题都带有问题,都在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做出思考

案例都配有专门的教学指导手册,这一手册只有哥大教师在注册该网站后才能免费获取,并不对学生和访客开放下载的权限。使用案例的人群从个体上区分,可以分为学生、教师和访客三个类别。除了5个任何人都可以下载的免费案例外,其余案例都明码标价。教师一经注册就可以免费下载这一案例库的全部案例,以及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和访客则需为下载案例付费,多媒体案例和视频案例的标价是每个案例5.95美元,纯文本案例的标价则为3.95美元。付费以后,他们可以下载一个PDF版本的文本案例,并有90天的权限可以观看影像资料部分。同时,哥大新闻学院的学生在案例使用上享有一定的优惠和便利。在新闻学院的课堂上,如果某一案例将被作为讨论材料来使用,那么该课堂的主讲教师需要通过邮件向案例库说明自己主讲课程的名称、需要使用的案例名称、该案例课的开课日期和课堂学生人数,这个课堂的全体师生将获得一个临时登陆账户,免费观看这些案例材料。如果将案例库的使用者按照他们的单位来划分,又可以分成教育机构和新闻单位。根据网站2012年4月刊登的一则消息,已有105所高校使用了这一案例库的产品⑦,其中包括了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内的许多世界知名大学。我国高校中,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汕头大学也是他们的用户。此外,全球至少25个新闻机构使用的案例来培训他们的员工,其中甚至包括了远在斯里兰卡和智利的新闻单位。

实际上,网站有很大的篇幅都在介绍如何使用这些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有一个叫做“案例教学方法”的频道专门为此而设,详细介绍了教师、学生都应该怎样运用这些案例进行课堂学习。实际的案例使用,并非如哥大新闻学院最初策划的那样,成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而是融入到了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在哥大新闻学院的课堂上,国际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研讨会、科学新闻研讨会、广播电视新闻管理、专题写作等课程都在使用案例。在哥伦比亚大学以外,其他高校开设的历史学、传媒法与伦理道德、媒介素养、媒体和公共政策等课程也将这一案例库的内容纳入了课堂。#p#分页标题#e#

整个案例库运行所占用的人力资源并不多,它的核心工作人员有两位:一位是总监柯尔斯顿•朗勃格(KirstenLundberg)教授,她此前就职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主要工作是负责该学院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项目。另一位是负责案例编写协调工作的安•玛丽•阿瓦德(AnnMarieAwad)。五位特约撰稿人为他们编写案例。此外,还有四位外围事务的协调人员,一位来自哥伦比亚出版社,负责案例标题的编写;一位是智利洛斯安第斯大学的工作人员,负责西班牙语翻译;还有两位负责网站的维护,来自哥大新闻学院的IT部门。可以说,通过最小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大的课堂教学收益,同时自身也从一个单一学院的项目发展为跨学科的国际案例联合体,其在案例编写的组织方式、案例库的经营与维护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案例课程的设计:日、德记者的培训

中外高校在案例教学时,大部分都选择了在某一门课程中单独辟出若干课时,展开案例讨论的环节。有不少学者就这一做法的优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十分看重案例教学方法将为新闻传播学教育带来的巨大收益。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将师生的缄默知识显性表达⑧,许多在课堂上用言语无法传达的新闻素养都可以通过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讲解,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也在对案例的讨论中,不断厘清思路、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也有学者肯定地指出“案例教学法将成为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⑨,因为它能够“缩短学院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距,拉近新闻课堂与新闻实践的距离”。部分学者还指出了现有新闻传播案例教学的不足,认为我们有时候会把引用案例和案例教学混同起来。他们指出,“教师系统讲授相关的新闻理论后,举出典型案例并加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理论……只能称为举例。我们主张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克服传统新闻教育的种种弊病。”⑩我们认为,案例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再现,“我们把新闻编辑的某一段工作经历带入课堂,是要让学生扮演这位编辑的角色,感受他当时面临的困境,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我们要鼓励学生寻求更多的、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或重复这位编辑的做法。”

以案例为主要课程内容授课,这样的课程形式在日本和德国等地较为普遍。这一特征与这些国家的新闻教育模式是有关联的。通常,我们将发达国家的新闻教育模式分为三类:美国模式、西欧模式和日本模式。我国的新闻教育很大程度上承袭了美国模式,主张“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托、以人文主义为目的”瑏瑢?,拥有完整的高校新闻教育体系。西欧模式则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这一新闻教育模式保留有较为浓烈的“学徒制色彩”,一些大报和公司出资开办新闻学校,毕业生中的优秀者可直接进入这些新闻机构就职。在德国,这类的全日制新闻学校有200多所。以“案例教学为主”是这些新闻学校的一大特色。如新教媒体学院(EvangelischeMedienakademie)从1950年以来,就形成了这一传统,它所提供的培训时长为18个月,这18个月的课程都以案例教学为主,且外聘大牌记者、编辑作为教师来实施教学?。

日本模式则更为特殊。有学者认为,日本不存在已经制度化了的新闻教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各媒体企业单独对员工进行的内部职业训练?。而对于媒体企业来说,从具体案例入手培训,是他们最为有利的教学方式。如日本朝日新闻社就设有自己的记者学校,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公司新人是这一学校的重点培训人群。他们将被分为4-5人一组,由一位新闻社的资深员工或管理高层直接领导,就实际的新闻报道工作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员工在刚入职时、入职的第一个半年、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各须参加一次这样的培训,每次的培训时间为一个月,除了第一次培训以摄像、摄影、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为主以外,其他四次培训均为由简入难的案例教学。可以说,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少关于案例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但是我们对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新闻院校关注度不够,尤其是一些来自媒体的职业培训机构,并未与我们形成很好的沟通机制,很多好的经验还没借鉴过来。

几点思考

通过对海内外高校及培训机构在案例教学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对比世界各地在案例库建设和案例课程设计方面的优势和经验,我们发现:同世界其他各国相比,我国新闻传播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起步并不晚,现在案例教学理念也已经被大部分院校接受和认同,并已进入了实践阶段。但哥伦比亚大学在案例库建设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职业培训机构在案例教学上的独特优势也值得学习。国外同行的经验和成果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明确案例撰写标准、如何完善案例库的经营发展机制、如何提高案例的有效使用率,真正使案例变成事半功倍的有效课堂工具。人大新闻学院开发的国内第一个“新闻传播学案例库”,从2006年推出单机版到2008年网络版的全面上线,每年都在滚动更新,保证了其在案例内容上的前沿性与时效性。截至2011年底,该案例库拥有13个子库,案例数量超过530个,内容涵盖编辑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摄影、广播、电视、新媒体、传媒经济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公关、新闻伦理法规与传播学研究方法,已经有6本案例教材出版发行。通过近7年的案例库建设与对海内外兄弟院校相关情况的了解,我们对这一案例库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

首先,是对于如何统一案例撰写标准的问题。事实上,由于新闻专业从采访到编辑,再到媒介经营与管理,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如何为它们制定一个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在案例库建设之初,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纵观包括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在内的其他高校案例成果来看,我们发现它们并没有强求一律,而是提出了自己案例库所有案例须遵循的核心精神。比如哥大案例库追求的是“问题意识”,就要求所有的案例都要在当事人面临抉择时予以强调和讨论,而对于事件的叙述过程,则没有详细的格式规定。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在案例的制作时,可以考虑一下自身教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使其成为串连不同案例的线索和准绳,也由此形成自身案例库的特色。其次,如何完善案例库的经营与管理,使其能够不断壮大,也是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p#分页标题#e#

从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案例销售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但这一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有待思量。一方面,销售案例仰仗一个安全完备的网络环境,还涉及到上网支付服务的提供、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等复杂的后续问题;另一方面,高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是案例销售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因素,这在国内现有的网络环境下也并不实际。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合理高效地为案例库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每个高校都需要寻求自己的答案。最后,如何将这些案例充分有效地使用于课堂教学,是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要充分调动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需要生产适合课堂内容的案例,案例内容必须有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契合课堂教学需要,并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接受案例教学方法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案例教学思想,掌握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技巧,让案例教学这一教学相长、贴近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