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作者:贾先涛 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的数量增长迅速,高校作为社会网络的重要节点也难置身事外。与高校相关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如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学生坠楼、校园安全等。这些事件的影响很大,如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后果严重。如某高校教师论文造假事件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严重损害了该高校的形象,致其陷入信任危机,公众对该校的科研提出质疑,各种言论充斥于媒体。事件的责任承担者,该高校选择了沉默。“沉默”的危机传播方式,不但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加深了公众的质疑。国内高校缺乏完善的危机传播管理模式,未有成熟的危机传播机制。危机事件出现,责任主体便陷入了舆论漩涡,疲于应付。高校危机传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能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信息迟缓、信息量少,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获知需求。二是高校在危机传播过程中,未能与媒体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害怕”和“被动”情势明显,忽视了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三是公关意识淡薄。没有成熟的危机传播策略,没有通过大众传媒维护和修复组织形象。非常时期组织的信息传播,我们称为危机传播。危机传播对于维护组织形象、媒体公关、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以及营造教育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组织而言,面对危机传播的种种弊端,如何建立良性的危机传播机制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危机传播的定义相关研究

危机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是事件,也有学者认为是状态。危机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但无论是事件说还是状态说,都认可危机是与不确定的负面事实有关联,会给当事者带来某方面的损害。危机传播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程序,即指组织面对危及自身生存发展的突发性事件或灾难性事件,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我们认为,危机传播是指在组织出现危机事件或陷入危机状态时,组织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控制、影响信息传播的活动。

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引起了传播学者的关注。[1]如“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引起了学者对于传播效果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也日益细化,危机传播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以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遭遇泰诺胶囊事件引起大众对危机传播的关注为标志。此后,危机传播逐步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在众多学者的参与下,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危机传播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传播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不长,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众多的研究者由于学科背景及研究重点的不同,产生了一些影响力强、侧重点各异的危机传播理论,如企业辩护理论、阶段分析理论、卓越理论、形象修复理论等。其中,卓越理论的影响力较大。卓越理论从公共关系的视角,研究危机传播,其理论建构了四个信息的传播模型。如表1所示。在大众传媒时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促使信息传播方式增多、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信息传播大环境的变化,对卓越理论的应用也产生了变化,如新闻模型和公共关系模型,由于其信息传播方式的单向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科学劝说模型和相互理解模型,信息的双向流动有利于满足受众的信息知情权,能够监测信息传播的效果以及为危机传播提供及时反馈,传播效果较好,因此这两种模型应用较为广泛。

英国危机管理专家罗杰斯特(MichaelRegester),针对危机发生时的信息传播现象提出了著名的“3T”原则:主动告知(tellyourowntale),即处于危机中的组织应主动地告知信息,争取信息的主动性;迅速告知(tellitfirst),即组织应当及时、快速的信息;全部告知(tellitall),即组织在信息时,应当知无不言,公开所有信息。这些理论成果已经被广泛运用,为解决危机传播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高校危机传播并未受到重视,既缺少有效的管理,也缺乏相应的机制。危机传播理论帮助我们探讨危机传播的管理策略和机制,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高校处理危机的体制和信息传播的策略,探讨高校危机传播管理机制形成。二、高校危机传播管理存在的弊端国内外高校对危机传播的重视及处理方式大相径庭。美国一些高校拥有丰富的处理危机传播经验、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及危机传播管理措施。美国高校能够很好地与媒体合作,处理好组织、媒体和公众的关系,通过媒体公关、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国内高校缺少相应的经验,缺乏系统性的危机传播管理机制,没有完善的危机处理措施,缺少有效的危机传播策略,经常错失危机传播管理与控制的良机。

(一)不能掌握危机传播的信息主动权

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重大,西方社会对媒体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媒体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美国,媒体享有“无冕之王”和“第四权力”和美誉。国内的媒体定位于“喉舌”功能,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以正面报道和树立形象为主要功能。近年来,媒体的监督功能得到了增强,对社会现象的监督、批评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高校不善于与大众传媒沟通,尤其是在危机传播方面。首先,高校基本上不通过大众传媒危机信息。危机出现时,以“谨慎”和“害怕”的心态处理。这危机管理种方式有以下特点:一是信息控制严密化,危机出现,第一反应是把信息流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尽量缩小事件的负面影响;二是为了稳定师生情绪,往往采用正面性的信息,“阐述”事件的过程,信息在有限范围内流通。三是信息传播的被动性,一旦信息传播控制失败,学校需要与媒体交流的时间往往靠新闻通稿,不能掌握信息主动权。其次,“控制”式的危机传播负面效果严重。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新兴媒体如手机、网络等促进了信息传播大众化。信息“控制”方式,阻碍了部分信息的流通,当公众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时,便会产生危机信息的衍生物——谣言,谣言流传的后果难以估量。[3]“控制”式的危机传播方式,不仅难以达到控制信息流通的目的,还会产生培育“谣言”的土壤。最后,高校公关意识不强。公关是组织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或维护形象的过程。公关在发达国家是经常性行为,一些组织陷入危机后,会利用公关公司通过大众传媒,采取合适的传播策略,向公众传递信息,力求负面事件对组织影响的最小化,进而维护和修复组织形象。高校危机传播策略尚未成熟,利用媒体公关的活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危机后的形象修复是一个自然的、缓慢的过程。#p#分页标题#e#

(二)忽视大众传媒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大众传媒不仅组织危机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组织形象的树立者和维护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众媒体应作为危机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在危机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处于危机中的组织而言,大众传媒既可能发挥正面作用,也可能发挥负面作用。因此组织与媒体的沟通有着重要的意义。媒体信息客观性是其社会公信力的前提。信息来源多样化,是保证新闻客观性的重要途径。一旦不能得到第一现场的资料,便要通过采访多个对象全面搜集信息,并不依赖组织提供的新闻通稿。所以,媒体信息并非“新闻通稿”,而是兼顾多方信源的客观资料,“新闻通稿”的作用非常有限。客观、公正的信息具有较高的说服力,易于被公众接受,为危机解决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4]。高校与媒体缺少必要的沟通,危机传播过程限制了媒体作用发挥。组织片面化、延迟性、被动性的信息,造成媒体难以获得全面性、及时性的信息,也就不能完整的勾勒出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同时,危机事件可能由媒体报道引发成公共事件,成为公共话题,媒体缺少与高校的沟通,不能获取精确、权威的信息,也就不能为危机事件的解决做出应有的贡献。大众传媒在危机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高校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没有成熟的危机传播策略,也不重视媒体的作用。造成媒体在危机解决过程中,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高校的公关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三)危机传播控制负面效果严重

好奇心是人获取信息的驱动力,一旦得到零碎的信息,人们总是试图得到更多的信息把事件完整的勾勒出来。由于组织内部的信息控制和封锁,受众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必要的信息,于是把自己从多方得到的、零散的、片面的信息组合起来。这些经过个体加工后的不确定的信息再次进入传播过程,便形成了谣言[5]。有学者认为,“作为舆论出现,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行为,但多数传播者并不认为是假的。只有传播虚构事件的人鱼贯而动,达到舆论质量,才能称为谣言。谣言是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诼、谣言、谣传等”。但谣言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信息都是假的,事实证明,谣言中往往包含一些真实的信息。谣言流传的影响难以预料。如广州某高校出现一女一男坠楼事件后,笔者便通过人际传播得到了几个版本的事件信息,每个版本都把事件叙述的合情合理,真伪莫辨。于是,笔者便联系该校教师,希望获得全面的信息,但结果出乎意料:他们掌握的信息只是坠楼的事实,事发突然、一时间无法取得更多的信息。当权威、全面的信息不能公开传播时,谣言便有了市场。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取信息、了解真相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是危机事件信息的传播者,其传播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于组织在事件中的责任和形象的分析和判断。因此,一旦处于危机中的组织错失信息的主动权,更不能掌握事件对组织形象的影响,后期的形象修复和媒体公关将需付出更多的努力[6]。

三、建立高校危机传播机制模型

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的解释,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学,mechanism指机械和机能的互相作用、过程、功能等等。本文认为,传播机制是在信息符号传播过程中,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相关规制和规律作用下信息的传递过程与方式。传播机制应包括信息、制约机制、互动机制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本文从信息、制约机制和互动机制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危机传播机制。克服危机的负面影响是高校危机传播的主要动力;大众传媒是制约危机传播效果、影响危机传播活动的策略;互动机制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与媒体的合作沟通,二是公众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传播机制是一个系统性的架构,三要素均影响着危机传播的效果,对危机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危机传播中的信息

危机传播,是高校面对不确定的危机状态,信息、维护形象的过程。掌握信息的主动权,满足大众的知情权,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才能减少事件的负面影响,维护组织的形象。高校怎样才能掌握危机传播的主动权?掌握信息的主动权是其掌握危机传播主动权的关键。为了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应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危机信息的快速。事件发生后,及时向媒体信息,借助大众媒体传播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消除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土壤。实践表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两三个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可见,时效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危机传播时快速信息,有利于高校掌握信息编码和传播的主动权,树立负责任的形象。其次,全面告知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性和说服力。传播学研究表明,信源的可信度高,信息享有较高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新媒介的发展,摈弃了大众传媒单向型的信息流通模式。公众传播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传播信息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危机传播过程中任何信息都可能引来质疑,全面性的危机信息传播可减少质疑、提高信息的可信性和说服力。片面性、虚假性的危机信息造成的后果严重,“躲猫猫”事件成为明显的例证。再者,信息的主动性。危机信息的传播除了快速、全面的要求以外,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不能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就不能积极的引导舆情,消极、被动的危机传播方式使组织处于被动状态,增加了解决危机事件的难度。如某高校校园内,官二代驾车撞死学生的事件,由于该校消极的危机传播策略,使其迅速演变为全国性的公共事件,愤怒的网民甚至针对该校的领导进行抨击,高校形象严重受损。最后,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持与公众的互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任何信息都可能引来质疑,与公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听取公众的声音,及时释疑对于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危机传播过程中需要必要的信息反馈、保持与公众沟通,强化传播效果。掌握信息主动权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主动的信息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能够争取到媒体的支持和公众的理解,缓解危机解决的压力。其次,正确的信息传播策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消除谣言的流传,树立组织负责任的形象。所以,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影响着危机的解决,能够引导舆论、维护组织形象。#p#分页标题#e#

(二)危机传播中的制约机制

影响和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众多,危机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分支。制约危机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媒体、公众、及组织的公关行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保持传播效果、提高公关效益,采取“一面之词”的传播方式,忽略其它观点。此时,信息的流通是单向性的,由组织经媒体流向大众,不在与大众保持互动和沟通[7]。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联系高校与公众的纽带。因此,大众传媒在高校危机传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既可以起到正面作用,也可能起到负面作用。传媒信息的客观性影响着公众的判断及组织形象。大众传媒是危机事件信息的传播者,公众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获取相关信息;大众传媒也是危机事件解决进程的推动者,媒体的舆论导向影响着危机事件的解决过程;大众传媒还是组织维护和修复形象的工具。同时媒体的负面作用亦不容忽视,大众传媒可能是危机事件的“导火线”,一些危机事件由传媒引发,如论文抄袭事件。公众是指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关注危机事件的受众。赢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危机传播的动力。由于高校在社会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公众的态度对于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公共性的危机事件暴发时,如科研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学历造假等等。媒体的报道与公众的态度往往左右着事件的发展、解决。在教育品牌化,争夺优秀人才资源的环境下组织的社会形象决定了其发展前途。公关由公众、传播、组织构成,是以公众为对象,以互惠为原则,借助于大众传媒影响公众的过程。危机事件因其包含有负面性、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为高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将事情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维护高校形象,公关活动必不可少。

(三)危机传播中的互动机制

危机传播活动主要体现了高校、媒体和公关的关系,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三者的互动关系非常重要。危机组织与新闻媒体应该从传统敌对关系转变到新型合作与相对独立的和谐关系。媒体离不开高校。因为媒体传播的内容来自于社会,高校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媒体提供大量的资讯;同时,高校也是媒体监督的对象,媒体的监督对于教育和高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著名的传播“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其说明了互动性的信息流通。信息的流通不仅是传播者向公众传播的过程,还包含了公众的反馈信息及传播效果的测评。信息的反馈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传播者选取合适的传播策略提供参考。所以,在危机传播过程中,高校、媒体和公众的互动意义重大。高校与媒体的互动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高校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可以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对于树立其教育品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争夺优秀学生的环境下,良好的社会口碑对高校至关重要。其次,一旦出现危机情势,高校可以利用社会传媒迅速、主动的真实、全面的权威信息,杜绝片面化、虚假性的信息,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不仅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还可以突显高校的责任感,克服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影响着危机传播的效果、公关效果。大众传媒在高校危机传播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大众传媒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保证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拥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受到受众的认可,传播效果好。其次,大众传媒有丰富的传播策略,熟知传播规律,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能够运用恰当的传播技巧,帮助高校摆脱危机传播时的被动地位。最后,大众传媒也是高校受到负面影响后,利用舆论改变组织形象、进行社会公关的渠道。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其信息内容和舆论引导,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塑造着组织的新形象。公众对媒体的认可是其生存的动力,媒体的权威性决定了其影响力。所以,媒体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满足公众的信息知情权、提高危机传播效果,对危机事件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总结

社会正处于风险高发时期,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校园也不可能杜绝此类事件发生。近来,与高校相关的负面信息屡见报端,考验着高校危机管理和传播能力。从实际情况看来,高校的危机管理水平低、危机传播管理能力低下、缺乏有效的危机传播策略。为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和加强危机传播能力,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迫在眉睫。本文从信息、互动机制与制约机制入手,探讨了高校危机传播的信息流通模型。希冀引发更多的研究和讨论,并运用的危机传播与危机管理过程中。改变危机传播研究学界热、业界冷的状况。国外高校对危机控制和管理研究深入,美国高校也有成熟、完善的危机处理体制和信息传播策略。可为国内的高校提供借鉴,促进国内高校在危机控制、危机传播管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