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工作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社会管理论文
一、农村社会管理的困境与根源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建立,村庄及农民出现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农村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村庄之间、农民之间争夺土地、山林、水源等公共资源。进入90年代,随着村庄之间及农民之间权益关系基本确定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成型,基层政府(村委会)和涉村企业成为农民权益的基本相关者,农村主要社会矛盾逐渐转换为农民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产生的与基层政府(村委会)及涉村企业之间的矛盾。当前,这两类社会矛盾或者单独存在,或者二者共同存在于同一社区,成为农村社会冲突的两个基本类型。尼村位于我国西南沿江地区,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要生计。近几年来,约3000亩集体土地陆续被乡政府、村委会转让给各种开发商,卖地款项达4亿多元人民币,但给村民的补助款每亩只有600元,其余全部被当地乡政府、村委会的干部以各种理由使用或者占用。全村近5000人口,只剩下不足8000亩耕地。面对日益减少的耕地,村民与乡政府、村委会之间争议不断,给村民的补助款未能增加,持续卖地的现象也未能得到阻止。于是,部分村民自2007年以来不断上访,反映村级财务、土地及选举问题,但屡次上访都无果而归。2009年7月,300多名村民集体到当地市政府上访,但未获解决。8月,村民推选5位代表与当地市和乡政府沟通并提出两项要求:查清本村土地买卖情况,公开村务、财务,增加土地补助款;查清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利。市和乡政府遂组成工作组进驻尼村,调查核实村民提出的问题并要求村民代表参与监督。9月,由于对政府解决事件的方法不满,在工作组调查、解决诉求过程中,约300名尼村村民再次聚集到市政府非正常上访,提出“还我耕地、补我损失”、“维护民主选举权利、参与村务管理”等要求,但矛盾一直难以调解。溪村位于东北城市郊区,2009年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处于当地平均线以下。JY矿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征地补偿款,也催生了采沙、汽车修理、餐饮等行业。然而,矿山作业、道路修建及土石堆放,导致局部植被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增加了在雨季引起局部坍塌和泥沙流的可能,对农田造成威胁。村民居住区附近的矿山作业道路与井下的爆破作业,也给村民带来了噪音、灰尘的影响及人畜安全问题。尽管各项环境指标达标,但毕竟对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干扰。同时,受土地征用及矿山生产影响,溪村失去耕地约1000亩,有约500亩田地减产或改变种植作物。
两者约占社区耕地总数(约3135亩)的1/2,致使当地出现了大量少地、无地及减产的农户,村民普遍忧虑未来生计的可持续性。至于土地补偿金的使用,大多数村民除了修建房屋外则主要用于眼前的日常消费,只有少数人买车跑运输或开店,务农仍然是村民的主业。而这零星的产业也以矿业为依托,由于矿业生命周期短也无可持续性,于是,村民一方面向JY矿业提出追加征地及环境补偿,要求基层政府(村委会)予以调解;一方面指出现有体制下村务仍然由村委会控制,但应给予村民有效表达自身意见、参与村务的渠道以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尼村与溪村的情况代表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基本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冲突的必然发生。因为这些衍生出的问题与矛盾,尽管在农村发展中不可避免,但只要能够有效应对,就不会转化为现实冲突,仍然能够实现农村的和谐与发展。然而,对于这些问题与矛盾,目前无论基层政府、村委会,抑或是涉村企业,都难以应对和管控。就矛盾性质而言,村民与政府(村委会)、村民与驻村企业的矛盾具有自身的特征,即“无理有因、有责合法”。从发端上看,矛盾双方既都悖于情理又都事出有因。尼村村委会及当地政府在出售土地及土地补偿等方面损害了村民利益,溪村JY矿业在环境、安全等方面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但土地与矿山开发确是发展经济所必须;村民对基层政府(村委会)、企业的冲击并非完全合理合法,但村民保障或改善生计的诉求可以理解。从结果上看,矛盾双方既都负有责任又都合乎法规。政府(村委会)、企业的正常工作与生产的确影响了村民的生计,但也的确为国家政策法规所允许;村民的对抗的确影响了政府(村委会)、企业的工作秩序,但也的确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尽管政府(村委会)具有调节社区矛盾的功能,拥有行政制裁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手段,但只能在法律责任明确的前提下,适用法令规章展开行政制裁。因而,对于“无理有因、有责合法”的矛盾,无法直接介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予以引导,只能运用思想教育方面的手段,这显然难以有效调节。而企业是与村民对等的民事权利主体,不具有调节自身与村民关系的权力,尽管不满村民的不合理要求,但也无法干预村民的行为。就矛盾的根源而言,这两类社会矛盾既来自村民的生计危机,也来自村民的政治权利危机。从起因看,尼村村民与乡政府(村委会)的矛盾,起自收回赖以生存的土地及土地补偿;溪村村民与驻村企业的矛盾,起自村民失地太多,加之田地受矿山作业影响,普遍忧虑未来生计的可持续性。从诉求看,尼村村民既提出“还我耕地、补我损失”,又提出“维护民主选举权利、参与村务管理”;溪村村民既提出“追加征地经济补偿”,又提出“建立制度化的村务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由于市场体制的确立,村民因分散的小农经济及囿于自身观念与素质的局限,难以在市场中维持、改善自身生计,而政府(村委会)也缺乏经济及组织根基,难以动员、引领村民发展生计,无法消解社区矛盾的经济起因。村民尽管被赋予参与村务、表达利益的权利,但正如尼村和溪村所反映的,村民作为个体在与政府(村委会)及企业的互动中显然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保障自身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无法消解社区矛盾的政治根源。于是,尽管尼村与溪村当地的政府(村委会)积极开展社会管理,通过法律政策规范村民行为,通过国家扶助政策发展村民生计,村民的情绪与行为仍然难以控制,村民生计发展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社区矛盾仍然突出。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与实效
市场体制的确立与基层民主体制的健全,使政府(村委会)无法直接介入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村民也无法获得来自政府(村委会)的有效支持。政府(村委会)及涉村企业难以化解“无理有因、有责合法”的矛盾,村民的生计发展需求与政治权利诉求也难以得到满足,这就使农村社会矛盾陷入解决困境并演化为社会冲突成为可能。然而,村民、政府(村委会)、企业各自角色及相互关系的这种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却又无法被调整以超越困境。因而,只有通过引入外在力量,促成对“无理有因、有责合法”问题的管理,满足村民的生计发展需求与政治权利诉求,才能超越困境而致社会和谐。社会工作正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不是一种政府职能,而是一种由社会工作者在特定的机构以非营利的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的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对于农村社区,社会工作以社区及其居民为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工作机构,能够明确社区问题与需求,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社区居民民主参与、自我负责的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由此,社会工作能够动员社区内外各个主体及资源,介入“无理有因、有责合法”问题领域。既可提供社区内部的制度化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满足村民的权利诉求与政府(村委会)的管理要求,又可培养自我负责、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带动村民发展经济,从而对农村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社会工作一般由政府及非政府机构购买或提供,由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实施。它“需要建立一套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的制度框架……以及在社会分工原则下的政府与非政府之间合作互助的机制”。鉴于中国社会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以大学的社会管理科研团队为基础,组建社会工作队伍,尝试以社会工作的方式介入农村的社会管理。由于村民与政府(村委会)之间、村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解决社区问题时必将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因此,社会工作需要的是能够实现一体化行动的机构。鉴于尼村村民与政府(村委会)之间存在矛盾以及溪村村民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便由大学科研团队分别于2010年1月和4月与村民、政府(村委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组建社会工作委员会,设立社会工作办公室,以大学科研团队为主导,由各方安排专职人员常驻社会工作办公室。
社会工作机构的议事制度是每月的联席会议制度,由社会工作办公室召集,社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特殊情况下即时召开联席会议。社会工作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是根据社会工作委员会的决策,在冲突管控与生计发展两个方面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建立社区冲突管控系统,从社区冲突的预警、防范、化解等各个环节直接应对矛盾与问题;一方面建立社区生计发展系统,合理引导社区村民的发展愿望,对社区进行生计项目资助、生计技能培训及基础设施帮扶。从社区冲突管控的实践看,社会工作的介入使村民与政府(村委会)、村民与企业间的各种“无理有因、有责合法”问题逐渐得以协调和化解。尼村社会工作机构成立后,立即着手处理多年来的土地问题。社会工作办公室一方面接待来访群众,了解群众诉求,一方面召集大学科研团队、村委会、村民代表、乡政府负责人员参加社区联席会议,使村民得以参与社区内部事务,乡政府也与村民有了平等的沟通。经过近3个月的共同工作,终于达成了令村民与企业都理解和认同的纠纷解决方案。溪村社会工作机构成立后,社会工作办公室一方面积极接待村民上访,联合司法、信访等部门组成调查小组,逐户进行走访;一方面撰写情况说明并提交联席会议商议。由于联席会议成员的平等性,村民与其他各方一起发表意见,一起设计解决方案,使村民与企业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社区生计发展领域,社会工作的介入也使村民生计发展问题逐渐得以破解。一直以来,尼村与溪村村民过的是粗放的农耕生活,生产上被动应付,生活上不思进取。与此传统保守的小农经济习惯相对应,农民也只愿意与自己的血亲交往。由于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强,“呈现一种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社会网络状态,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致使成员缺失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社会资本较为匮乏。
尽管政府提供资金及农业技术培训,但既没有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也没有改善他们的社会资本。外界提供的资源一旦耗尽,便又回到原来的贫困状态,致使生计项目失败。社会工作办公室成立后,在尼村与溪村动员、组织村民组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确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猪羊养殖基地等项目。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办公室一方面引导村民养成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资本积累、扩大化再生产的观念以及与产业化生产相匹配的组织化、纪律化习惯,努力使村民转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自主自强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引导村民与技术部门、市场部门、信息部门建立业务联系,让村民逐渐与这些部门进行业务合作,为村民营造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事实表明通过社会工作开展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在尼村,2010年以来社会工作站共接待上访群众1270余人次,反映事项70多项,解决率达95%,群众满意度达85%以上,社区再未出现恶性群体性事件及越级上访事件。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至2012年的9000元。在溪村,2010年以来社会工作站共接待上访群众1360余人次,反映事项80多项,解决率达90%,群众满意度达80%以上,社区也再未出现恶性群体性事件及越级上访事件,仅有个别单体纠纷。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2000元增加至2012年底的8000元。各级政府也对尼村与溪村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予以认可,尼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平安创建先进村”,溪村更是作为“全国和谐矿区”典型,为国土资源部及国内各大媒体所广泛宣传。
社会工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挑战:当代社会变迁脉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全球化使得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穿越了国界。这种多元的文化要素、信息资源、意识形态观念等随着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注入到生活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开展工作,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同化教育,往往片面重视灌输和说教,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也没有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大学生高度关注和深感困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涉及甚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多为“85后”“90后”青少年,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两种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群体特征:其一,强烈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求新意识;其二,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偏激。因此,原有的强调传统、单一、刚性、权威理念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适应作为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好奇心强、追求多元价值的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强调经济理性、利益最大化、竞争等理念,区别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给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原有的以单位制为核心的共同体生活结构逐渐解体,“国家—单位—个体”三位一体的结构变成“国家—个体”二元结构,中间力量或组织的缺位,导致中国社会的原子化倾向成为现实。同时,市场化导向的经济发展格局,又催生出了明显的个体化社会,即一方面鼓励社会大众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将市场的经济理性、物化、功利主义等思想渗透到个体之中。原则上,这种个体化倾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和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追求学生个性发展与受集体主义思维约制的矛盾,个体化、个性自由、主体性、自主性与集体主义原则未能得到整合与超越。
(三)消费社会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和挑战
国际上先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已进入消费型社会状态,体现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受到这股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获取物质消费当作生活的目标,而这些物品的获取未必是出于他们对生活的必需,而是为了获取他们的某种身份认同。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塑与生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追求和模仿,极大地彰显了其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特征。但是,现行的高校思政工作并没有有效回应消费主义体现的对于通过消费所追求和获取的身份认同、群体认同等。
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基本模式
1.1组织管理。
一般情况下,学校党委会以行政名义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实施基本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要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委员会和专项任务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和监督检查具体活动的落实情况。
1.2结构设置。
学校可根据具体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将其挂靠在设有医药类、社会工作、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二级院系,或者直接挂靠于学生工作部。学校要严格执行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规划,做到“校级设专门的教育咨询中心,二级院校设心理辅导员、班级内部委任心理委员”。
1.3活动内容。
活动涵盖面广,涉及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为其办理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大学生团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等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服务,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日轮流坐班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文件夹评价社区管理论文
一、为何将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效果评估
(一)文件夹评价法的定义及起源
文件夹评价法,又称卷宗评价法或档案袋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习文件夹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估计学习目标实际达到的程度,由此修正学习方向的一种评价方法,其关注点是学习活动过程。评价活动由追究、修正和回顾等环节构成,评价的对象除知识、态度外,尤其注重技能、倾向性、创造性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形成的综合能力。其基本原理是: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所以必须根植于学习过程之中。文件夹评价法起源于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哲学教授哥德曼开展的艺术教育工程“零点项目”,而“零点项目”的最初构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是他在对英国教育实践的长期考察中受到“成就记录”的启发而提出来的,最终由圣地亚哥大学英语教师约翰斯于1995年从可操作性上完善了这一评估方法,即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采用建立学生文件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估。所谓“三位一体”就是从学生本人、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和其他人员(同学、教学督导等)这三个角度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二)高职课程评估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职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发展空间也很大。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授课计划中,把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将社区、小组、个案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到社区发展工作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作为重点和目标,作为一种注重过程评价的专业如何联系市场、面向就业,在教学授课中探索出一条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路,探索该专业教学评估的逻辑起点。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个案工作课程为例。从个案工作对象来看,是以个人为工作对象,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从个案工作过程来看,是与案主建立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关系;从个案工作方法来看,具有不唯一性,比如,面对同一位有网瘾的青少年,二十多岁的刚从高校毕业的男性社工与四十多岁已为人母的女性社工会根据自身情况及经验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该个案;从个案工作的评估来看,具有复杂性,个案工作的评估不同于数学、外语等专业有明确的对错之分,也不同于营销专业以销售量、销售额来衡量,甚至没有医学上明确的手术成功、身体康复的指标来说明。仍以具有网瘾的青少年案主为例,社工通过几次接触,发现案主的网瘾已经接近或构成心理疾病,超出了社工专业的能力范围,此时,社工征得案主同意后可以将此个案转交给心理医生,以此完结该个案。按通常意义的标准来看,社工没有解决案主的问题,是不合格或不成功的个案,但从社工的标准来考量,社工发现了案主问题的严重程度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给以帮助,以对案主负责的态度在征求案主的意见后对案例进行转交,这是合格甚至成功的个案。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个案工作课程的专业特性决定了需要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持续性的评估方式进行个案工作课程的教学评估。
2.相关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个案工作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探析
摘要:高校学生社区是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以来出现的新事物,是伴随着高校扩招、学分制以及后勤社会化等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高校学生住宿模式。各个高校逐渐把学生宿舍区定义为学生社区,并组成了学生社区管理中心等组织进行管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不断扩展和丰富。其中,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也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新领域之一。社会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教育管理对象还是教育管理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也要求学生管理理论和实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完善与创新,以更加适应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本文想通过对相关概念理论的梳理概况以及“双工联动”模式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路径思路,希望能为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学生社区;双工联动;学生社区管理;社会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改革也给经济增长形式和产业转型路径带来改革。2015年中央深改组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给高校学生工作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方法、内容与措施等大多都还停留在传统依赖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阶段,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存在着众多的缺点和问题。如何立足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创新管理理念,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和管理,以更科学、更专业的方式,应对大学生成长议题,解决现代大学治理难题,对于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而将社会工作特殊的专业理念、价值观、独特的技能和知识体系,灵活高效地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区服务之中,发挥社区教育和服务的功能,创造“双工联动”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正成为其中一个可能的借鉴与合作选项。
1“双工联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
1.1“双工联动”内涵
“学工+社工”双工联动模式是指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中采用“学工引领社工开展工作,社工协助学工改善服务”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整合了社工、学工的人力资源,实现了二者“联动双赢、互补互惠、互动共进”,构建学生工作队伍与专业社工团队的常态化工作联动体系。双工联动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工为主导,以社工为支持者、以学生社区为平台,合作者和部分授权执行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工的工作管理、尊重社工的专业性,促进“双工”互动与结合。
1.2学生社区管理内涵
论社工专业英语教育的现实与建议
一、学科专业英语教育发展
社工专业国际化的前提是专业交流无国界,也就引出了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中介语的重要性的论题。通用英语不能很好满足专业性强的话语交际需要,因此产生了专业英语或专门英语(也称,特殊用途英语)的概念。各行各业因其特定的专业知识、行业规范及从业习惯不同造成各领域英语具有不同特点。对应各学科的专门英语———简称ESP(English for Special English)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按行业需要使用英语;二是教学内容的学科专门化。ESP是在二战后随着各国间的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增多而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涌现一大批研究ESP的论文和专著。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尝试在一些外语院系开设“科技英语”课程,其实是ESP在我国的另一种叫法而已。ESP是应用语言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的产生源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语言学研究发展推动和教育心理学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关注。ESP理论最初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体现的是功能主义语言观。20世纪80年代,ESP研究趋于全面系统化,随后ESP教学在世界各国迅速开展,英语学习目的开始由单一转为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需求。
Stre-vens认为ESP有四个特征:一是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二是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三是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使用上;四是与普通英语形成对比。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主张,ESP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不仅涉及语言本体和语言学相关理论,还涉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特定领域的实际语言运用技能。总体而言,EPS教学组织方式具备三大特点:一是教学目标明确;二是以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基础;三是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刘润清曾指出,“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将来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已开始朝ESP方向转移。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一二年级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三四年级为应用提高阶段,该阶段中各高校结合自身专业开设相应的ESP课程。
二、社会工作英语教学现实与建议
作为ESP分支下的具体学科,社会工作英语教育与其他学科英语教学一样,有自身特点和实施缺陷。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顺应社会工作国际化发展和ESP教学改革的需要,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课程,但学科发展的最大一个障碍是专业教材数量有限和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专业英语教材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们是专业语言的来源;它们能够支持学习展开;它们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积极性;它们也是一种有效的参考资源。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材及相关辅导用书目前在国内尚处于空白状态,有些院校采用国外相关原著,但该类书籍多艰涩难懂,生词量大,相较于我国本科生整体英语水平来说阅读难度大、理解不易,且其内容为国外社会工作发展的介绍、研究,与社会工作中国本土化发展几无关联,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尽管有个别院校根据自身教学实际编写了社工专业英语简易教材,但因其基础狭窄,无法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中推广开来。社会工作的专业英语参考书籍应当保证最大限度地向社工专业学生提供对他们有意义的真实语言材料,其中涉及的术语、词汇、语法、例句都应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满足学习者将来工作中的实际需要。鉴于此,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可以参照当前国内外各类通用英语教材编写方式,即利用语料库选取语境词汇、短语和句型进行教材文本编排。
在现代语言教育和教材编写研究领域,语料库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语料库语言学为研究ESP提供了新方法,比如,Thrustun和Candlin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对ESP专业词汇的研究和教学很有帮助,另一方面,ESP研究也丰富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内容,二者相互促进。研究社工专业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发现在社会工作这一特定行业中英语的语言特征,其中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应当结合专业实际,所以,以自然语言为研究目标的英语母语语料库是最好的研究工具。社工专业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术语、组织机构、法律条款、背景知识等内容均可以利用大型英语语料库进行信息搜索、后期加工,从而更好满足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另外,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育的定位应结合社会工作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英语作为桥梁,而不能完全照搬通用英语教学的所有模式。同时,它也必须区别于用母语讲授的专业课程———既不能是“英语综合阅读”或者“英语泛读”课程,也不能是“翻译课”。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语言便利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资讯、提高学术交流能力、拓宽工作思路。
三、结束语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为服务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通用词汇量,但专业词汇知之甚少;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专业文章无法理解;有一定的口语能力,但无法就专业知识和专业信息与外国人士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的特点进行公共英语专业化改革。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学特点
国家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公共英语专业化改革势在必行。为服务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必须紧密围绕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英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实际使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从事生产和业务活动的能力。社会工作源起于西方发达国家,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专业要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往我们培养出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既不能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也不能用英语进行专业论文撰写。原因主要是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虽然学生有一定的通用词汇量,但专业词汇知之甚少;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专业文章无法理解;有一定的口语能力,但无法就专业知识和专业信息与外国人士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为了能使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达到用人单位需要,使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更加精进需进行专业化改革。为培养学生学习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想,学习和掌握开展社会工作的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词汇教学中突出专业特点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词汇教学,突出社会工作专业词汇的重难点。社会工作专业中所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社会学、环境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物业管理等等学科。所以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关系着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词汇的记忆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项日积月累的长期工作,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专业单词量。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社会工作专业词汇涉猎面之广。预防贫穷协会theSocietyforthePreventionofPauperism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社会融SocialIntegration社会统计分析与SYSTAT应用SocialStatisticsAnalysis&SYSTATApplication文化社会学CulturalSociology宗教社会学SociologyofReligion社会心理SocialMentalState人在情境中PersoninSituation社会学研究方法ResearchMethodsofSociology国外社会学学说SociologicalTheoriesintheWest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SocialSecurity&SocialWelfare个案管理CaseManagement抚养儿童家庭补助计划AFDC给养照顾FosterCare公益金CommunityChest家庭辅导FamilyCounseling弹性照顾FlexCare改革立案ReformLegislation人在环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
2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课程的专业化决定了教师必须相应地专业化。英语教师有语言的优势,然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却是短板,要想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专业化英语教师首先要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人士。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优势,选择社会工作专业进行学习或接受培训,与本校的专业学科教师进行不断地学习和有效地交流。英语教师更要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广泛收集国外原版社会工作专业文献资料,不断学习国外的专业知识,紧跟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趋势。此外,教师还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参与到实际的社会工作案例中,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持续提升
作者:刘玉兰 彭华民 单位:常州大学 南京大学
一、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研究和实践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家庭迁移成为人口流动新的趋势,大批适龄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成为“流动儿童”。流动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问题。学术界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除了详实地描述流动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外,还深入地探讨了流动儿童在教育、社会融合、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这些数量庞大的研究,主要都是“问题取向”的(deficit-orientation),也即是将流动儿童本身视为一种“社会问题”而提出,无论是研究者、实践者还是社会政策制定者将注意力大多放在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上。“问题取向”视角影响下的流动儿童研究大都聚焦于儿童及其家庭的劣势,与此相对应的干预实践和社会政策的焦点也在于如何帮助流动儿童解决他们的问题,缓解其不足。无论采取何种模式(社会捐助或者政府帮扶),“问题取向”下的实践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做法都是期望透过他者的救助,来实现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善,从而实现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社会融合和个人发展。这种实践和政策干预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补缺型和补救型的1994年和1995年,《天津教育》和《中国教育报》率先刊发了两篇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这激发了教育部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状况的调研,也为1998年联合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供了现实依据。其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条例,以及近年来大量的社会组织投入到流动儿童社会服务,均是在将流动儿童视为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政府或社会作为流动儿童条件改善的关键性力量而不断地得到强化。
(二)是分散化和孤立化的补缺型和补救型的特点,注定“问题取向”的干预和实践的分散化和孤立化。笔者以“社会工作”和“流动儿童”为篇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的5篇论文,主题分别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流动儿童问题与社会工作回应、流动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对社会工作的启示。这些干预实践明显呈现分散化和孤立化倾向,缺乏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这导致仅仅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方法,单纯强调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在流动儿童服务中的应用,从而陷入了“方法为本”和“工作者为本”的陷阱中。①
(三)儿童主体性缺乏如前文所述,问题取向的干预实践和社会政策特别强调外界的介入,如: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学校等,往往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导致干预动力不足,造成很多干预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这使得我们一方面质疑政府政策和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流动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没有缓解。所以,本文认为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干预实践和政策,不利于充分发挥流动儿童及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这对于增强儿童抵抗流动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是不可持续性的。儿童抗逆力作为一个社会工作新的实践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取向下的研究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
二、儿童抗逆力与社会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