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女性学教学方式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刘霞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从而建立并改变人的知识结构,建立和改变人的价值观,并改变人的行为,从而能够构建创新型的社会结构与功能的行动,那么作为新兴发展方式的以性别平等为中心的发展也就面临一个如何在教育系统中融合性别平等观念的挑战。这个过程分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教育系统中建立性别意识;第二阶段是使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具有性别敏感性;第三阶段是使教育体系性别化。其中,学校教育的性别问题主要表现在正规教育体系本身的性别意识与敏感化,即如何消除教育体系中所存在的缺乏性别意识、缺乏性别敏感性的问题[1]。这主要表现在各种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式以及学习的组织形式。事实证明,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引导女大学生成才和知识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帮助女大学生建立男女平等观念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特殊功能。女性学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法,帮助女大学生明察并消除性别角色刻板观念,逐步培养体现性别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一、女性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培养目标
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基于目前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表现和特点。性别刻板观念的灵活性运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大学生对男女两性的评估及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已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这为通过开设女性学课程消除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培养女大学生现代性别意识提供了可能性。
1.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表现和特点
(1)对性别议题有强烈的探究兴趣,但在性别角色的定位、两性关系以及对另一性别了解和认知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大学阶段,正值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她们面临许多性别角色选择和定位,既有兴趣又感困惑和焦虑,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
(2)自觉的性别平等意识比较淡薄,科学的性别知识较为缺乏,相当数量的女大学生存在非常明显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社会性别意识作为和人口意识、环境意识、人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成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程度的依据之一。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和行为,是构成大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民主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她们的性别意识、态度和性别角色的定位,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来的家庭质量和未成年人的发展。女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和科学的性别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没有专门的社会性别和女性学研究的课程,学生便自发地从社会的职业和劳动分工中,从传统文化的性别偏见中,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虽然,现行教材和课程设置坚持所谓“性别中立”、“不带性别意识的”原则,事实上这类教材和课程不可能无性别视角,更不可能保证形成大学生平等的性别意识。
(3)女大学生对分配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的反感是情绪性的、个别化的,缺乏自觉理性和集体行动,缺乏从社会性别视角剖析和批评性别歧视的自觉性。
(4)主体意识较薄弱,自我发展目标定位不高。近年来,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令人堪忧,原来要求自我发展变成了从婚姻中寻找出路,许多女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再是做自立自强的成功女性,而是“贤妻良母”。这种大环境必然影响到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的定位,这也是“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大学校园流行的原因。有些女大学生由于社会压力,甚至害怕事业成功,降低成就期待值,还把女性化与事业成就对立起来,把诸如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等看成是男性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女性学课程在帮助女大学生确立和高扬主体意识,追求科学的人生价值,帮助她们完成社会赋予女性的角色责任方面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主要目的如下:
(1)填补学生的性别盲点,学会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和女性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释教育活动中的性别、阶级、种族等不平等现象以及形成的原因。社会性别视角是现今世界观察、思考、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的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女性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历史分析和现状比较,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促使学生发生思想转变。
(2)向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改变她们沿袭已久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和性别偏见,培养大学生对性别议题的关怀心、敏感度以及有关两性平等、相互尊重的知识和技能,逐渐打破性别角色刻板模式,培养性别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3)宣传性别公平理念,使女大学生了解社会性别公平是教育民主和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在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本身就是实现教育民主化和社会性别公平的组成部分和措施之一,这将提高女大学生的性别觉悟,促使性别平等意识觉醒。
(4)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女性视角,增强自信心和自主意识,把个人感性的、下意识的性别经验,提升为女性群体共同的、理性的自觉认识和行动,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整体觉悟,并以此提高女学生的自信心。
(5)使女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内外有关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等前沿性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观察和讨论,学会批判、鉴别和评价各种理论流派。
2.性别刻板观念的灵活性性别角色是在某一社会文化中众所公认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就是人们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及行为较为固定的看法和信念,是一个给人的行为按性别进行分类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依据这个体系来衡量男女两性的行为。但是,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必然是成人性别认识的组成部分,在成人的生活经历中,一些人继续坚持性别刻板观念,而另一些人却形成了关于性别行为的灵活态度。莫尼卡•比尔内特发现,性别刻板观念的灵活性运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安妮•洛克斯理和她的同事发现,大学生在评价男女时在性别刻板观念上有不少偏离情况,她们的评价主要依据个人信息而不是性别刻板观念。这个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男女两性的评估及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已具有较高的灵活性[2],说明女性学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教学帮助女学生明察并消除性别刻板观念,鼓励她们以新的性别模式来取代之,逐步培养体现性别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二、探索女性学教学法,消除性别刻板化认识#p#分页标题#e#
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是大学生认知的必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社会角色的现实。但是,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性别差异,使社会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观念上合理化,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也影响了对他人行为的期望和评价。并且,刻板观念所造成的认知简单化,使女性和男性的社会分工合理化,维护了男女之间的权力差别。性别刻板观念阻碍了对个体信息的搜集,简化并扭曲了客观事实,阻碍人们的思考,也严重阻碍了性别公平化教育的实施。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消除性别刻板观念对于男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消除学生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首先要消除教师的性别刻板化认识和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挑战自己的性别刻板观念,鉴别自己的偏差,然后努力去动摇自己的偏差,并以自己的言行消除性别刻板观念。同时教师要赋予女性化的事物以价值,提供机会以充分地探讨和认识女性行为的价值。研究已表明,教师对消除性别刻板化观念和行为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教师在女性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法的改进,帮助学生消除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培养现代性别意识。笔者在教学中探索了一些可以用较少性别刻板观念的方法,主要包括:
(1)让学生获得足够的能够挑战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信息和知识,了解关于社会角色的性别平等观点。更多的知识信息和经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更精确地分类,当她们学到了有关知识,就会拒绝刻板观念。作为教师,就是要确保学生得到这些知识和信息,并组织学生讨论阅读材料中的性别偏差,引起学生对刻板观念的注意,并进行质疑。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懂得性别偏见往往是由无知而引起的,缺乏知识可以导致错误的结论,以及怎样寻求知识就能改变我们对人的思考的方式。
(2)提供非性别刻板化的角色榜样。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女生认识女性过去和现在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为女生树立亲切的性别角色榜样。女劳模、女知识分子和女政治家等社会形象和其所具有的风采感染着现代女大学生,让她们提高自信。
(3)鼓励女生学好数学和科学课程,鼓励她们选择非传统职业,消除她们关于专业和职业的刻板化认识。教师要对女生积极鼓励,让她们接触和了解在非传统职业中的角色榜样,鼓励她们根据能力、兴趣和价值观而不是性别刻板观念选择职业,帮助其认识在家庭和就业市场上正在变化的男女角色。
(4)纠正性别刻板化语言。教师要了解语言在社会性别态度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在教学中仔细地选择所运用的语言。如在强调泛指第三人称时,用“他/她”来表示,而不是只用“他”来指称;在讲课中用“女性”代替含有性别偏见的“女人”;同时注意鼓励女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女生与人谈话和与人建立关系的方式与男生不同,她们趋于避免冲突,保持和谐,与他人建立非等级的关系,说话和气、有礼貌,很少使用强迫性的语言。
(5)鼓励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减少竞争氛围。男女生在对学习环境的倾向性上有差异。男生往往在非人际情境中学得好,喜欢独立工作,在竞争情境中学得更好。女生则喜欢教师的解释和指导,愿意与他人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在人际情境中学得好,并在合作性情境中学得更有效。事实上,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得男女生都能从中受益,有助于建立起积极的行为与心理模式,并能促进两性的互相了解和尊重。采取适当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座位的排列、小组的划分上避免性别隔离现象。其一,帮助男生具有合作性和沟通能力,帮助女生具有竞争性和独立性。教师要鼓励男生对自己及自己的感情善于沟通和交流,要培养女生有竞争性和独立性,鼓励女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能更直接、坚定地表达自己。其二,减少在小组活动中男生的支配性和女生的被动性。其三,促进男女生交往。
当然,在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注意工作环境的影响。在大学中,教师在课堂里要同时管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改变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已形成的教学秩序,因此,教学方法改进应有以下特征[3]:可行性,即能具体地指导实践而非只是提出抽象的原则;适切性,能适合教师的常规工作方式及所教学生的类型;高效性,改变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此外,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社会性别化教育的实现也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