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鸿鉴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侯鸿鉴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侯鸿鉴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探讨

1897 年,侯鸿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部,兼为下院生讲中文课程,开始了半读半教的生活,他坚持利用课间自学外文与西方科学,同时还担任上海 《时务晚报》主笔。他的妻子夏冰兰女士也随他来到上海,在务本女子师范学习,后曾在浙江绍兴明道学校任教员一年。1898 年侯鸿鉴由上海返回无锡,在杨谟新创办的? 实学堂①任教。为求新知,探寻教育救国之道,1903年,候鸿鉴又携妻留学日本,入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研究东西方教育学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推行 “文明开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日本的女子教育有了全新的改观。例如,无性别区分的 《学制》颁布,推动了女子基础教育的普及,在此基础之上,女子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都有很大发展。后西方男女平权思想传入日本,在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福泽谕吉的极力倡导下,兴起了一场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妇女解放思想启蒙运动。②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所产生的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无疑对前来取经的候鸿鉴有很大的启示。候鸿渐的女子教育思想就在中外两种思潮的碰撞中产生了。

新旧兼具的女子教育思想

由于侯鸿鉴处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期,他的女子教育思想虽然不乏远见卓识,但也没有太过背离传统的女子教育思想,呈现出新旧兼具的特点。

(一)女子教育首在养成健全人格,亦要培养 “贤妻良母”

近代以来,虽不乏有识之士倡导女子教育,但在侯鸿鉴创办竞志女校时,即使在较为开放的苏南地区,社会风气仍然很保守,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 “不宜令其结队入学,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由择偶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③。即使到 1907 年,清政府将女子教育列入国家教育制度之中,赋予女校以合法的地位,但也仅设女子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不设中学和大学,并且实行男女分校。女子教育仍然最重女德培养,强调 “至于女子之对父母夫婿,总以服从为主”④。女校开设的课程多为女红课,授以缝纫、编织、洗染、家事等手艺,女子教育的目的仍然是贤妻良母。侯鸿鉴虽然没有否定这一目的,但对此已有所突破。他认为,女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养成健全女子的人格”,其次才是 “养成贤母良妻”。由此可见,他已经开始突破封建陈腐的歧视女性的旧观念,用较为开明的态度来看待女性,首先把女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谈论她们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为了她们自身之外的目的让她们接受教育。他能携妻子一起去留学,又鼓励妻子担任教师,从事各种社会工作,是和他的这一思想分不开的。尽管这种思想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男女平等的高度,只能是介于贤妻良母和男女平等之间,主张在养成贤妻良母的同时,还应兼顾到女子社会性的一面,但其侧重面仍是贤妻良母。但这是时代的烙印,同时也更易为过渡期的中国女子教育发展所接受。

(二)女子最适合于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从培养独立人格和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目的入手,侯鸿鉴把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达成其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师范教育之郑重,国民学校之负责,小学教师之对于儿童训练管理,非有耐心、忍性、和悦、慈祥诸德不能收养护逊于之效”,而 “女子性质勤劳、慈善最为相宜”;“职业教育为今日女子谋生活、求自立之要”,必须使女子接受职业教育,使其 “得一种职业以自存”。⑤但候鸿鉴认为女子接受适当的职业教育的前提,仍然必须以家庭为重,“在男子能养家的时代,﹙女子﹚可从事无害生理无妨碍家庭的职业;预备充足的实力,于必要的时候代男子做国家社会一切的事”。⑥侯鸿鉴还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女子自立自养的立场出发,对女子可以从事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梳理。在他看来,“女子性质特优专长,论其赋禀之特异而能力之最适宜者,既以师范教育为第一”,而就职业教育而言, “科学及美术、文学、女红、保育诸端,皆女子之所长也”。此外,如医学、算数理科之专修等,也无不可。由此可见,侯鸿鉴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既立足于传统,极其贴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同时也对传统的女子教育思想有所突破,特别是他主张女子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真正的独立资本,女子亦可以学习算数理科等知识,可以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当然,侯鸿鉴对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视,是和他家乡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具体现实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无锡在历史上就有陶朱公范蠡 “经商致富”的遗风和东林书院 “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加之近代薛福成倡导 “效法西洋”、“殖财养民”的思想影响,以及上海开埠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诱导,近代无锡的工商业十分发达,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早,女子职业教育也发展很快。1905 年,顾候创办 “商余补习夜校”,周锡卿创办 “商业半日学校”。1907 年成立 “锡山绣工所” 兼办“刺绣传习所”。之后,补公、志成、振秀等女校都附设刺绣科。到辛亥革命前,无锡城乡公私学校已达 152 所,其中就包括有专门的职业学校和业余补习学校 10 余所。①而侯鸿鉴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支持他办教育,他的夫人夏冰兰女士很早就在社会上从事教师等工作,以职业收入补充他的办学经费,这也让侯鸿鉴看到了女子接受职业教育、从事职业工作的力量。

积极全面的女子教育实践

与近代早期许多教育家重视用思想启蒙人民不同,侯鸿鉴作为一个教育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他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

(一)举全家之财创办和经营竞志女学

侯鸿鉴是无锡地区最早建办女子学校的教育家。光绪 31 年 ﹙1905﹚正月,他在以 “倾两年编译与教授之薪资八百八十金”为开办费,租赁无锡水獭桥南首廉皂大厅等 14 间房屋 ﹙今中市桥上塘 85 号内﹚为校舍,创办私立竞志女学,这是无锡历史上最早的女子专门学校,也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女子学校之一。竞志女学在随后的几年逐步完成小学、中学、师范三个学级的设置,于 1908 年由省公署改为无锡女子中学,1912 年正式命名为无锡私立竞志女子师范学校,与上海务本、爱国和苏州振华等女校齐名,为我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有影响的女校之一。1913 年教育部视察各地学校时曾评价说:“至于女子之有中学程度者,无锡竞志女校之中学两级,上海爱国女校之专修科与中学三级及务本之高等二级,各科成绩均有可观。”②第一批进入北京大学就学的三位女生中的王兰,就是该校的毕业生。侯鸿鉴创办竞志女学的宗旨,体现在他所制定的 “勤肃朴洁”四字校训上。“力行不怠之谓勤,律己惟严之谓肃,屏绝纷华之谓朴,荡涤旧染之谓洁。” “以真实劳苦为鸿鉴十年来励行之教育主义,故对于本校,尤时时以此四字为教育实行之程,自欺者真也,不蹈虚者实也,毋怠荒劳也,卧薪尝胆苦也。”#p#分页标题#e#

(二)开设内容广泛的课程

为了培养人格健全、身体康健、经济自立的新女性,侯鸿鉴在竞志女校把修身、国文、算术、地理、图画、体操、唱歌均列为必修课,注重女子的音乐教育、体操教育和职业教育。

1. 注重用音乐教育养成女子人格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家日益重视音乐教育在国民意识培养、促进智力教育和陶冶性情等方面的作用。侯鸿鉴不仅大力提倡,还亲自编创、搜集、整理许多学堂乐歌。1904 年,侯鸿鉴提出“同班生徒,同唱一歌,调其律,和其声,互相联合,声气一致,可引起儿童之共同心”③,明确指出学堂乐歌可以起到培养 “共同心”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国民意识的养成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同时,他还认为,学堂乐歌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即 “盖学校之有唱歌,凡历史、地理、修身、理科、体操等各科目,无不寓于其中;能使儿童口舌之间,引起各科之旧观念,而得新知识”④。侯鸿鉴还特别重视学堂乐歌的 “勉学”、“励学”功能,注重利用歌曲激发学生的向学心。他曾经创作过一首 《女子求学歌》,不仅勉励广大女性努力向学,还借用当时新的生理学研究成果,倡导男女平等思想。其歌词为: “同此管骸同此躯,学部须同求。脑纹组织细且密,颖慧让吾祷。珍重此天赋之资,艰苦不须愁。智育体育相研究,莫负那好春秋。”①他也曾为竞志女校创作了多首 《运动歌》,其中一首的歌词写道:“晚风起兮夕影遥,大家拍手竞相招,多旗赛步替换跑,踢球跳远且跳高,拉绳角力兴致豪,此境此乐让吾曹。”②此外,他还主张,学堂乐歌应与一般的政治动员歌曲不同,首先须“引起儿童兴趣”,方能达到 “陶淑生徒情性”③的教育目的。但当时的情况是,尽管众人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学校中的音乐教师多为外国人,音乐学习内容也多为外国音乐。由于语言和宗教等原因,外籍教员很难担任学校音乐教育重任,特别是难以承担国人期望通过音乐培养国民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目的。以至于梁启超曾经说过:“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④侯鸿鉴在无锡开办竞志女学后,积极聘用有留日背景的中国教员,如周佩珍、侯鸿鉴、夏素非等均为女学的乐歌教员⑤,改变了当时学校中乐歌教学完全由外国人担任的状况。由于合适的学堂乐歌不多,侯鸿鉴就亲自创作并改编了很多歌曲。如他创作了《始业歌》和 《休业歌》,让学生在竞志女学开学和放假时举行的始业式和休业式上歌唱。《始业歌》的歌词是:“凉风拂袖,暑气渐消,已是新秋到。几多同学,联袂偕来,握手殷勤道。姊乎妹乎,振刷精神,莫使光阴草草。欲令吾进步胜故吾,还是读书好。”《休业歌》的歌词则是:“忽忽韶华,眼底云霞,一曲和琴奏。此间修业,学期已周,自问进步否?暂时休假暂时离,岁月不可留。愿同学姊妹,来月开校毋落后。”⑥这些乐歌既切合情境,又有强烈的劝学意味。同时,为了规范教学,侯鸿鉴也注重搜集、整理、保存学堂音乐,他在 1906 年和 1907 年连续出版了 《单音第一唱歌集》⑦和 《单音第二唱歌集》⑧,作为音乐教育的教科书。《单音第二唱歌集》中还收有一首 《唐乐府清平调》,侯先生在这首歌曲的后面写了一段 “附识”和一段按语,记录了这首乐曲的由来。它是由无锡留日学生华倩叔在 1905 年留日期间从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米次郎处获得的。虽经有学者考证,该乐谱可能为明谱而非唐调,但这对于研究明代俗乐也不失为一个宝贵的资料。

2. 强调体操教育,养成女子健康体魄

长期以来,中国女子的身体锻炼受到了极大的忽视,特别是缠足的陋俗,对女子的身体破坏极大。侯鸿鉴认为:“体育为女子所缺乏者,故注重体操一科。”竞志女校在侯鸿鉴的倡导下特别重视女子体育,在开办之初就开设了体操课,由侯鸿鉴本人亲自教学。这一做法,要早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南京女子美术专修学校、湖南第一女学校等同类女校。“所教授之各种体操,除依普通小学及中学程度外,选择东西洋体育书合于女子应用之各种操法,务合于生理的卫生的美的各种游戏及行进等法,以补中国女子之缺陷。”⑨为了促进女子体育更好地开展,侯鸿鉴在竞志女校专设体育补习会,并专门增加了“体魄矫健”证书的奖励,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重视增强体质。20 世纪 30 年代,竞志女中及其学生曾经多次代表江苏省出席全国运动会,在女子篮球、垒球、田径锦标等项目上表现出色。

3. 利用职业教育达成女子经济自立

为了增强女子的职业能力,侯鸿鉴另设手工科为特课,分绒绳、编织及抽丝。后来还专设绣工研究所,添设家事课,教授缝纫、烹调等,进行女子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和实际教育。1911年,竞志女校曾评选出 120 余件作品参加南洋劝业会展览,得金、银牌及其他奖章共 60 余枚,其中得金牌的有 3 件。此外,竞志女校还附设艺术专修课,教授铅笔画像、造花等,以提高女性的艺术修养。4. 突出女子的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作为无锡颇负盛名的教育人士,候鸿鉴除了致力于女子教育事业以外,还积极参与一切与女子教育有关的社会活动,力争改变歧视女子的封建观念,开化社会风气,为女子教育的倡导扫清障碍。他还积极筹建教育会,呼吁设立图书馆,重视教育视学和考察等,为女子教育植根于社会并改造社会。候鸿鉴认为,发展女子教育的第一步便是破除社会陋习对女性的迫害,因此,在开办竞志女学的同时,他与妻子冰兰女士一道,发起成立了 “天足会”,让中国女性从小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针对中国女子科学知识水平尤其不足的状况,候鸿鉴于 1908 年主持成立了无锡女子理科研究会,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妇女的科学素养。

(三)采用新式教材教法

1. 新式教科书的编撰教科书是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和保证,候鸿鉴在办学过程中,除了采购文明、中华、图书、商务各书局的课本之外,学校还自编了一些图书,其中由他个人编著的就有 《高等小学女子修身课本》、《乡土历史及地理》、 《单级教授法讲义》、 《保姆学》、 《竞志杂志》、 《 刀体操法》、《范教及试教之教授案》、 《初等文法教科书》和 《最新式七个年级教授法》等。2. 教学法的改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上,候鸿鉴吸收了赫尔巴特教学法,于 1914 年出版到了 《最新式七个年单级教授法》①,系统论述了我国单级学校的设备、编制、教授、训育及教师资格等。在论及单级小学校之教授及教授案时,明确指出: “践教授之段阶,执隔阶而揭其顺序,方法之大要。”又在各教科教授之方法一章中,具体阐明了预备、提示、总括、应用 ﹙或提示、练习、应用﹚的教授阶段。②虽模仿日本教学论的成分很多,但还是作了一些适于我国实际的变通尝试。3. 实物教学。候鸿鉴时时都在考虑改善竞志女学的教学,十分倡导实物教学。例如,他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自制标本,其中动植物标本数十种,矿石岩石标本 170 余种,都是他游历全国各省甚于世界各地时留心搜集的。这在当时的学校教学中算得上首屈一指。4. 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训导。候鸿鉴在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余,每周还要抽 15 分钟至 20 分钟时间,对全校学生行训话,讲上一周偶发事件、本周应完成工作和训导;每周还要抽半个小时与寄宿生谈心,讲格言、中外故事、关于女子与家庭,以及他在各校所见的可效法的事、他所经历的人生困难,等等,鼓励学生自强自新。#p#分页标题#e#

结语

候鸿鉴是一个殚精竭虑的实干家,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女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示范。相较于高深的教育理论,侯鸿鉴的女子教育思想更加通俗易懂、因地制宜,因此也更加适用于当时中国的教育实践。而他的女子教育实践由于因时因地而异,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因此他的女子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也得以更加密切。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侯鸿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创办的竞志女校。时人曾对此评价:“人之建设学校,或为小学,或为中学,或师范,或专门,苟有兼营,大抵如中学师范之有附属小学而止,竞志则以一校而蒙养园、初小、高小、中学、师范咸备,其难能者二也。热心者流浃其精神能力,为地方提倡教育不乏人,或则经始艰难,基础既定,委之而去,或则维持困苦,将伯无人,戛然而止。侯君则始终自任,绝无倦意。”①他的这份坚持与其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教育改造社会的信念是分不开的,侯鸿鉴认为国之不振关键在人,人之不振关键在教育,而中国女子教育的落后是人之不振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开办新式女校,用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来养成女子健全的人格,用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来达成女子的经济独立,从而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侯鸿鉴还致力于各种社会活动,长期担任教育行政官员,他 “奔走教育职务,南北驰驱,筋疲力尽”②,这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了更为便利通畅的渠道和更开阔的经验基础。由于长期的一线教育实践和担任教育行政官员,侯鸿鉴积累了丰富的女子教育经验。1916 年,在历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暨师范校长会议上,他提出了 《关于女子师范特别注意之事项》议案,被教育部采纳并加以推广。

当然,作为过渡期的知识分子,其思想中也不乏传统和保守的一面。例如他对女子教育思想显然还属于朝向完全的男女平等的进程中,女子教育仍然是指向家庭,女子仍然只是作为男子替补;他所编译的教科书,对日本的教育内容借鉴过多,显得创新不足。尽管侯鸿鉴乐于发展新式教育,推动社会发展,但明显是持改良的心态,缺少果断和彻底的改革,因此多数时候无法根本改变社会现状,无法进行更为有效而彻底的社会改造。但这些都是其个人和时代的局限,不能苛责。

本文作者:王璞 于书娟 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