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及表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及表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及表现

 

在这个传播事业高度发达、新闻媒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渗透的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引导受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新闻传播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报道实践中不避讳,不偏袒,反映各阶层利益。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应给予更多注意力。   一、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中的现实意义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实践中,这种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体现人文关怀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人类文化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活动所体现的两种基本精神,一切人类文化活动都应以这两种精神为追求目标和基本原则。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始终处在社会文化最敏感的部位,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它并不是要简单地见证、记录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层面,而是要实现缔构人类精神文化的根本任务”,正因为如此,媒体的见证和记录,不可避免地需要体现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认同,媒体不可避免地要成为这个时代进步精神的弘扬者和积淀载体。   2.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新闻媒体能担负起疏导社会矛盾、纠正社会转型期失衡的价值观的责任。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亟须大众传播加以疏导。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毫无疑问负有艰巨的责任,它不仅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向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尽可能多地报道一些充满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品位的作品,在建构健康良性的价值体系上可以起到社会导向的作用。2011年,中央电视台在“走基层•改作风•转文风”活动中连续报道了西部地区农村儿童因为学校远和父母外出打工而引发的读书难和心理问题状况,引发了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经而各地相继成立“阳光家园”、早教基地等切实解决山区偏远幼儿的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安定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心,缓解了社会矛盾。   3.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出传媒“受众本位”的回归,折射出受传关系的平等化。新闻传播活动说到底反映的是人的存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人是传媒关照的主体,新闻报道理应反映人的命运、疾苦和欢乐。“‘受众本位’的回归是一种‘从人出发并回归到人’的价值体现”。特别是在报道突发性、灾害性事件时更应该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突发性、灾害性事件本身性质决定的。突发性、灾害性事件都和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关注灾难中的生命,通过客观展示灾难中的这些弱者的悲苦,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在5.12汶川大地震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很多媒体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以更多笔墨展现灾难中人的人性光辉,让受众记住了一个个感人瞬间:送遇难妻子到天堂入口的青年农民、在生命终结的刹那写下“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永远爱你”的伟大母亲、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后郑重地行一个礼的小朋友……这些充满人情味儿的报道,不仅唤起了受众的心理共鸣,而且比板着面孔动员更容易激发全社会迅速投入到援助灾区群众的行动中。   4.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有利于媒体自身品格的塑造。媒体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人文精神,取决于对人的关怀度。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记者只有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中心地位,吸引受众,才能被受众认可,得到受众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凤凰卫视自创台伊始,就大力倡导人文精神,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建设的主轴。在“2004•中国新视角”搜狐年度高峰论坛上,凤凰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这样对“凤凰”的人文精神定位:“……正像马丁路德•金说过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凤凰卫视一贯把人文关怀当作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最大限度地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尽可能多地把新闻传递给大众,尽可能多地把客观事实展现给社会。我们的镜头总是尽可能地瞄准民生关注的焦点。‘9•11’事件、莫斯科人质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事件当中,凤凰把人文关怀做到极至,人的权利至上、人的价值至上,在我们的节目中成为我们最基本的理念,是我们的节目赢得了全球华人的关注和赞誉的关键之所在。”   二、我国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1.传播理念逐渐转变,走上了关注人的生存、反映人的情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之路。近几年来,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界,重视人文关怀已成为新闻传播主流的一个亮点。在媒体上最突出表现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人的价值取向,开始关注普通百姓、关注人类生存的境遇。如,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向幸福出发》、山西科教频道的《小郭跑腿》、山西黄河频道的《黄河一拔就灵》等。关注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和情感心态,成为各大媒体的共同追求。在内容上,镜头对准普通的劳动人民,对准时下老百姓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如国家政策调控下的房价走向、大学生就业、经济适用房的审报、农村医保、农保等话题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在表现方式上,采用老百姓的语言,贴近老百姓的视角,使新闻传播真正成为大众的媒体。从发展轨迹来看,还体现在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过渡,“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年底,唐山晚报记者获悉这样一个信息:近年来,唐山市不少单位为有效杜绝个别退休职工去世后仍冒领退休金,在每年年底前向老人发放表格,要求亲手填写姓名、年龄等基本内容,来确定该老人是否“健在”。这种做法引起来老人及其亲属们的极大不满。于是,该记者经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题为“年终问生死,老人挺堵心”的消息。这篇不足千字的消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之后,该报又接连刊发追踪报道,真实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此事所持的各种态度。面对多数市民对“年终问生死”这种非人性化管理的指责,一些单位最终改变了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做法。这一组民生新闻,不仅体现出了媒体给予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p#分页标题#e#   2.自身定位更加准确,根据目标受众和新闻特色来确定自己的传播策略和风格。如今的新闻传播更加关注自己的受众群,按照受众多样化的要求,及时进行专业化的打造包装。分化更细、种类更多。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如今拥有多个各有侧重的频道,外加CCTV—新闻,CCTV—少儿及CCTV—音乐频道,这是电视媒体发展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鲜明体现。纸质媒体也同样如此,从地方报业来看,都有着从一份机关报扩展到多种报纸的趋势,如《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农民报》,大大扩充了群众的挑选余地,满足了更多人的阅读需求。在媒体种类更趋多样化的同时,单个媒体的内容、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和精致。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都与时俱进地改进和提高自己,试图进一步贴近受众的阅听习惯和需求爱好,体现了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3.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力图使受众得到最大的愉悦和收到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媒体一改过去单一死板的面孔,表现手法更为先进和灵活。如电视片头制作越来越精美,非线形编辑使节目编排越来越注重效果。无论是节目过程还是节目间隙,都独具匠心,十分紧凑。从报纸来说,图片、标题、字号大小,颜色、留白等都有讲究,想方设法让报纸看上去赏心悦目。在与受众的沟通方面,更加注重反馈与互动。不仅以前的读者来信、来电等传统通联方式得到加强,还增加了网络、手机信息、有奖问答、参与媒体活动等沟通方式,使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得到空前加强。   三、目前“人文关怀”表现的误区及原因   新闻传播实施人文关怀既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受众的迫切需要,尽管不少新闻传播媒体已经重视在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满足受众的人文需要,但由于许多人、包括传播者对“人文关怀”的认识不是很全面,致使在新闻传播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   1.受众本位的认知误区。新闻传播从不注重传播效果,不注重受众研究,发展到如今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的“受众本位”新闻观,这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但“受众本位”并不意味着受众喜欢什么就大量传播什么,受众不喜欢的就减少或不报道。尤其是在社会急剧转型,受众人生观、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如果媒体想通过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心理而随波逐流,显然违背了“人文关怀”的初衷。新闻传播从人文关怀的本质上来说,不仅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更重要的是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在构建价值体系上要起到社会导向的作用,引导受众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增强受众运用理性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接近民众的运作误区。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必须要面向民众、接近民众,在新闻传播中体现出平民化的倾向。但靠近民众、追求平民化,并不是为了博取同情之泪,而是为了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纪实故事,来展现丰富的人性,反映出社会基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独特情感,反映出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大背景下对个人情感、心理的影响。或通过一个人情感、心理的表现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但在实际运作中,有些媒体为了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往往把平民化给庸俗化了。一些地方电视台、都市报、晚报等为了赢得受众的青睐,选题猎奇、猎艳,哗众取宠,形式上盲目跟风,不求精致。有些节目还把“脏话”、“粗话”当流行,以捉弄别人和自虐为噱头来博取观众一笑,走进了为娱乐而娱乐的误区。国家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3.软硬新闻的理解误区。一些人总是认为娱乐类、生活服务类、情感类报道的软性新闻才能体现出人文关怀,而将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如:政治、军事、科技、财经等硬性新闻排除在人文关怀之外。其实虽然软性新闻更明显和直接地体现了个人的当前需求,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但硬新闻的报道反映了整体社会或群体的状态,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们决策、行为的依据,问题是需要在形式上突破使之凸显人情味。   4.物质渲染的诱导误区。富裕的生活是人人向往的,但要注重通过正确途径去获得和创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幸福。新闻传播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不能脱离现有的物质基础而过高地刺激人们的物欲。目前,有些新闻媒体对人们如何寻求致富之路,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如何提高自身的实力,发挥自己的潜力等方面提供的引导并不多,对人们成功之前的努力过程和方法表现得不够,但对一掷千金、一夜暴富津津乐道,久而久之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四、提升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的途径   1.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任何意识形态国家的媒体都有新闻纪律和原则,终究要受到国家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社会主义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要满怀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调动广大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更要以人为本,全面分析,经常反映群众的意志和要求,把人文关怀的精神体现在思想政治导向之中。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新闻传播事业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   2.把握群众脉搏,及时满足现实受众的迫切需要。新闻人要深入社会实际,深入第一线,才能反映出真实而鲜活的内容,反映出人们的具体状态,满足现时代人们最迫切的心理需要。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新闻传播就应该紧紧围绕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迷惑,人们的困惑,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肯綮,真正体现出媒体对人的关怀。尤其要做好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帮助和指引,一方面在心理上给予其关心和抚慰,给予其切实的鼓励和指导。要把握群众脉搏,关注市民和老百姓的情况,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民生民情。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出台、意义效果和民众反映,这样才能做出上通国情、下传民意的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一流媒体。#p#分页标题#e#   3.硬新闻“软”化,使新闻报道更赋有“人情味’。人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最关心的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事,这是新闻价值亲近性的规律使然。虽然时事政治、财经科技等新闻对社会及个人往往都很重要,但不是每个民众都能意识到。如果媒体能够阐述其重要意义,既传递事件的内容,又传递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与特定社会文化相关的文化意义;既及时反映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又能传递出这种变化对人的生存、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强调事件对人们的利害关系,人们就会更关心,也更能从新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将硬新闻“软化”,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发掘新闻对人们的亲近性和“人情味”,是新时期增强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   4.增强受众的均衡意识,照顾到不同的受众面。人的需要是多样的,也是多层次的。大众传播要关怀到不同受众的具体需要,要尊重民众的知情权,民众知情权是民众获得政府工作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的权利,这个权利的实现,大多是需要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要从以前面对面,到点对面,到现在的点对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和体贴。因此,媒体必须。媒体只有配合政府的工作,把重大的信息及时向民众,满足民众的知情权,把对民众所欲知的各种新闻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传播,才会贴近民众,受到民众的喜爱和拥护。同时,也不要为了实现对受众知情权的满足,而与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发生冲突,更不要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忘乎所以,甚至诉诸于法律。如何在公众知情权和人文关怀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尊重他人的平衡点,这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握的重要问题。   5.提高编采人员素质,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新闻传播活动中。编采人员的责任意识、审美情趣无时无刻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报纸版面上、网络交流中,只有强化编采人员的人文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品位,才能在编采过程中,主动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新闻媒体要尽量引导和满足受众合理的、多样的人文需要,透过客观的物质现象,去关注人的社会行动、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提升媒体在受众中的公信力,以争取更大的受众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如:在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体尤其是党的主流媒体要关注农民,尊重农民,记者一方面要深入到农民中去,主动地找他们谈困难和问题,取得他们的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公布投拆热线,为农民的正当投诉提供方便和渠道,而对于他们的投诉则严肃对待,认真调杳,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促使问题的合理解决。新农村建设报道不是单纯的对农报道,它是面向全社会的报道,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农村建设报道不仅会为新闻媒体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也会为新闻媒体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