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社区开发现状及战略方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0导言 1)研究背景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末我国做出的两大战略决策之一,也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而“地方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支持单元”,社区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可持续发展建设向下延伸和落实的基本场所。当前国际上的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已成潮流,在以联合国为首的众多国际组织创导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地方政府正在参与编制并实施围绕可持续社区的发展规划,即“地方21世纪议程(LocalAgenda21)”行动计划[1]。其中由地方环境行动促进委员会(ICLEI)支持的“地方21世纪议程模范社区项目”,已经研究了全球1300多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9.68%,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6.66亿。在今后一段时期,城市人口会持续增长,给我国的社区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何进行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和布局,如何引导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以适应当前迅猛的城市化势头,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社区类型发生着不断的演变与转化。在我国城市社会结构体制与居住空间不断变革的条件下,研究我国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指导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居住区、社区与居住社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解释,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居住区是城市中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绿地、生活性道路等居住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居住,从事社会活动的场所,一般占城市总用地的35%左右,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居住区是组成城市的基础,居住区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3]。 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4]。社区与居住区相比,更强调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居民自治组织,它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制度和组织机构较完善,强调其社会性。对于社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5]: 1)以社区中社会关系的性质作为划分社区类型的标准。“社区”的最早提出者德国的滕尼斯认为,根据社区中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将社区分为通体社区和联体社区;而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把社区按此标准分为基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机械团结社区和基于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社区等。 2)以社区中人口的密度、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性质作为标准,将社区分为城市(都市)社区、集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3)根据社区担负的主要功能,把其划分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居住社区、文化(大学)社区等。 由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行政体制的原因,我国社区的发展相对于国外比较滞后,还没有非常标准的社区形态。参考社区的后两种分类标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社区,更具体一点讲,是对城市的居住社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所谓城市居住社区,是指在城市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居住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空间环境设施、社会文化、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特征的生活共同体。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在认知意象或心理情感上均具有较一致的地域观念、认同感和归属感。 1我国现代城市社区发展模式及现状评析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居住空间结构也显示出明显的计划配置特征,形成单位大院的居住模式,是一种单一的同质性社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重构,土地有偿使用和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居民可以自主地选择住房,居住空间不断发生重组和分异,出现了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多元化并存的局面。总体上,从城市中心到城市郊区,存在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1传统的街坊社区 主要是分布在城市的旧区和老街区。受历史继承性的影响,多是方格网状的空间布局,一般是低层独立式较破旧的楼房。同时由于老城区一般是商业繁华地段,寸土寸金,土地较集约利用,因此住房分布密集,而基础配套设施较差,住房拥挤,绿化面积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这种旧区的职业构成比较复杂,也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街坊邻居非常熟悉,彼此交往多,有一种地域归属感和社区意识,具有令人怀念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感。但是,由于旧城区存在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也是目前改造、迁建力度最大的地区。 1.2单一同质化的单位社区 人们的居住具有历史继承性,受计划经济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不少的单位制社区,尽管有少数收入较高的阶层迁离,但绝大部分还是原单位的职工,是一种均一同质化的居住社区。这种社区有一定的配套设施建设,一般也都有小区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以方便子女入学。只是这种单位制社区的建筑布局太单一,强调平等和均一,不能满足目前人们多层次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私密性的需要,因为每个家庭的一举一动都在单位同事的“监控”之中。但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文化社区,大家有相同的职业,有相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上容易形成一致意见,而且大家都很熟悉,方便交往互助,有比较紧密的交往和联系,但由于这些非正式的结构关系,往往把单位中的职位和人际冲突引到居住区。同时,由于个人生活与单位密不可分,所以社区的活动多被单位活动所取代,虽然彼此熟悉,但参加社区活动的意识并不强,社区意识淡薄。#p#分页标题#e# 1.3混合式综合社区 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在城市边缘新建的许多单一功能的住宅区。一是缓解老城区人口膨胀的压力,二是满足郊区工业的就近布局需要。既包括较高档的住宅区和别墅区,也包括针对普通工人的经济适用房。由于这些住宅区建房时间较晚,所以比较注重居住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因此服务设施较齐全。这些新建的居住区不再受单位制的局限,吸纳了不同职业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混居在一起。由于大家彼此不熟悉,所以居民的独立意识较强,彼此交往较少,邻里之间关系较淡漠。但由于共同利用小区的基础设施,随着时间推移,社区意识会逐渐加强。所住居民由于处于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有一定的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但缺少利益共同体的集聚力,社区的参与性比较分散。 1.4演替式边缘社区 由于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郊区的许多农村地区被吞噬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中,成为城市化社区,但由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仍然是乡村性质的,因此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或“城中村”。“城中村”里的居民出让了自身的土地,摇身变为城市里的非农业人口,但其没有正经的就业渠道,其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仍然是农民意识。邻里关系比较融洽,大家都很熟悉,有比较强的地域观念和归属感。同时,由于固有的小农意识和追求经济利益的心理,“城中村”的许多居民加盖住房,以出租给众多的流动人口,获取租金。因此,“城中村”的住宅由低层向多层发展,见缝插针,几乎占据了所有的居住用地,道路狭窄,又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因此当地居民在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脏、乱、差”,居住环境非常恶劣,治安混乱,也是赌博、、吸毒等藏污纳垢之地。居住环境不断恶化。“本村”居民原是街坊邻居,彼此很熟悉,交往也很多,但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加上外来人口的冲击,使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淡薄,“各自为政”的现象较突出,各种服务设施较匮乏,生产和生活功能又紧密交织,所以是目前非常“活跃”又非常混乱的社区类型。 1.5房地产主导的物业管理型社区 房地产开发是在市场经济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获得蓬勃发展。这种房地产主导的物业管理型社区是我国发育较成熟的社区类型。一般由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共同管理小区内的各项活动。业主委员会是比较典型的居民自治组织,代表小区内各个业主的根本利益。由于居民购房入住的门槛较高,一般是老板、经理、白领和知识分子入住。所以个人素质较高,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社区意识较强。但由于居民不同的职业和社会背景,彼此之间的交往较少,“老死不相往来”,居民的邻里关系比较淡漠。这种社区类型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一是封闭性、人口具有同质性的高级住宅区或别墅区。居住者均为高收入群体,设施齐全,但是与外界隔离现象明显;二是封闭的混合性生活社区,这是当前房地产开发最主要的类型;第三种是中低档的小区,是国家经济适用房或拆迁安置小区,居住者收入较低,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 1.6流动人口聚居区 市场经济搞活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在社会结构变迁中,在大城市郊区形成了流动人口聚居区。如广州的“新疆村”、“河南村”等,他们一般为外地进城谋生的打工者。一个社区内的居民大多来自于一个省份或一个地区,彼此以亲缘、地缘或业缘相联系。这种流动人口聚居区交往较多,人际关系良好,有一种团结互助的氛围。但个人都忙于自己的生计,社区意识淡薄。由于户籍限制,这些打工者没有正式的本地户口,因此也没有正规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应有的社会生活福利与保障,住宅大多为私建,子女入学困难,社会治安混乱,居住环境非常恶劣。 以上是简单归纳出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居住社区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住房商品化的深入开展,我国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和居住分异将更加明显。每一种社区类型都在持续的发展演变之中。其中,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物业管理型社区将成为我国今后居住社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2现代城市社区发展的新理念 目前,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不断变革,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上信息革命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突破了距离的限制,人们的居住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社区建设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理念。 2.1以人为本的理念 尽管城市规划一直倡导以人为本,但一直不能把这种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规划实施中。当前的规划只是进行物质性规划或功能性规划,很少考虑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如交往空间的营造,活动空间的开拓,居住区的绿化美化等,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目前人本主义思潮的复兴,要求规划要全面考虑人的需求,应开展社会规划和生态规划。女性主义思潮的涌现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我们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不仅要考虑男性的需要,也要考虑女性的生活需要;居住区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也要满足人们社交和活动的需要,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2文化复兴 社区文化是居民所在地域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是社区精神在历史演变中的积淀。在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需求之后,人们开始追求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追求活跃的文化氛围,开始重视所在社区的文化底蕴,不断追求格调高雅、品位时尚的文化生活。同时,有必要强调本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提高本社区居住环境的文化品位。因此社区的文化建设成为当今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2.3营造开阔的交往和活动空间 #p#分页标题#e# 随着5天工作制和8小时工作日的全面实行,城市居民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居民的日常休闲需要一个活动的开敞空间。同时,淡漠的人际关系,狭窄的交往空间,限制了社区居民的交际。积极的共享空间能够极大地促成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发生,从而增加社区人文活动,营造活跃、融洽的社区氛围[6]。因此应该营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为拓宽人们的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方便居民的交往和互助,以促进社区居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地域归属感、价值认同感和一种和谐的社区精神。 2.4信息革命与网络社会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网络为支撑的网上办公、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商务成为可能,甚至可以网上开会讨论或网上看病、医疗保健等服务,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网络社会。因特网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甚至处于地球的两端也可以“面对面的交谈”,同处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和意见,形成“虚拟社区”和“精神社区”。因此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家庭的功能发生重大的变革,又恢复到农业社会时期住宅的作用,它承担生产和生活中心的双重功能。 2.5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把谋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当然也要求城市社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和优化城市社区生态环境、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三方面同时努力,同步发展,相互协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居民现在居住的需要,也要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协调好居住区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居民的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社区居民共同积极投身于社区的发展建设,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城市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综观我国目前的社区发展模式,参考社区发展建设的新理念,结合我国国情,从动态、长远的观点考虑我国社区未来的发展,应该以智能化生态居住社区为主导模式,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和环境质量,也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需求,还能满足人们智能化的生活需求,与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接轨,满足居民工作和生活中多方面的需求。智能化生态居住社区是应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居住社区,与现存的社区类型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特征。 1)智能性 智能性是智能化生态居住社区的一个突出特征。它要求未来居住区的建设不仅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和生活需求,也要满足居民的工作需求。在居住社区的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水、电、气、道路等基本的配套设施建设,更要重视宽带、视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居住区设置智能化的环境监测系统,为居住区环境的改善提供预警监测作用;装设智能化教育系统,满足居民及子女全方位远程教育的需要;装设智能化的太阳能利用系统,把高科技引入居民生活,节约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在居住区和住房内设置智能化识别系统,对于人员往来和人口流动进行识别和监控,保证小区安全,如此等等。总之,是把现代高新技术尽量的引入居民生活和居住区建设,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让居民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务。 2)生态性与协调性 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目前倍受推崇的生态文明,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着一场生态革命,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里所指的生态性,不仅仅指居住社区的绿化和环境建设,也包括居民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协调,既包括自然生态的绿化美化,也包括人文生态的重构与协调。因此,要不断加强居住区的绿化建设,引入现代技术加强居住楼房的立体绿化和楼顶绿化,建设空中花园;推广生态技术和文化,应用绿色环保节能的产品;居住区建设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接纳不同职业和社会背景的居民加入社区生活,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不仅是居民之间的协调,也需要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协调,促成居民、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3)高效性 智能化生态居住社区注重引入现代先进技术,为社区居民服务,大力引入智能化设备和基础设施,实现一种高效的生产和生活运行机制。智能化生态居住社区不再仅仅是体现其本身的居住功能,而是集居住、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强调居住功能的复合。通过智能化的设施和管理,便利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实现一种高效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生态技术的改造,实现居住区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 4)文化回归与归属感智能化 生态居住社区不仅满足居民基本的居住需求,也要满足居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创设更多开敞、半开敞的交往空间,增进社区居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不断培育自身具有深厚底蕴的社区文化氛围。营造互助合作的社区环境,让社区活动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和活力,关心人,陶冶人,不断塑造自身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充分调动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培育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让社区居民具有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积极建设起令居民愉悦舒适满意的文化社区和精神社区。 4小结 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就是构建一个平衡、健康、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空间,同时能够保证我们今后的子孙后代同样一个正常、健康和完整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考虑我们目前的短期利益,而且还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那个环境条件下,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永远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有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态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革和转变。智能化生态居住社区是应对当前形势,在新的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也符合当今社会社区发展的潮流和趋势。#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