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教学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俗学教学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俗学教学思索

本文作者:董晓萍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在“两概论”中,《民间文学概论》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第一部民间文学理论教科书,其初版距今已30年,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就民间文学本身论,这部教科书至少起了三个作用:一是将这门学科高校制度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民间文学课程进入全方位学位培养中,成为造就专业高级人才的基础;二是将这门学科体系化,构建了民间文艺学的理论系统;三是将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列入现代大学教育工程,为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奠定了前期学术探索基础。从社会实践上说,这部教科书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推动了国内新时期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运动的展开,成为1979年文化部发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搜集整理运动的理论指导蓝本,也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出现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书刊的学术指南。

它在近乎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支配着民间文艺学专业的主流话语,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中青年专业学者,解决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造成的民间文艺学学术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民俗学概论》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第一部民俗学理论教科书,在《民间文学概论》出版18年后出版。主编组织撰写和修改它的时间长达8年,事后曾戏称之为“八年抗战”。从上世纪初引进“民俗学”一词及民俗学与中国国学和社会文化思潮磨合的长期背景说,它从酝酿到诞生,也可谓“世纪之战”。

它在1998年出版,是乘我国深入改革开放的东风诞生的。它的原创点,在于概括了钟敬文先生提出的民俗学十大问题:1“.民”的性质与“民俗”的定义;2.民俗的含义、范围和特征;3.作为文化现象的民俗;4.民俗的社会功能;5.民俗的历史性与现代性;6.民俗学的词义及起源;7.民俗学的对象领域;8.民俗学两大部分(理论民俗学与记述民俗学)的各自特点与相互关系;9.民俗学的资料搜集和理论探究的方法;10.民俗学的社会作用。而十大问题的蓝图有待后学去描画。它的实践意义有四:一是首创民俗学专业理论教材,完善了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专业统编教材体系,建设了民俗学二级学科;三是创设了民俗文化学和民间文化学等研究普通人日常生活模式的学科的理论框架,获得人文社科界的普遍响应,推动民俗学科在与相邻学科共荣中扎根,在国家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需求中成长,在文学、艺术、历史、科技文化和社会公共政策建设等多领域中全面开花;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中国民俗学在世界语境中自我阐释的主体意识,提高解释力,扩展民俗文化权利话语的研究空间,促进中外民俗文化交流。从高校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说,《民俗学概论》在极为严谨的编写态度和极为严格的推敲中熬炼出炉,这种主编工作,也成了某种师资进修的学校。主编以己之手,扶人之手“,手把手”地把作者培训成最新认证上马的师资或专家。《民间文学概论》和《民俗学概论》所引发的“概论”现象,也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课题。

主编所主持的教材一经出版,催生了大批各地各类民俗学新教材和民俗学分支方向的新教材,围绕“两概论”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教材群,这种书大概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民间文学概论》使前人的理论成就得到现代意义上的继承和传承,使我国民间文艺学教材的理论特征和方法变迁得到关注,并促进了民间文艺学高校教材编纂工作的快速更新。这种现象促进了我们对我国民间文艺学教材整体发展轨迹的认识。《民间文学作品选》,原为《民间文学概论》的辅助教材,随着高校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共同建设,它实际上已成为“两概论”的共同参考用书。它也不止是一种资料本,在它的收录系统中,有我国长期社会历史发展中和多民族交往中流传的民间文艺经典作品,它的分类编列,展现了我国民间文艺的分类、范围和内容。民间文艺的传承、表演和功能,同时也是中国民俗学的内容;对民间文艺作品的搜集和研究,同时也是中国民俗学搜集和研究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两概论”的专业书库之一。它还以我国多民族多地区的民间文艺代表作,展示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地区差异、民族差异和多元流传模式,是纸介质的民俗民间文艺资源馆。此外,它还以专家学者严格审定的资料系统,确定高校师生使用这些作品的原则,使学生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我国民俗学者和民间文艺学者在1949年前后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含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的学术视野、资料范围和选择标准。

总之,它是一种带有理论视角、方法论意义和学术史特征的权威选本。《民间文学作品选》的初版面世后,自1984年起至21世纪初,主编钟敬文先生等投入由国务院领导、文化部发动的中国民族民间十套文艺集成的搜集整理工程,获得了巨大的民间文艺传统资源和最新出版成果。十套集成的出现,在我国全面进入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之前,实现了对我国民间文艺家底清仓式的清点,并对这些宝贵资源给予现代管理。比起《民间文学作品选》,十套集成更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是在《民间文学作品选》之后出现的国家级精神资源财富,也是《民间文学作品选》最重要的后备资料库,现已成为我国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资源。尽管如此,《民间文学作品选》仍有它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所收录的文献,是20世纪初的以来,在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和民俗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史料。它所收录的一些故事、戏曲和曲艺记录本,是1949年前后搜集的口传文本,曾被国际同行在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时所引用,乃至催生了新的外文著作,但现代人已经不大熟悉或很少听说了。

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此书选录的作品,也就没有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这两门学科的学术史。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在此书后出版,在资料的科学性上,仍与这本文选相呼应,这正是对此书的学术价值和资料可靠性的充分验证。在这个意义上说,了解此书选录的作品,对于研究我国民间文艺学史和民俗学史,都有不可或缺的认识价值。民俗学系列教材,是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是钟敬文等前辈学者在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在晚年治学执教的最后岁月中,为完成民俗学高等教育薪火相传的庄严使命和长期夙愿,所奉献的原创之作。它们是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历史遗产,也是当代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新遗产。随着大师逝去,它们已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也不可重复。在它们的初版出版后,在30年中,经几代学人的连续努力,又发展出许多新的学术生长点,使这种人民文化科学逐渐羽翼丰满,相信这正是主编生前所殷殷期待的。#p#分页标题#e#

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太多的人对钟敬文先生作了绵绵追忆,关心民俗学系列教材的今天和未来,支持有益于高校民俗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这让我恍若置身跟随先生学习和工作的往昔学术氛围中。2008年,《民俗学概论》初版合同到期,封面上的副主编唯余后学。哀极之余,因事系再版,我勉力承重,作为项目主持人,竭诚完成了这套教材绝大部分文字修订工作。不过其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包括中外学术史资料的引用以及出版过程中的难题等,还不是用“繁重”二字所能概括的。我要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前辈与同仁郑重致谢,包括连树声、程正民等先生的辅助,涂石先生的援手,全体作者的托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85和211项目的资助和高教社的大力支持。没有这些,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还有很多有待吸纳的创新观点、闪光思想和反馈意见等,都已成为这套修订版教材的背景或远景。再版这套教材的宗旨,就在于传承这笔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教材的重要遗产,而以国民教育为天下先的凝聚合作本身,也会成为一种大师教材遗产传承的样式,阐释大学者精神复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