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校民俗文化创建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杨建华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日益成为文化传递的中心,日益影响着民族的进化和进程。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党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引导各族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培育优秀人才。民族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和谐相互融洽的美好社会。民族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实现民族和谐,需要弘扬民族文化。所谓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既包括民族物质文化的内容,也包括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容。广义的民族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的文化,如中华民族文化。狭义的民族文化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如藏族或回族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处、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中国家。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共构的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都有相互借鉴和吸收的文化内容,同时也都有接纳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来自于不同的民族,民族文化建设有利于他们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高职院校院校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是抵抗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国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行他们所谓的“优势文化”,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使他们面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甚至对本民族认同弱化、边缘化,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在民族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到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中去,以有效抵抗西方文化渗透。
民族文化建设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后继有人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和资金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促进了社会民族经济向前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城乡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对于民族文化现状的认识的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而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在告别过去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失去传统会使我们一无所有。”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建设,培育技术型人才,同时也应该注重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进行民族文化整合教育,构建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整合教育,即对全体民族学生(包括主体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多元一体文化(包括主体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并以主流文化的教育为主体,规范、改造、吸纳其他不同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非主流文化教育,使之纳入统一的教育体系的过程,使大学生在有鉴别、有选择地接受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基础上,接受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的教育,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行跨文化情感熏陶,培养师生自尊、自爱、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民族文化传承关键是情感的熏陶。通过民族文化建设各项措施,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自觉实践,融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中,既能领悟民族文化的真谛,升华爱国情感,还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民族文化建设能使各民族学生在了解和欣赏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精粹的同时,也具有对所有文化的尊重、宽容与接纳意识,既不沉醉于本民族文化而盲目排外,也不羡慕其他民族文化而崇洋媚外,养成自尊、自爱、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
组织系列实践活动,培育师生掌握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和理解能力在多民族的高职院校中,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师生难免存在冲突。在民族文化建设中要在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的民族文化建设活动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共同参与意识,消除因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增强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培育他们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在民族文化建设活动中可组织一系列体现多元文化且学生自主性的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群体意识,陶冶情操,提升素质;提高各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的局面下调整自身观念与行为的全面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和理解能力,逐渐克服文化封闭,融入民族的大家庭中。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塑造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文明发展未曾中断的国家。
但19世纪,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方位落后于西方,以一种耻辱的姿态进入近代社会。自此,民族复兴成为每一个深爱自己祖国的中国人萦绕不去的伟大梦想。曾说:“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族复兴这支火炬,目前正要传递到身负历史使命的高职院校各民族大学生手上。文化是民族的向心力,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建设要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进行。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论述认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现形式。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建设,使学生胸怀民族精神,培育他们的民族品格,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一,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准则。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概而言之,爱国主义在新时期包括: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权益;二是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主分裂,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p#分页标题#e#
第二,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精神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追求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为目的的精神特征。团结统一既是中华各族人民精神追求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保持团结统一的精神动力。
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发展、合作。但是目前,国际敌对势力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处心积虑的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内团结各民族、对外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长远大计。
第三,爱好和平。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对内重视社会道德教化,主张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主张各个国家和平共处。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形成除了自然地理因素外,主要得益于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弘扬和培育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依然非常必要。我国一向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反对狭隘民主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和平崛起。但是同时要教育学生,我们爱好和平,并不是惧怕战争。在迫不得已时,动用武力捍卫祖国和民族的安全和利益,一定能得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民族的支持和同情。
第四,勤劳勇敢。勤劳勇敢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用勤劳勇敢写成的一部艰苦奋斗史。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质朴俭约的教育,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泛滥。
第五,不息精神。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激发了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竞争、开拓、进取、创新。今天,高职院校要通过民族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继承并发扬自强不息精神,使其成为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
“文化发展离不开创造、发现、选择和传递。”在全球化浪潮迅猛扑来的今天,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不仅担负着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还要担负起传递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高职院校要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通过民族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教育,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大学生,从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