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仫佬族文化传承要素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承主体中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群体的凝聚力,组织机构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效率,以及传承主体的多样化、规模化、创新性、开放性等,都影响着文化传承的深度、广度、速度等。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它所拥有的仫佬族文化传承主体类型丰富,既有以各类组织机构为代表的传承主体,也有以各类个体为代表的传承主体,他们都开展了很多文化传承活动。如县文化馆、县档案馆、县图书馆、村镇文化站,及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教育局、县文体局、县民委、县旅游局等部门,都较为重视对民族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并积极联合组织民族文化节日庆典和代表性民俗活动。县政府配合国家有关部门选出了涵盖国家级、区级、市级、县级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文化业余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一起编写仫佬族文化书籍,并与市级、区级,乃至国家级民族文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合作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合作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部分小学、中学组织教师尝试编写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开设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学生也积极参与传播民族文化。在仫佬山乡已经形成涵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个层次,多主体参与、类型丰富、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密切合作的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群。
明确受众广泛的仫佬族文化传承客体
通常来说,接受仫佬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受众即为仫佬族文化传承客体。在传承客体中,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的相关原理,建议把易于接受仫佬族文化影响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和喜爱仫佬族文化的普通民众作为第一主要传承客体;把未熟练掌握、认同仫佬族文化的教育工作者作为第二主要传承客体;把未熟练掌握、认同仫佬族文化的文化服务机构、文化管理机构、文化经营机构的工作人员作为第三主要传承客体;把未熟练掌握、认同仫佬族文化,而又掌握各类资源配置权、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府公务员领导群体和普通公务员群体作为第四主要传承客体。仫佬族文化传承的客体不仅包括仫佬族聚居区的仫佬族人,还包括与其杂居的汉族人、壮族人等,甚至包括前来旅游的游客,及前来调查研究的外来专家、学者、学生等。这里的客体可分为无意识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客体和有意识学习民族文化的客体。为了扩大仫佬族文化的传承范围、传承深度,促进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提高仫佬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我们应该在保证对仫佬族人进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以自信、开放、包容、宽广、热情的心态,对国内外游客、民族文化兴趣爱好者、民族文化研究者、新闻媒体人等各类受众群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推介仫佬族文化。
使用类型多样的仫佬族文化传承媒介
目前,仫佬族文化传承的媒介一般包括印刷媒介、人体媒介、电子媒介三种大的分类②。其中,印刷媒介主要涵盖报纸、杂志、书籍、期刊、宣传手册、宣传海报、街头广告牌、街头流动车体广告等;人体媒介主要指通过人体的展演、口头演讲、呼吁、倡议等进行的行为、语言、思想、理念等的直接展现活动,如宗教仪式、民族舞蹈、民族绘画、民族手工艺的现场演示、文艺汇演等;电子媒介主要包括录音带、录像带、DVD光盘、电子课件、幻灯片、电视广告、电视剧、电影、网站、网页广告、QQ、电子邮箱、博客、实时通讯等。上述种类繁多的各种媒介,都在仫佬族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作用。目前,在仫佬族文化传承中应用范围和应用频率最广的是印刷媒介和人体媒介,电子媒介应用的频率和范围急需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文化传承理念认为印刷媒介和人体媒介成本低、技术含量低、对施教者和受众的要求低,易于学习者重复学习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仫佬族文化的成果多以印刷媒介和人体媒介的形式来完成和展现,以电子媒介形式汇编制作的文化成果还较少。
新兴的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对民族文化传承主体和民族文化传承客体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要求较高,不利于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仫佬族山乡推广使用。不过,随着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DVD放映机的普及使用,及电脑在越来越多仫佬族人生活中使用频率的稳步提升,需要重视对仫佬族文化电子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尤其要加强推行网络媒介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与推广,使仫佬族文化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呈现给国内外受众群体。针对民族文化传承对新媒介的需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县委宣传部专门建设了仫佬族网,及时对仫佬族民族风情、民族时讯、民族教育、民族政策、民族旅游、民族特产等民族文化内容做及时、动态、全方位的介绍,使之成为国内外民众了解仫佬族文化的便捷窗口。2012年11月,反映仫佬族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仫佬剧《罗城轶事》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拍,预计2012年年底完成。本剧融合了仫佬族歌、舞、戏、诗、宗教信仰展示等艺术元素,欲多视角展示仫佬族古老、神秘、奇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有望打造出仫佬族文化精品。今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还将探索建设仫佬族民俗展示中心、仫佬族影视艺术中心等新的民族文化传承媒介。
动态构建仫佬族文化传承模式
仫佬族文化的直接传承,主要指传承主体与传承客体不通过第三方传播介质,而面对面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进行的同步、即时的传承活动。比如不同级别(县级、市级、区级、国家级)的文化传承人对学徒的面授和示范讲解,学校教师面对学生直接开设仫佬族文化教育课、仫佬族文化讲座等。在文化教育的初级阶段,宜以直接传承模式为主,其他传承模式为辅,以便传授者与受众就教与学的问题进行解疑释惑。仫佬族文化的间接传承模式,是指文化传承主体与客体沟通、互动通过第三方介质,间接完成教与学的活动。其借助的传承媒介逐渐由以印刷媒介、人体媒介为主,向印刷媒介、人体媒介、电子媒介相互支撑补充转变。随着文化教育层次、领域的深入、扩大,以及受众学习领悟能力的增强,宜采用间接传承为主,直接传承为辅的传承模式。目前,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文化以家长传承、宗族与社区文化展演者传承、教师传承为主要的直接传承模式。不过,以书籍、报纸、期刊、宣传手册、广播、电视、网络等为传承载体的间接传承模式也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补充作用。
随着仫佬族山乡经济文化、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间接传承模式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途径与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仫佬族文化的单向传承,主要是指文化传承主体单方面向文化传承客体输入文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客体向主体反哺知识和信息。可见,文化单向传承模式是建立在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主体权威,藐视文化传承客体知识建构功能的基础上的,是一种静态、低效率的传承模式,其借助的传承媒介既有印刷媒介、人体媒介,也有电子媒介。仫佬族文化的双向传承,主要是指文化传承主体与客体相互输入文化知识和信息。虽然传承主体有文化优势,但是传承客体的思维、观念,也以多种形式促进传承主体文化知识内涵的提升与丰富。传承主客体之间高度互动,双方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当传承客体的知识和文化技能超过原来的传承主体时,原来的传承客体就变成了现在的传承主体,原来的传承主体就变成了现在的传承客体。两者随着彼此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每隔一定时期主客体身份就会进行相应调整。所以,文化双向传承模式是建立在知识建构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充分重视了人学习的能动性,确立了传者与受者的相互尊重与平等关系,是一种动态、高效率的传承模式。其借助的传承媒介把印刷媒介、人体媒介、电子媒介全部囊括在内,充分利用了不同媒介的优势并使之互补。鉴于单向传承与双向传承理论的特点,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根据传承主体和客体的实际情况,应以双向传承为主,单向传承模式为辅,灵活采用单向传承与双向传承相互转换的模式,有利于仫佬族文化的普及和深入发展。#p#分页标题#e#
仫佬族文化的日常传承,是指传承主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传承客体的生活、工作交往,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其产生文化影响的系列活动,具有持久性、隐蔽性、重复性、全面性、随意性、低成本等特征。对于当地的仫佬族孩子和普通受众来说,进行劳作、衣食住行、民族语言、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民族文化教育,宜采用日常传承模式。所谓专题传承,是指传承主体在仫佬族重大节庆日或文化节中,为引起特定受众的极大关注和学习兴趣,围绕特定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传承活动,如开展文化讲座、文化展演、文化观摩、民俗节庆等各类活动。专题传承模式对文化的传承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活动实施有周密而详尽的计划性,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与创新性,从而可以在短期内对受众产生较好的传承效果。如在仫佬族人喜爱而又重视的依饭节、走坡节、婆王节、牛诞节、后生节等重大节日,集中举行特色鲜明的宗教仪式与礼仪道德教育,展演仫佬族的服饰文化、山歌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工艺文化等,逐渐形成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广场文化系列活动、节假及重大节会系列文化活动、艺术精品创作演出系列活动,送文化下乡系列活动,这些集中呈现的仫佬族文化传承活动都取得快捷而又良好的社区文化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的效果。
结语
仫佬族文化是仫佬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所特有的,反映其民族精神风貌、心理特征、行为习俗特点、生产生活发展历史脉络等多方面鲜明发展特色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这些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的在慢慢消退,甚至消亡,有的仍较为完整地得以延续。如何在现代文明及外来文明的沁润下,保持仫佬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及进一步改造、创新,是每一个关注仫佬族文化持续发展的人士的共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探讨仫佬族传统文化如何有效利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人力等资源,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依托平台,构建全面、立体、系统的文化传承模式的重要机遇和使命。但是,仫佬族文化传承是一种动态活化的传承,受到仫佬族生活地区的自然、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影响③。因此,教育学视域下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在仫佬族民族文化生态变迁影响下,其民族文化传承主客体、传承媒介、传承模式、传承场域,乃至传承机制,都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本文作者:罗之勇 谢艳娟 单位:河池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河池学院高教研究室副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