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儿童社会工作途径及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冯浸 单位: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
儿童福利院内有一类特殊青少年群体,失去父母的他们从小在福利院里长大,他们智力和生理状况良好,能够在各种学校(主要是初中、专科技校、高职院校)内接受教育,未来的他们将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和互动,脱离福利院独自生存。但是由于缺少家庭的成长氛围,恰当的教育方式,爱的体验和付出,情感的培养和支持以及与生俱来的自卑情结,在传统的研究和现实的生活中,他们都被认为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差。随着价值多元化时代的来临,个体意识、个人价值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虽然生活在福利院中,但是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参与互动的社会边缘青少年群体,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这也为展现尊重个性、回应需求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丰沃的土壤,在实践中检验社会工作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功效,为本土化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提供一种路径参考。
一、传统视角中的福利院儿童青少年
如今在我国某些地区的福利机构当中,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早已摆脱之前的军事化、高压化的管理模式,提倡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培育模式,关注个人、关注亲情、关注发展,可以说如何对待儿童青少年,福利院等儿童福利机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对儿童青少年的助人理念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出现思想行为问题,出现成长障碍的时候,管理者、教育者仍然秉持着问题视角和经验为本的理论技巧,用怀疑、指责、不信任的眼光来审视这些所谓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出现问题的个体往往被套上“行为偏差”、“人格障碍”、“病症”等诸如此类的标签。福利院院方对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评价往往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在环境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成人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问题视角下的教育者和辅导人员,往往会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重建、行为矫治等辅导方式,这种介入模式固然有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性,但是它是从教育辅导人员个人主义角度出发的,一种带有缺陷性的模式。采取这样的方式,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以下几种结果。
(一)被辅导者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或者价值取向有问题。儿童青少年正在处于由儿童向成人逐渐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人生观还未真正形成,对于出现在自己身上的一些行为和意识,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不妥和需要改正的,原因是他们的朋辈群体中也是这么做这么思考的,而且行为的背后也具有深层次的心理动机,这是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在这种情况下,辅导者忽然之间会发现自己失去了话语权,无论怎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无济于事,无法激发儿童青少年自我向善的动机,最好的结局是被辅导者怀有一种暂时性的自律,短期时间里约束和克制了自己的行为,但最后还是会发现被辅导者又重新回到了过往的生活之中。
(二)关系不平等,忽视辅导对象的心声。虽然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强调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在专业关系中的平等关系,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当我们刚接触被辅导者的时候,我们会运用我们的经验和各种量表,把被辅导者限制于某种类型的缺陷和问题当中,采取某一种通用的模式“对症下药”,被辅导者的观点和话语变得无足轻重。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另一个造成关系不平等的原因是辅导者在机构中的角色和规范位置要求辅导者采取一种相对权威和凌驾于上的方式加强对服务对象的控制。
(三)环境脱离,无法调动服务对象自我行动能力。以问题为本的辅导或是治疗,关注辅导对象个人,忽视案主生态式的描述,忽视文化、制度、精神、经济如何导致、维持、影响个人的错误和失败,以致让人陷入困境之中。单纯的问题视角,把个人和问题合二为一,个人就是问题,问题就是个人,无法观察到被辅导者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当中的支持因素和优势能量,在这种理念下,被辅导者个人的行动能力和积极因素就无限制地被缩小了,最终被辅导者也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对未来失去了期望和憧憬,对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失去了改变的动力。
二、关于优势视角
传统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立足于这样的假设:案主之所以成为案主,是因为他们有瑕疵、有问题、有病理和疾病,他们确实就某种程度而言是有问题的和缺陷的(Saleebey,2004)。优势视角的概念框架是基于对缺陷模式的挑战而建构起来的,它的核心概念是围绕洞见到案主的优势和资源而形成的。Saleebey(2004)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天赋、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赋权意味着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Gutierrez、Delois和Glenmaye(1995)认为:权力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即获得所需要之东西的能力;影响其他人如何思考、感受、行动或信念的能力;影响资源在诸如家庭、组织、社区或社会等社会系统中分配的能力。Saleebey(2004)认为探求人们和社区内部的力量,我们必须推翻和抛弃歧视性标签;为家庭、机构和社区的资源连接提供机会,让受害者远离这种思维定势;抛弃父爱主义;信任人们的直觉、陈述、观点和精神;确信人们的梦想。BarbaraLevySimon(1994)将赋权的概念建立在五个理念之上: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
三、优势视角中的福利院儿童青少年
福利院儿童青少年几乎都有着被父母和家庭抛弃的经验和体会,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往往会根据主观经验认为这些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缺少亲情、缺少管教,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专业的方法予以纠正和辅导,以便他们能够适应规则、适应机构、适应社会。这样的传统假设无疑忽视了这些儿童青少年自我行动能力,忽视了他们身边的系统资源和社会环境,更加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和自我良好品质。被抛弃的经历和体验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种创伤和灾难,但是在逆境之下人们总是能够从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获取东西,人们不但获益于成功的经验,而且能够获益于困难和失望的经验,经教育和知识把获得到的这些亲身生活经历进行分析和感悟;其次,这些儿童青少年从逆境和困难当中发展起来的个人品质、美德、特征也是一种优势,学校中的教师往往会发现福利院的孩子很多都具有独立、爱劳动、帮助他人的特质;最后,就算那些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能量的人都有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天赋,只不过需要我们去发现或者需要展示的平台,正所谓再平庸的人在某一方面也是天才。#p#分页标题#e#
除了个人优势以外,福利院儿童青少年也还具有其他优势资源。虽然说给他们提供院内集中供养的福利院对他们自身而言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福利院作为孩子们成长家园的优势。首先,在这个环境中,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生活经历的个体可以找到一个提供心理支撑的同辈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他们相互帮助和交流;其次,福利院的物质生活保障、教育资金保障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优势,在这方面可能某些经济困难的家庭也无法比拟,只是他们没有深刻意识到;再次,福利院内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一些爱心人士无私的爱心和付出虽然比不上母爱和父爱,但是对缺少父母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上帝带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另外,社会爱心人士和团体、志愿者资源、福利政策、慈善机构等等都是福利院儿童青少年的资源和优势,只是需要我们和儿童善于发掘和利用。赋权的视角无疑给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启示,要相信他们有能力作出决策,虽然儿童青少年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还不成熟,但是他们有优势和潜能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社工的角色是培育、鼓励、支持、协助、激发、释放他们内在的优势,明确他们所处的环境,指出环境中可以获得的优势,发现他们想要的东西,探索满足那些期望的替代方法并努力实现。生活在福利院中的儿童青少年,自从他们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就发现自己一直带着一种特殊身份的标签,这种标签可能追随他们一生,在这种身份意识下,他们看不到能够获得的资源,意识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改变的能量,所以有些人试图通过种种破坏性、攻击性、反社会性行为显示出自己的能量,以图扭转、重建他人对自己的身份认识,另外一些人则听命于他人,对自己缺少要求和主见,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社工应该关注于帮助这些儿童青少年自己给自己赋权,帮助他们发现并实现自己的优势,掌握他们自己的命运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以往的社会工作常常假设案主的行为问题等都是危险因素引起的,逆境必定导致发展受阻,所以社会工作干预的重点在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在以往的治疗和辅导中,社工习惯于评估问题和缺陷,个人的自我纠正取向,从伤害中修复的能力、内资优势和保护性因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重要体现,使社会工作实践理念由消极的问题取向转为积极的优势取向,其关注个体及其环境系统的优势资源,从而实现了社会工作实践范式的转换,激发了预防和干预的全新的理念。McMillen(1999)认为,人们在经历痛苦和危难之后可能伴随着成长,因为曾经面对的困难甚至创伤性事件导致遇到另外的挑战之时具有更大信心或者处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逆境可以促进一个人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优先性、承诺、人际关系和娱乐方式,从而做出必要的调整,进而真正改进个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当困扰浮现时,人们会发现以前所不知的来自于他人的资源并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这就为改变提供了动力基础。
四、路径和策略
(一)建立关怀性关系,营造支持性氛围友善的关怀性关系是成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基础,建立关怀性关系,不仅包括儿童青少年和社工的关系,也包括儿童青少年与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与院内工作人员、儿童青少年与同学、儿童青少年与学校班主任教师的关系,通过建立这些关怀性关系,处于福利院儿童青少年生态系统之中并与他们互动产生深刻影响的个人传达出一种爱心和支持,这种支持是一种持续的、无条件的、积极性的尊重和信任,这种支持可以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构建,比如一个微笑、一声问候、轻轻地拍一下肩膀,但是最重要的是一种态度和信念:不要以个人的好恶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进行判断,无论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多么消极、多么糟糕,他们所采取的行为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尽自己的所能作出的反应。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传统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以及福利院内思想辅导工作,都是基于问题视角的压制性、主导性的教育模式,对支持性、关怀性的教育辅导理念的支撑不足,学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缺位也使得这种理念缺少推广者和推动者。作为社工首先要在福利院系统内部积极实践,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传播对儿童青少年积极性、支持性、关怀性的辅导理念和方式,从而影响到周边其他的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教育培训来推广,建立和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支持系统。学校作为儿童青少年重要的场域也缺少不了社工的参与和介入,帮助福利院儿童青少年建立学校内部的支持系统也是社工的任务之一,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福利院儿童青少年关怀性关系则是重点。
(二)聚焦资源和优势,挖掘能量和潜力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儿童青少年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这是一个多层面的实践手法,它是一个案主和社工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并不是纯粹的功能执行者,而是有目的的主体。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儿童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再是孤立地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把目标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的荆棘之中,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在优势视角看来,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并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考验是要想出能够对付问题、利用问题甚至是超越问题的建设性途径,社工应积极动员儿童青少年个人、学校、福利院的资源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了解它们想要什么,并帮助他们发现优势,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让他们相信逆境不是永久不变的,挫折不是生命的全部。学会利用青少年的优势、兴趣、目标和梦想作为学习和帮助的起点,然后调动他们的动机以及现存的内在学习和自我成长驱使力。
(三)立足关系平等,悬置成人怀疑很多专业的儿童青少年辅导人士、学校内的教师班主任在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沟通和辅导时,习惯于把自己的理论强加于儿童青少年的思想之上,以特定的思维、问题式的诊断标准、疑问式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评估,这些都显示出专业人员和辅导人员对案主的怀疑。悬置这样的怀疑就能够真正地从一个信任对方的角度出发去建构一种新型的专业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激发个人或集体内蓄积的力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且这种美好是案主所定义的美好(Saleebey,2004)。
悬置怀疑体现了社会工作尊重、接纳、不批判的核心价值观,虽然对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我们需要必要的指导和规范,但是这并不和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有冲突。悬置怀疑要求社工要怀有一颗包容之心,用宽广的胸怀为儿童青少年撑起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心愿和理想,达到助人自助的专业目标。立足于平等关系的对话,包含着对他人的认同和包容,散发出来的是真诚和友爱的光芒,营造一种关怀和理解的氛围,摆脱了过往家长式的作风,体现的是一种信任关系而非猜疑关系,这种新型的专业关系无疑将社工和儿童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推向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合作是一种更为具体的概念,当社工和儿童青少年一起工作时,要求我们敞开心扉去接受协商,去欣赏儿童青少年作为我们的合作者所展现出来的观点与期望的确实性。社工的主见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和道德暂时不得不隐去,这样我们才能让儿童青少年讲话,叙说他们的故事,并且从对话中社工才能够发现契机,寻找到对方的优势和力量。#p#分页标题#e#
(四)提供参与机会,激发行动能力向儿童青少年提供持续的机会去与外界发展关系,利用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儿童青少年乐于参与让其成为集体事业一部分的活动,如兴趣小组组长,志愿活动负责人等等,这些活动和组织能够使得他们与某个团体联结起来,这个团体就间接地替代了家庭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缺失的影响。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他们的言语能够被聆听、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问题的解决、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是帮助其他人,这些都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发展和成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我们可以尝试让儿童青少年参与到福利院对他们的管理工作中,这并不意味着管理者放弃成人的角色,而是和儿童青少年坦诚相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声,双方一起规划成长的方案以及各种可以协商的规定,如果他们发生了高危行为,双方则可以一起规划一个既为社会所接受,也不会挑战福利院、学校的容忍度,又能够满足青少年需要的替代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