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方和谐社会行政能力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加强地方和谐社会行政能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加强地方和谐社会行政能力

作者:李锡炎 单位:四川行政学院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建设和谐社会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是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地方政府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党委确定的地方政策和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及有关决议;既要确保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宪法、法律在本地的贯彻落实,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工作,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实到经济社会的行政管理之中。因此,地方政府一定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要关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把握加强地方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努力提高地方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科学行政、以全面协调发展求和谐的行政能力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涵盖了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法治、保障公平正义、倡导诚信友爱、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安定有序等基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包含了和谐社会各方利益妥善协调、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重要特征;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内含了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重要目标。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与生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地方政府在实施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科学行政,以全面协调发展求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善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辩证关系,按照科学行政的原则,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落实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着力解决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发展失调失衡的问题。地方政府一定要更加注重整合社会资源,特别要注意行政资源的整合。既整合资源要素,健全资源有序流动的良性机制,促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化配置,又要整合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和激发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发挥和聚合一切创造活力,形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推动力,以全面协调发展求和谐。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民主行政、以社会全面进步求和谐的行政能力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可以充分保证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占领文化市场进而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可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可以说,三个文明建设是手段和途径,和谐社会是目标和归宿。地方政府必须善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放在同等位置,细化落实举措,强化保障条件,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成效推动“三个文明”共同进步,使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过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和重大实践课题,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去统筹考虑,将其纳入“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总体设计,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使地方政府的决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相符合,使制定和执行决策的过程成为科学行政、民主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以民主法治求和谐的行政能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认真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根本途径。地方政府一定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以法治求和谐的行政能力,善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辩证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充分尊重和依法保障人民权利,保证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地方政府一定要增强法治意识和守法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政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行政程序进行行政管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运用法律的权利义务机制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依法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使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人民群众和社会成员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享其成、平等友爱、融合相处。

四、正确认识和把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激发社会活力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把握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点,以善政善治求和谐的行政能力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柱和基础。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激发社会活力之间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社会活力,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其构成包括社会主体的活力、资源要素的活力、社会生产生活运行方式和机制的活力。如果说市场行为是实现效率、激发活力的主要手段,那么,政府行为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地方政府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决不会自发地导致社会公平正义,政府的干预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手段,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则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障。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和道义责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差距过大是一种不公平现象,同时也存在另一种不公平的平均主义现象,这两种不公平都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不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效率,需要激发社会活力;和谐是大目标,和谐需要公平正义,同时也需要激发社会活力。可以说,“充满活力”是发展和和谐的契合点。地方政府应该抓住这个契合点,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协调,更加注重整合行政资源,通过自己的善政善治,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激发社会活力。所谓善政就是指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善政善治的功能和作用,在保持社会活力、实现效率、承认合理差距的前提下,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争取得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共建和谐社会。#p#分页标题#e#

五、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坚持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求和谐的行政能力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中难免出现矛盾和不和谐,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构建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体制机制。目前存在的城乡差别拉大、区域差距拉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失衡的问题,多源于改革开放滞后,力度不够和措施不配套,其要害是体制机制改革上的差距。要缩小差距,减少和消除不协调、不和谐因素,惟有及时深入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新的体制机制。否则,不仅当前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还会引发新的不和谐。特别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要顺利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人治向法治、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更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全方位推进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进一步相适应、相和谐。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坚持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求和谐的行政能力,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动摇,着力推进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管理体制和机制。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政策制度上,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承受能力,把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群众能够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的精神和稳妥的过细工作,努力探索和逐步健全和谐社会的动力机制、利益均衡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保证改革真正惠及大多数群众,防止因方案设计不同、时机把握不当、方式方法不适而引发新的不和谐甚至社会震荡。

六、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社会管理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引导社会、凝聚社会、以良好的公共服务求和谐的行政能力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课题,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四个“多样化”的出现,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单位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要求。在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如果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群众意愿反映不充分,群众的利益诉求就难以被了解和重视,更难以得到体现和维护,应容易引发不安定、不和谐。如果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无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未解决社会保险,势必引发不稳定、不和谐。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社会管理的关系,要善于扩大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整合社会、凝聚社会,引导社会。地方政府应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上做起,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协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渠道顺气,有部门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与管理体制和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管理型政府不断走向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地方政府要日益强化其社会服务职能,积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特别在基础交通、公共安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来增进公共利益。一个良好的政府必须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地方政府应当成为优质服务的模范,对政府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有明确的质量水平和质量标准,以诚信可靠、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优质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七、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优化生态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维护生态平衡、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的行政能力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承载的平台,和谐社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目前,我们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发展与人均资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在发展中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寻求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地方政府应当清醒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行政能力,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着力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良好互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八、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运转协调、廉洁高效,以自我净化优化求和谐的行政能力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努力推进公共权力与公民社会对社会事务的共同管理,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所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代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应该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但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制度建设与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不相适应,原来的许多制度已难以有效调节新的利益矛盾,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健全;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地并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某些政府机关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公款追星现象,以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服务态度,加上有的干部失职渎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甚至腐败堕落,直接损害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成为社会不安全、不和谐的因素。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和政风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自我净化能力和服务优化水平。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坚决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的现象。强化行政问责制,对行政过错要依法追究。要下决心解决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问题,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必须超脱不正当的利益格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努力营造建设和谐社会的清廉政风和清明的政治环境,大力提高地方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行政能力,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