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艺传播最完善的条件论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王少青 单位:湘潭师范学院
所谓社会主义文艺传播的最优化,或者叫社会主义文艺理想职能的实现,就是指通过文艺传播使文艺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从而使其在提高人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社会主义文艺传播的最优化有赖于社会主义文艺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各自的最优化以及他们的优化组合。文艺传播最优化的实现的首要前提是文艺家能否为文艺传播体提供精美的传播对象———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和高度的观赏性相统一的艺术精品。没有这一点,文艺传播的最优化就成了一句空话。其次,文艺传播的最优化,最终是在文艺接受者那里实现的。只有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高度艺术修养的接受者,才能使文艺作品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文艺传播的最优化当然离不开文艺传媒自身的最优化,这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因此,文艺传播的最优化应该是文艺活动的全过程,即文艺生产———文艺传播———文艺接受的最优化。而文艺生产和文艺接受不在此文讨论之列。以上讲的是就文艺传播的最优化有赖于文艺活动本身三个环节或因素的最优化及其组合。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它还有另一个方面,即文艺传播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的。因此,文艺传播的最优化,也有赖于整个社会为其提供理想的社会条件,以一定的社会机制作保证。
一、建立与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相适应的文艺传播网络体系
要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广泛参与的要求,加强全国各类各级文艺传播网络建设。其中主要包括有以下文艺传播系统。
第一,图书、报刊出版发行系统要繁荣发展我国的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努力多出图书报刊,出好图书报刊,要尽力扩大图书报刊的数量品种,努力提高图书的质量;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发行,疏通流通渠道,能够最快最广地把图书报刊送到读者手里。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这方面的工作。1951年12月21日,政务院就作出了《关于建立全国报纸书刊发行网的决定》,指出:“认真动员与组织国家的和社会的发行力量,迅速深入地发行有利于人民的报纸书刊,是目前急需进行的一项重大工作。”为此还作出了具体决定。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它总结了我国解放后几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发行工作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出版发行系统的形势任务,阐明了出版发行工作的性质和指导方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我国出版发行工作的各种措施。在《决定》第四部分“改变印刷,发行落后的现状”中,为了“改革图书发行体制,增加图书发行能力”,《决定》强调指出:“要改革新华书店的经营管理体制,同时要发展集体和个人的发行网点,逐步形成以新华书店为骨干的,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多种购销形式,减少流通环节的图书发行网”,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十分重要。出版是基础,发行是关键。发行是流通环节,它一头连着出版,促进出版,促进生产,另一头连着读者,服务读者,服务消费。“流通流通,一通百通”,是说得有道理的。
第二,是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在我国革命文艺传播媒体发展史上,图书报刊的历史最悠久,电影次之,广播再次之,电视则在最后。我党领导的广播事业和电视事业分别从1940年12月底和1958年9月2日诞生到现在,总共才只有58年和40年的历史。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虽然起步晚,历史短,条件差,十年浩劫又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停滞不前,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特别是电视事业得到飞速发展,现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并逐步具有世界水平的广播电视传播系统。1983年2月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会议提出了全面改革电视的任务,内容包括:①在宣传方针上,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文艺类,知识教育类,服务类等各类节目的改革;②在事业建设方针上,实行以中央和省为重点的中央、省、地、县四级办广播电视,混合覆盖;③在技术改革上,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积极扩大节目制作能力,利用卫星传播;④实行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此次会议后,一方面是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特别是广播剧、电视剧的播映,大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重要的一方面是掀起四级办广播电视网的新高潮。四级办广播电视,混合覆盖,就是以中央和省级电视台为建设重点,凡有条件的地(市)县也可办广播台电视台。地(市)、县广播电视台除了必须转播中央和省台的节目外,还可播映自办节目,覆盖本地、市。这样,就使广大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农村群众,能更快、更好、更多地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到1997年底,全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78.7%和84.5%以上,全国电视观众达11亿之巨,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备的广播电视传播系统和覆盖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加,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将更加扩大,人口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技术将更加先进,制作播映技术更加精良,电视节目更加绚丽多姿。
第三,是电影生产发行放映系统的建立目前我国电影生产制作基地已遍布全国主要地区,发行系统已建有中央、省、地、县四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电影放映单位已扩大到城乡各个角落。同时,电影制片厂家也可自行批发拷贝,中央电视台又开办了电影频道,通过电视传播优秀影片,从而扩大电视影片的发行播映,加强了电影与电视的结合。此外,我国近年还通过举办电影节、电视节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影视艺术的研讨、展播与国际国内交流,促进我国影视艺术走向世界。今后,电影业应努力提高影片质量,加快发行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发行和场馆建设,把更多更好的影片输送给广大观众。
第四,加强公益性文艺传播设施系统的建设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书画院、文化馆(站)、俱乐部、游艺场等,特别是要有计划地建设国家艺术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重点文艺传播机构项目,要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重要的文艺传播机构和直接为群众服务的文艺传播设施建设上。文艺传播设施的基本建设应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中,配套搞好公益文艺传播设施。大中城市应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等;县、乡应主要建设好综合性的文化馆、文化站。对上述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文艺传播设施建设,应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保证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并随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对上述公益性文艺性传播设施系统建设的捐助。#p#分页标题#e#
第五,加强各类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及其排练演出服务设施和艺术院校系统的建设这是我国整个文艺传播总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对一些代表国家水平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种,代表国家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院校,高水平的地方特色剧目等,政府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加大扶植力度,对其排练,演出,教学等必需的场馆设施的建设,国家应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其次,要实施一定的优惠的文化经济政策,在贷款、价格、税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国家应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京剧团及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院校的捐赠,以支持其发展;而对大多数一般性和地方性艺术表演团体,则引导其利用市场机制,激发其自身活力,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此外,要加快各类各级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的建设。一个人的艺术青春是短暂的,要适应艺术人才新陈代谢快和广大群众艺术修养日益提高的要求。
第六,建立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群众文艺传播系统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自始至终体现了群众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风貌。1981年初以来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焕发了全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热情,使广大城乡的环境面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一活动还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和鼓励,他说:“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载体,提高了党政领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落实。这是载体,是途径,具体实在,操作性强,看得见,摸得着,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要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的要求。几年以来,在我国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及其他艺术团体赴基层的慰问演出活动,多种民间艺术活动;经常广泛开展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成为革命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艺传播载体,促进了文艺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
二、建立稳定有效和形式多样的文艺传播反馈系统和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我国的文艺传播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经常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和批评,建立稳定有效的文艺传播的反馈系统,是保证传播最优化的重要措施。早在1951年12月21日《政务院关于建立全国报纸书刊发行网的决定》中就对报刊图书出版发行系统的反馈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发行工作是与广大人民有密切联系的群众工作。发行工作者必须运用一切方法,如召开座谈会、出版读者通讯、组织读书会和读报组,举办报刊图片展览会,设立读者意见箱,来团结读者积极分子,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向读者作政治宣传,介绍优良的报纸和书刊,发行系统在推进读报读书的运动中,并应收集读者的意见,了解读者的需要,经常反映给各新闻出版机构,使新闻出版工作能与读者的实际需要相结合。”①以上是解放初期针对当时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图书报刊发行系统来谈的,其基本精神到今天对所有的文艺播体都适用。各文艺播体系统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群众来信来访,民意测验,观众调查,采访座谈,观众信箱,观众热线,空中之友,建设通讯员队伍等形式,建立能充分广泛深入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的反馈系统,以作为自己科学决策、改进工作、服务人民的重要参考。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传播最优化,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分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则是最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三、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文艺传播队伍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突出强调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说:“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文艺传播部门也是如此。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艺传播队伍,是实现文艺传播最优化的迫切需要和组织保证。政治强是从事文艺传播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政治强,对文艺传播工作者来说,除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些基本要求外,就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辨社会生活中重大原则问题的是非界限。同志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文艺传播工作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自己没有灵魂,怎么能塑造人民大众的灵魂呢?业务精,难就难在“精”字上,一个文艺传播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语言文字修养,还要精通和掌握本行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博览群书,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历史、地理、心理学、美学、艺术史等都要尽可能懂得多一些,还要掌握与文艺传播有关的高新技术,这都是文艺传播者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熟练高效地完成文艺传播任务。作风正,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思想路线,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克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和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
四、建立文艺传播体系与社会运行机制和谐共振的关系
文艺传播的最优化不仅依赖于文艺活动内部的文艺生产、文艺传播与文艺消费三者之间的优化组合,更依赖于整个社会为其提供理想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文艺传播作为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的重要部门,它能给予巨大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推动或阻碍社会经济或政治的发展。但是,文艺传播的发展又受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注意使文艺传播事业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相互适应,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p#分页标题#e#
首先,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实现文艺传播最优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文艺传播作为满足人民大众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其发展规模水平和运行状况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艺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其直接原因当然是由于我国影视业、图书报刊出版业等的繁荣发展,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家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和运用先进技术来发展和武装文艺传播事业。据统计,从1981年到1995年,全国宣传文化的基本建设和事业费,总投放累计达451亿元,年均递增16%;广播影视总投入累计615亿元,年均增长近24%。中央还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文艺传播业的发展;设立了“万里边境文化长廊”补助费,支持边境地区文化建设;增加对重点图书馆的图书购置;“八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拨款4.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的卫星租费,安排1.4亿多元专款用于更新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至于国家通过制订优惠的文化经济政策,如贷款、价格、税收等文艺传播系统所得到的资金也相当多。此外,通过市场经济引入资金和社会损助的资金也有大幅度的增长。由此可见,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科技的进步对文艺传播的发展和文艺传播职能的最优化的巨大影响与制约。
其次,政治是影响文艺传播最优化的主要因素。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实现的,其中的政治领导则主要是通过党根据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实现的;而组织领导则是实现其思想政治路线的组织保证。因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文艺的兴衰成败和文艺传播理想职能实现的好坏。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并得到切实执行时,国家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稳定、文艺就繁荣,文艺传播就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态势,与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协调共进的关系;反之,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错误并得到强制推行时,国家经济就衰退,社会动荡,政治专制、文艺凋敝,文艺传播受阻或出现病态,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显得不协调,甚至出现负面影响。这已为我国解放后几十年文艺传播的史实所证实。
第三,社会精神文明状况是制约文艺传播理想职能实现的重要因素。文艺的兴衰和文艺传播效果的好坏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状况的标志,但文艺传播效果的好坏又受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状况的制约。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下,科学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社会风尚好坏,社会心理趋向等,都直接影响到文艺传播最优化的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我国50年代和60年代初,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三大改造顺利完成,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党和人民有着血肉联系,加之党在全国人民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了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和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社会风气良好,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时一大批讴歌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文学作品,讴歌我国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和革命回忆录以及苏联革命和建设时期及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产生的许多优秀作品,在我国广为传播,它极大地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英雄,做英雄,“把一切献给党”的强烈渴望,对于培养我国青少年的革命人生观,道德观发挥了“生活的教科书”的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这为社会主义文艺传播的最优化和社会主义文艺理想职能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我们社会中还有不和谐的噪音干扰,那种否定革命,躲避崇高,疏离政治,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怪论,文艺界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实践,迎合低级趣味,一切向钱看、鄙薄革命文艺传统,推崇腐朽文艺的思潮和倾向,也时有发生。它们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社会主义文艺传播的优化,是一种消蚀剂。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抵制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