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类节目生存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新闻类节目生存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新闻类节目生存思索

作者:王方 单位:开封电视台

电视自其诞生之后就成为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它在信息的丰富性、时效性、感染力等方面,拥有图书、报刊等大众媒体难以匹敌的优势。凭借这些优势,电视媒体成为工业时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大众传媒时代催生的公众信息需求,使得新闻资讯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新闻节目的制播也成为电视媒体的核心业务。因此,新闻类节目的身份转换也就成为互联网条件下电视媒体身份转换的核心内容。

作为大众传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新闻媒体一直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根据我国国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学者将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归纳为如下内容:一、传播新闻,播报政令;二、沟通监督,引导舆论;三、交流信息,服务社会;四、传播知识,丰富生活。在这些功能中,传播信息占据了主要地位。传播新闻、播报政令、沟通监督、交流信息、传播知识等功能都侧重于传播信息,也就是说传播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在此意义上,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类似于信息传播员,它以传播者的身份履行着自己的职能。

在传播信息的同时,电视新闻媒体担负着过滤、选择新闻的职责,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而新闻节目凸显“守门人”的角色。“守门人”也常被称作“把关人”,表明大众传媒在传播新闻信息时所具有的选择功能。“守门人”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守门人按着一定的标准,选择特定信息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怀特将这一概念引入新闻领域,提出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在这种新闻传播模式下,媒体机构的身份类似于看门人。

在传统电视媒体中,电视台自身或与数量有限的新闻机构合作,共同制作新闻节目,并在新闻制作和传播方面拥有极大的选择权,是一个权力极大的“把关人”。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一直担当着守门人的责任,在新闻采编、制作过程中,遵照新闻事业指导原则,利用选择、编排等手段将符合党性原则和社会需要的新闻节目传播到广大民众中。

在全面进入网络时代之前,我国对新闻媒体实行统一管理,管理与经营合而为一。各级电视台,既是新闻节目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同时又拥有监督权和管理权。就地方电视台而言,电视新闻媒体肩负着三重职责,一是传播全国性新闻。在这一职责的要求下,各地方电视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成为主流,这就让新闻信息传播员的角色更加明显。二是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体还要以制播本地新闻为己任,承担新闻信息制作人的角色。三是在转播相关电视节目,制播地方性新闻时,地方电视新闻媒体也依据相关法规,担负起“把关人”的角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大众传播的模式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可以控制信息源,以及信息加工与传播。在担负起信息传播员、地方新闻制作者的同时,它可以充分发挥“守门人”的功能,履行时代赋予它的身份。但是,当网络时代来临时,这种状态被打破了。

1998年,杰可布•尼尔森(JakobNielsen)在其专栏文章《传统媒体的终结》中预言,当时的传统媒体会在5到10年内被整合型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十多年过去了,电视、杂志、报纸这类传统媒体虽然并没有如他所说的那样死去,却也靠改变自己的形态来完成重生的使命。今天的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大多同时跻身网络,发行网络版,广播、电视也纷纷进军网络。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传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顺应时代的发展,上世纪末,我国政府在提出网络融合的战略构想后,就开始逐步实施这一构想。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三网融合由概念走向现实。需要指出的是,三网融合并非是这三种网络的简单合并,而是在科学技术、传播观念和运营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内容的有机整合。届时,各类接收终端——移动媒体、电视、电脑实现功能上的交叉与融合。有线电视借助现有技术可以登陆互联网,进行网上冲浪。

当普通家庭中的电视机不再是一台信息接收终端时,电视媒体的结构与功能就发生了质的改变。如果不顺应这种改变,不改变自身,电视媒体就没有能力应对当前的挑战,也就没有未来的发展。作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影响的电视媒体,也有责任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长,为大众传媒的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外在的压力与内在的责任都要求电视媒体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形成新的媒体身份。

网络时代的来临,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新闻媒体信息传播员角色。准确地说,电视媒体这一身份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前网络时代,报刊、书籍、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模式上和电视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电视媒介在传播信息上拥有明显的优势。互联网出现之后,尤其是进入了所谓的web2.0时代之后,互联网在制作、收集、传播信息方面的巨大优势以不可阻挡之势呈现在人们面前。从生产、加工到传播乃至反馈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上,互联网都具有新的特性。这些新特性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和信息生产两个方面。首先,在传播模式上,互联网一改传统媒介信源集中、单向传播的特征,使传播路径多样化。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不再受一个信息传播(转播)中心的局限。这样一来,特定的信息传播中心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员的角色渐渐隐去。它直接影响到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体的角色,人们有了新的新闻信息接收渠道,可以不通过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来了解时事新闻。

今天,随着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已无法担负起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监控的责任,电视新闻媒体所拥有的“把关人”的头衔也就名存实亡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用者水平的普遍提升,让利用各种终端接收互联网的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它使得分众传播、小众传播越来越主流化,传统媒体所拥有的新闻信息制作特权不复存在,地方电视媒体在新闻制作方面也不再具有优势,甚至落后于手机等其它媒体。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给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三网融合的趋势也会令传统电视新闻媒体丧失曾经的身份。穷则思变,变则新生。面对现实,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职责,实现身份转型,是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在新环境下获得崭新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根据当前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些实际情况以及地方电视新闻的特点,地方性电视新闻媒体应该努力向两个方向发展,以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媒体身份。#p#分页标题#e#

其一,提高自身素质,追求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开性,在此基础上,强化自身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的权威性,形成权威报道者的身份。新闻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开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新闻行业的内在要求。但是,实际操作中,新闻制作者与报道者必然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开性永远暴露在被削弱的环境下,网络环境中尤其如此。网络信息的来源和渠道都具有不确定性,在客观性、真实性方面具有先天的劣势,而没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公开性的价值就无从谈起。而这些恰好为地方电视新闻媒体树立自己的权威身份提供了契机。现阶段,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在信息的真实性、新闻制作的专业化程度、媒体责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从业人员多具有专业素养和丰富经验,如果能发挥己之所长,将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开性当作行业底线,就会树立起新闻报道的权威。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开性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贯的要求,一旦拥有了这样的身份,媒体就可以在不断变化的新媒体时代占居先机。

其二,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应该发挥自己对新闻时事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强化新闻解说员的身份,通过透彻、清晰的理解与分析,引导大众理解新闻事件,有效发挥舆论引导功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进入网络时代后,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大型电视媒体加大了新闻深度分析、新闻评论、时事辩论、要闻追踪等深度报道的力度。这些新闻节目与以往报道加评判的处理方式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其实质是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简单的接受转向复杂的分析,由表面转向内里,由感性转向理性,其目的是引导大众超越新闻现象本身,形成更具理性的认知与判断。地方电视新闻媒体也应该大量采取这种手法来处理新闻。随着媒体融合的实现,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在更方便地收看其它地区新闻信息的同时,观众会越来越重视和自己相关的新闻信息。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制作、播出的新闻信息将越来越本地化,多数新闻直接涉及到观众的切身利益,也更容易激起观众的情感反应,这使得观念对时事的判断带有更多的情绪化特征,受情绪化支配的反应往往潜存着负面因素。

引导观众尽量避免情绪化的影响,客观地对待身边发生的事,理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改善自己的生活,改进生活的环境,是地方电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这需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借助不同角度的分析与评判,使观众从各种立场来分析新闻事件,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新闻解读能力,促进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应该是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体努力的方向,也是其责任。

置身于日新月异的媒介时代,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有意识地进行身份转换,适应媒体发展的需要。在转换中适应,在适应中发展,应该是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增强行业竞争力、取得生存权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