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论粮油加工业的发展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十二五”时期,内江市粮油加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工作要求,狠抓重点,突破难点,推出亮点。围绕“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粮油加工业的发展。重点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优质粮油基地———酒精及酒———食品等产业链,大力发展酒类酿造”及“围绕市场开拓,大力发展淀粉及深加工产品、杂粮及豆制品、方便小食品、精制米及精炼植物油等”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结合《内江市工业“产业、企业、产品”倍增计划(2012-2015)》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内江市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努力扩大和提高粮油加工业在全市食品饮料产业中的份额。
一、科学规划布局,实施“百亿工程”。
按照优化布局、集群发展,科技指导、创新产品,市场导向、合理配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原则,调整完善内江市“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营养、绿色环保的现代粮油加工业体系。大力实施粮油加工业“百亿工程”,即2015年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对现有粮油加工企业进行重新规划布局,计划到2015年形成日处理稻谷50吨~10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厂10户,日处理稻谷200吨的大米加工厂3户,日处理小麦60吨~80吨的面粉厂6户,日处理菜籽50吨~100吨菜油加工厂3户,饲料转化企业年生产能力由45万吨提高到90万吨,玉米深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的规模,方便小食品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的规模。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内江市粮食资源、消费市场和加工产能分布现状,突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加工企业,大力扶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化企业结构;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打造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加快营养健康、方便食品和特色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现代粮油加工集群,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园区。一是在市区范围内,依托内江国家粮食储备库新建日处理稻谷200吨的大米加工厂一个,通过对香椿、飞龙(米厂)、汉丰、勇俊、飞虹桥5个米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达到日处理稻谷400吨的生产规模,确保市区内日处理能力600吨,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二是搞好产品深加工。以市区和城市居民为主要的消费对象,依托内江国家粮食储备库大米厂、飞龙(大米厂和面粉厂),重点生产小包装精制大米和面粉(挂面);隆昌县发挥传统特色产品的优势,通过对豆类制品和酿造制品改进工艺制作和包装,促使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开发新产品。依托东兴区蜀国食品有限公司开发薯类系列产品,粗粮细作,让紫薯产品摆上市民餐桌和厨房;资中运达粮油工业公司,要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着力开发花生和大豆扎油项目,在扩大业务的同时为当地农民种植的花生和黄豆提供销售渠道。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依靠技术创新,对传统粮油加工业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粮油工业科学、快速、集约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开发中高端的粮油食品,提高粮油转化效益。资中运达公司和唐源油厂将现有生产能力4.5万吨提高到8万吨,其扩大的产能以开发产品深加工为主,通过对食用油的升级换代和提高小包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促进粮油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粮食物流、加工增值、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条园区发展模式,将产业园区建设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综合利用全的粮油产业化新型载体。支持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帮扶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从现有的35户粮油加工企业中,选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能力的27户企业作为骨干企业进行培育,在“十二五”期间全部达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力争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0户;二是拓展营销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在稳定和提高本地粮油消费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通过开发中高端的粮油食品,向市外、省外粮油消费市场发展。着力开发和培育中高档小包装大米、挂面制品、薯类制品和豆类制品以及食用植物油制品等特色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促进粮食转化增值。通过推进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污染排放,打造特色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在“十二五”期间,每户粮油加工企业至少要注册2个商标,全市27户规模企业注册商标总数达到50个以上,力争创市级以上知名商标20个,其中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称号的5个以上。
本文作者:李光伟、王居平、王世友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