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科相关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科期刊出版业现代化模式
新时代、新机遇、新形势对社科期刊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现代期刊发展中融入先进科学技术,实现社科期刊的现代化建设,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社科期刊发展现状
(一)社会影响力与知识传播率逐步提升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科期刊数量仅有250多种,其中具有官方性与权威性的期刊数量不到100种。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社科期刊出版业发展迅速。如今已有2000多种社科专业期刊,并且国外越来越多的社科学术研究者通过这些社科期刊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推动了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二)覆盖面广,朝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社科期刊发行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并且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丰富期刊内容。现阶段,我国社科期刊内容覆盖面较广,已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法律、经济、艺术等多个专业领域,在强大的编辑队伍推动下,社科期刊的版面设计、内容安排、印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朝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当代社会环境中社科期刊的发展难题
社科核心期刊区域分布特征
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社科学术期刊是国家开展学术思想交流,进行研究成果、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历史时期必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学界对如何提升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有较丰富的研究,但大多集中于整体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对策的定性分析,未能采用量化手段展开研究,而对社科核心期刊的空间分布差异则更缺乏关注。追溯过往少量关于期刊区域分布的文章,多以特定学科或省份为视角展开研究。在数据分析方法上,主要用截面数据做静态研究;也有学者借鉴产业经济学的方法用区域基尼系数对期刊在地理分布上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分析,但该系数只能借以衡量区域间分布不均衡的水平,而不能揭示其布局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不足,本文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的方法(Moran'sI指数)对核心期刊的全局分布进行分析,尝试更加系统地、准确地分析学术期刊空间分布演变状况,从而为推动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空间自相关(SpatialAutocorrelation)是指研究变量的观测值之间因在空间上邻近而形成的相关性。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所有的事物都存在关联,一般来说,事物之间相距越近,则这种联系越是紧密。因此,可以推测我国社科核心期刊在各省域的分布上也存在着联系。Moran'sI是较为常见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在给定一组变量及相关属性的情况下,通过计算Moran'sI指数、z得分和p值可以确定该组变量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以及相关程度。
1.全局空间自相关及散点图
本文通过Moran'sI指数和Moran'sI散点图对核心期刊的全局以及局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2.数据选取
作为我国人文社科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CSSCI来源期刊的数据最能代表核心人文社科期刊的省域分布和发展状况。本文选取全国各省(区、市)2001-2018年的CSSCI来源期刊数量作为综合指标的代表。CSSCI来源期刊每两年评定一次,例如2019-2020年CSSCI来源期刊是采用2017-2018年期刊数据进行评定的。因此,本研究采用了2001-2018年共9期CSSCI来源期刊数据。
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转型
一、泛媒体下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转型市场肌理分析
“高校社科学术期刊”是期刊的一种,主要以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蕴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其是我国学术期刊历史发展的“特殊产物”。伴随着我国文化体制的不断改革,信息化泛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编辑发行及推广模式不断变革,因此,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是必然的。在国外,以高校为基础的社科类学术期刊与信息化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较为成熟。国内,各大高校依附数字多媒体化的“出版传播平台”所有关学术研究及创新研究成果等,不论是出版发行数量还是出版内容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得益于我国新经济常态下实施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但相关数据显示,高校相关社科学术类出版物的“社会贡献值”却不尽理想。虽然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小众化特点,但其发展和转型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术期刊潜在发展规律的影响。泛媒体信息化时代,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编辑应当紧随时代的发展,认真研究未来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掌握当前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并据此不断转变思路,融合泛媒体技术对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方向、出版编辑模式、编辑内容归类及评分标准等的影响,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转型之路。泛媒体视阈下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转型的最终目标便是迎合世界潮流,更加贴近读者需求。近几年,关于高校社科学术期刊改革、转型、发展的文件相继出台,教育部及新闻广电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结构的调整和期刊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但由于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同其他期刊相比,其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管理机制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致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还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发展潮流,其发展现状同其在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不相称。近几年,随着名刊和名栏工程的实施,品牌化发展转型和专业化发展转型的发展方向已深入人心,对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在品牌创建方面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单一,发行量不高,影响力不足,加上编辑的品牌意识不强,以致其根本无法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有的高校借助于信息化媒体技术在社科学术期刊的转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受资金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及管理机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还未能充分地与泛媒体技术相融合,大都还是延续着传统的办刊模式,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
二、泛媒体时代下高校社科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一)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对社科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提出挑战
泛媒体时代,高校社科期刊的读者群体不再只是无目的、无需求地对信息内容单一接受的角色,读者对社科学术期刊信息内容要求更加鲜明、个性、精确,这便对期刊的内容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通过泛媒体整合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可满足不同层面、不同需求、不同爱好的读者群体,并且读者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媒体技术进行相关资源信息的深度挖掘。这便要求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不仅要有专业化的学术、科研水平,还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设计能力。当前,读者的阅读方式逐渐转向“浅阅读”模式,但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理论、科研性较强,期刊的内容具有相对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期刊的编辑人员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出强大且全面的信息含量,以便捷的方式将高质量的内容推送到读者眼前,是当前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在泛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对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载体媒介提出挑战
传统的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出版以纸质形式为主,期刊的内容和展现形式受版面的限制,而且受发行期限、渠道和地域传递等因素的影响,使期刊的传播范围及受众群体十分有限。“泛媒体”时代下,各个现代化的媒体平台往往是互通的,信息的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和平台进行信息的,达到资源的共享。与传统的纸质书刊相比,泛媒体时代下的期刊展现集声音、视频、图集、文字等为一体,且对信息的存储量十分庞大,受众者通过媒体平台的搜索功能便对信息进行检索,扩大了社科学术期刊的传播实效性。因而,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应借助媒体平台的力量,借助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实时的信息和更新,以高时效、高便捷的优势将期刊第一时间推送到读者眼前,以高口碑的营销模式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例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15年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出版编辑部利用微信实时推送热点信息、投稿要求、专家介绍和讲座等信息,读者、编辑等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移动终端了解期刊的动态。到目前为止,该校的社科学术期刊不论是学术水平还是期刊质量均有了较大的提升。由于社科学术期刊的刊载内容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出版编辑人员通过泛媒体的应用可以及时根据读者需求进行内容的更新,此种优势是传统的出版方式不具备的。
社科知识宣教思考
一、开展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与大众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扩大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更多更及时地运用实践。”实践证明,一个民族兴旺发达,要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思维;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精神,不能没有不断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民族的守护神。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直接服务社会、服务发展,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一"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是深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性的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当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总书记去年!月"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社会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是当前社科界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积极的现实指导作用,让先进的科学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全民族的社科文化素质。 二"加强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人类社会要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必须有高度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为人们提供关于世界总体特别是人类知识和理论,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壮大对人们的思维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关系国家的盛衰和民族的兴亡。回顾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如果没有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没有拨乱反正的历史大转折;如果没有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我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 历史已经证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是难以用经济的价值来计算的,某个时期的理论甚至会极大地推动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其作用是巨大的。 三"加强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中共中央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下发,无疑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由于过去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方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对社科普及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以至于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普及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在人们的感觉中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理论,使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尚未被全社会所充分认识和重视,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开展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工作的难点 各级领导自身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时下,对各级党政官员来说,政绩一词其考量指数较高。 政绩,是衡量一方官员为政、施政的效果,是官员称职与否的主要参数,然而哲学社会科学在人们的认识中是一种软的,摸不着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加之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显现不像自然科学来得这么快和直观,它需要经过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因而,从主观上说难以引起重视。从客观上说,整个社会存在着一种心气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再其次,各级领导干部由于日常工作的所谓繁忙,迎来送往,外出考察、视察等,还真难以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研究理论,更难以把哲学社会科学这一软的工作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是造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难以推进的难点之一。 众所周知,社科联组织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团体组织,其职能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社科界的桥梁和纽带,是对社科界进行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的组织机构,但它又与其他人民团体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区别在于它上不着天———中央没有社科联组织机构;下不着地,县#市$级基本没有社科联组织,一般来说,他只有省市两级社科联组织,因而,形成了各自为阵,松而又散,难以形成聚合统一的优势,这是造成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工作难以开展的又一难点。 俗话说,事在人为,人是最为重要的。就我市所属学会而言,现有的%&家学会,没有一家有专职人员,一般来说,现有负责学会日常工作的同志,基本上以办公室主任为多数,可想而知,一个单位,办公室主任的工作繁杂又琐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一般能够搞好学会的正常活动#理事会、年会、年度活动$就已经实属不易,要承担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虽然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元。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全国贫困人口还占居着很高的比例,城乡公民思想理论素质还比较低。公众的文化理论水平的低下,也是造成我们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普及的又一大难关。#p#分页标题#e#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国民的思想意识水平,就整体上而言,我市的经济总量虽然超过千亿元大关,但人均经济总量水平还比较低,如北三县的部分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还没有能够达到+,,.的兑现,应该说公民的基本生活水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据人类生活客观需求的规律,当物质条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时,人的精神需求的层次是不可能跨越达到高度精神需求的高度,这又是我们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一大难点。 三、大力开展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的对策与措施 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哲学社会科学给予充分的关注。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把这项工作提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高度。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已经开始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行协调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是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全面理解生产力和全面理解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科学,它与自然科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加速推进社科宣传和普及的法制化程序。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必须推进法制化建设,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的可持续性。众所周知,每年的五月下旬最后一周为自然科学的宣传普及周,这已形成惯例,同时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已有明确的经费项目立项。自然科学的普及宣传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入人心,这与该项工作的立法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央%号文件进一步强调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而且,社会的发展也更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来解答一些难点问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和编制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条例,并通过立法程序尽快出台,促进我市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社科联要主动承担起社科知识宣传普及的重任。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促进全市公民人文科学素质的提高,社科联应承担起这一历史的责任,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学会#研究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社科普及工作: 一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到南通的各类高校开设讲座和作专题辅导报告,使社科知识宣传普及走进课堂。可考虑结合本会今年出版的《社科知识百题》,与各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社科百题》知识大赛活动,以此来活跃和丰富社科宣传普及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素质。 二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深入社区广泛开展社科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要有选择地把一些老百姓容易接受、群众关注度高的社科知识进行宣传普及。如老年学、老年健康学、营养保健学、家庭教育学、钱币学等相关内容并可以通过图片、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搞好宣传普及工作。 三是继续完善每年五月份的社科普及宣传周活动,使该项活动逐渐形成制度,并逐步规范。从前两年全市社科普及宣传周的情况看,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样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就整个阵容和声势来说,社科宣传普及阵容一点也不亚于自然科学。 四是拟联合有关媒体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进一步增加和扩充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的阵地,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已经出版的《社科百题》的相关内容将在电台开设社科讲座栏目;不定期地与电视台联合开展社科知识专家访谈等栏目。 五是充分发挥会刊《江海纵横》的作用。在已经开设的社科讲座栏目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增加社科宣传普及知识的新栏目和展开专题征文竞赛等活动,同时要扩大发行量和赠阅范围,以此来大大提升社科知识宣传普及的面,在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综合性学术期刊创新发展路径
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及其是否会被专业期刊取代等问题一直是期刊界讨论、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属性及定位及其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创新发展的路径。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性质与定位可以参照197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之时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各地方社科院(联)的职责,尽管会有地域性差异,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因此,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也就天然地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服务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平台以及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机构。
一、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机遇
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不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需求,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首先,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的必然要求。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其次,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而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涉及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可以从各个维度给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再次,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的文化产业正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因此,作为以生产文化产品为己任的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该大有作为。然而,目前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面临诸多现实瓶颈。我们分析、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突破困境,开辟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二、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瓶颈
从总体上看,期刊出版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办刊专业化、办刊职业化的趋势。而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困境却比较明显,表现为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发展两个方面。
(一)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外部困境
作为服务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大都会按地方社科院(联)的研究机构来设置相关栏目,栏目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马克思主义以及党史党建等方面。但地方社科院(联)相对全国各大高校来讲,前者的科研人员数量较少,科研团队力量相对较弱以及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因此,地方社科院(联)自身的研究成果不足以支撑刊物的长远发展,导致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全、散、小、弱”的问题。其次,在国内外学术评价体系中,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很难与深耕某一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相抗衡。最后,地方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还普遍面临优质稿源稀缺、办刊思维缺少创新、刊物缺少特色等问题。
住宅小区车辆管理办法研究
一、广西社会科学院大院概况
(一)大院的基本情况
广西社会科学院整个大院(以下简称“社科院”)占地面积13.78亩,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两个厅级单位200多名干部职工合在一栋办公楼办公,宿舍区和办公区域共一个大院。宿舍区住有163户,其中社科院干部职工90户,占55%,调离社科院工作的干部职工住户17户,占11%,买房户16户,占10%,租房户24户(其中有10户非本院职工出租),占14%,其他住户16户,占10%。院场地狭小,人员杂乱,车多位少,整个大院总共才有40个车位。
(二)大院汽车进出概况
据最近严格统计,社科院公车15辆;区社科联公车10辆;社科院职工(含配偶)居住在社科大院的,以夫妻双方任何一方名字购置的私家车(以实际居住、户口簿和汽车行驶证登记为准)15辆;社科院职工子女长期同父母居住社科大院(以户口登记和子女汽车行驶证登记为准)的私家车12辆;社科院职工子女(与父母非长期居住)经常回来探望父母的私家车11辆;社科院干部职工住院外以私家车上班的车辆28辆;住社科大院,在外单位上班的干部职工开外单位的公车回来停放在社科大院的公车5辆;已调离社科院工作的干部职工仍居住在社科大院的私家车5辆;区社科联干部职工私家车上班11辆。
二、车辆停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构成复杂,思想统一难
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国际被引影响因素
GarfieldE创立的科学引文索引和引文分析理论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基础,引文分析反映了文献引证和被引证的知识网络,“被引频次”是引文知识网络最直观的体现。虽然学界针对负面引用、错误引用、不良自引等行为提出“被引能否作为合理评价指标”的质疑[1],但不可否认,被引频次已经成为现今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期刊评价、学者评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强调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中国科研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提升中国科研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实施,人文社科领域积极开展国际性问题研究、召开国际会议、扩大英文期刊国际传播、加强国际学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增加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国际被引是扩大中国人文社科成果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但期刊论文被引具有复杂性,受到主客观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因而,了解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被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我国学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模式和学术期刊,提高中国人文社科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1相关研究
1.1引用现象研究
AvramescuA[2]利用科学信息扩散论将论文的引用周期分为5种类型:广泛认可的引用曲线、基本认可的引用曲线、很少认可的引用曲线、“睡美人”型引文曲线和“昙花一现”型引文曲线。屈文建等[3]重新归纳为6类:将前3种统一为“经典引文曲线”、重新定义“指数下降引文曲线”、“睡美人”引文曲线2类、新增指数增长引文曲线、多峰引文曲线、波形引文曲线3类。高被引论文往往是领域突破性或创新性成果[4],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科学界普遍认可和重视,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因素、预测高被引论文方法拓宽了学界对高度引用现象的认识,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奖”正是利用论文的高被引特征成功预测出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科学界也存在一些从未被引用的论文,但论文未被引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术价值,VanRAFJ[5]从这些零被引文献中发现被“延迟承认”的“睡美人文献”;国内学者杜健等[6]、LiJ[7]等对“睡美人文献”的特征、潜力预测等开展系统化研究。论文引用规律和引用现象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引文结构网络的认知。
1.2引用动因研究
研究人员引用他人论文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引用行为不仅仅是出于对科研成果的认同,还有很多非科学因素[8],GarfieldE[9]最先提出引用的15种动机,HarwoodN[10]提出引用的11种动机,马凤等[11]归纳出6类引用动机,邱均平等[12]将引用动机分为内在引用动机(知识主张、价值感知)和外在引用动机(信息源便利性、引用输出、引用重要性)两类,内外动机相互影响信息行为。也有学者针对引用中对编委的阿谀奉承、为利益派别的不正当引用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负面引用并不能有效提高引用[13]。随着引用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尝试用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引用动因。段庆锋等[14]以规范理论和社会构建理论,提出引文是学术性和社会性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杨思洛[15]将前人对引用动因的理论解释归纳为5类:“科学规范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心理过程理论”、“自反引文理论”、“引文进化理论”;AksnesDW等[16]用“可见动态性”概念解释引用行为,认为引用也存在“马太效应”。
1.3影响因素研究
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1引言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开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强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现状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于找出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与其他国家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差距,推动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展,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地位,进而打破西方学术霸权的桎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文献发现,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展现状时,大多运用了定量的方法,并主要从发文的角度入手。陆宏弟[1]对本世纪初SSCI和A&HCI中被收录的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进行了发文量、文献类型分布、语种等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的发文量增长速度快且研究涉及了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赵宴群[2]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在SSCI和A&H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发文量、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发现了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文量逐年递增等规律;何小清[3]将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文的大陆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SCI和A&HCI进行数据搜集,分析了1956—2006年间核心机构的发文量、学科分布、国际合作情况等;华薇娜等[4]人对1966—2008年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作者在WOS的发文进行了作者所属国家、发文量、文献类型等方面的统计分析;顾正萍[5]对中国20所高水平大学于1998—2008年在SSCI发表的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金贞燕[6]从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两方面对东亚5个国家和地区的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的质量进行了研究。本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以及百度百科对“国际”“期刊”“论文”“国际期刊”的释义来定义国际期刊论文——世界各国人员均可以获得,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发表在定期或者不定期,有固定名称和出版格式,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的刊物(该刊物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上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7-10]。世界各国人员均可获得,是指通过大型的、国际性的数据库或者网络平台获取其中收录的期刊论文。简而言之,本文中的国际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大型国际性数据库或者平台收录期刊中的论文,世界各国人员通过一定权限或网络即可获得。关注人文社科某一下属学科国际期刊现状,或者某一研究机构发文情况的文章较多,而对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整体现状及其影响力,近年来少有学者对其进行跟踪研究。本文以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计量分析为基础,希望通过对引文、发文规模和论文质量的分析,了解其发表现状,多层次的评价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共3个一级指标——生产力、文章质量、引用分析。生产力指标下包含发文量、学科排名、热点研究主题、年均增长率等二级指标。文章质量指标下包含热点论文及占有率、FWCI等二级指标。引用分析下包含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高被引论文量及占有率等二级指标。
2基于Scopus的学术影响现状分析
2.1发文量地区分布
刊登(发表)是文章学术影响力形成的前提,发文量是一个国家(地区)科研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发文量越大,学术影响力就可能越大。本文从Scopus发文量和年均增长率角度,对在Scopus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最多的10个国家(地区)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从发文量角度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54813的总量排名第3,约为美国发文量的六分之一,相比在科研产出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且中国的发文量仅比排名第4的德国多2644篇,被赶超压力巨大。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7.81%的年均增长率领先于其他发文前十的国家(地区),几乎是意大利年均增长率的1.5倍,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5倍。从年均增长率角度来看,中国是全球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说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体量持续增大。
2.2基于Scopus的引用分析
论文的被引用结果是对该文献影响力的认证与对作者科研成果的肯定。本文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对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期研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在国际的整体学术水平与地位。美国以9426803次总被引和11.05的篇均被引频次居于首位,是高影响力国家。中国以884380次总被引位居第6名,与科研实力较强的美、英等国家差距较大;中国以5.71的篇均被引频次位居第8名,约为美国篇均被引频次的二分之一,与排名第2的荷兰存在的差距也较大。可以说,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文量尚可,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处于10个国家(地区)的下位圈,整体学术影响力不够理想,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还未得到国际学者的真正认可,在国际人文社科的研究地位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