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低碳经济科学传播情况及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潘启龙 杨浩然 徐明凡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一、概述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1948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人类的传播活动分为五大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1]。科学传播属于大众传播,具有传播的全部要素。将拉斯韦尔5W模式具体化到科学传播活动中,即形成科学普及和传播的五个要素: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媒介、科普对象和科普效果,藉此可以展开具体领域的科学传播研究,包括控制分析(科普主体研究)、内容分析(科普内容研究)、媒介分析(科普媒介研究)、受众分析(传播对象研究)、效果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等[2(]图1)。依托中国科协资助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普内容及其传播的研究”课题,作者前期展开了名为“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普及”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知识问答”(40题)、“参与调查人基本信息和一般认识”(25题)等两部分,地域覆盖为贵州(西部)、湖南(中部)、北京(东部)三省市,调查对象覆盖中学生、大学生、城镇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等,有效问卷为392份,获取了公众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较为真实、客观的认识。本文即根据问卷调查的一些分析结果,结合由拉斯韦尔5W模式对我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现状及对策进行阐述。
二、我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现状
(一)成果和经验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具有多元的科学传播主体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主体的构成比较多元化,组织者包括:科协、共青团、教育、宣传等部门系统;实施者既包括: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电影制作单位、环保团体等媒介系统,也包括中小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支持部门包括科:普场馆单位、气候、环境、经济、能源等部门和有关科研院所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个体也参与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在多元主体的推动下,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了各种联系,促进了科学传播网络的宽化和深化,丰富了科学传播的方式。同时,随着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问题认识的深入,科普主体的能动性、思想意识、态度观念等有了进一步提升,并且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过程中,科普主体自身也受到一定的教育、启示,增强了科普主体的科学传播能力。
2、科普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当前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中,多数科普活动基本从气候变暖的表现、成因、危害、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脉络出发,归结到低碳经济以及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上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一些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科普活动中,也穿插了大量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大大加强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普内容的广度,使得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内容更加多姿多彩。在内容开发方面,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逐渐形成体系,同时也和绿色环保、能源、地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等内容相互结合,使得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在内容载体建设方面,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普知识被制作成适于各种媒介传播的载体形式,如电视节目、卡通图书、标本模型等,促进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网络的发展。
3、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参与在当前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中,利用科普场馆、学校、企业及社区平台举办的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博览展览会等传媒比较活跃,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电影、互联网等公共传媒积极参与,以人为媒介的口头传播也有较大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社区志愿者工作者与居民之间的传播不容忽视。此外,在传统的图书、电视广播、报纸期刊、展览博览、图片画廊、报告座谈之外,基于互联网和手机平台的博客、微博、电子书、即时通讯、动漫画等新媒体也加入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推动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4、科普对象逐步扩大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普对象正在逐步扩大,拓展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范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公民社会日益成型,人们对生命、地球以及人类未来更加关注,对于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入,生态污染、空气质量、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域的群体积极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使得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覆盖面更为广阔。
5、科普效果比较明显当前我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科普对象在知识积累、观念转变、行为方式改变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彰显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能力。例如,调查问卷中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您知道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环境问题吗”?受访者的回答选择“完全不知道,也不关心”的占6%;选择“不太了解”的占17%;选择“知道,但不是很清楚”的占51%;选择“知道,我非常关心这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占26%。第二个问题是“您对低碳经济这个概念了解吗”?受访者的回答选择“从没听过”的占7%;选择“听说过,但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占34%;选择“知道大概含义和内容”的占47%;选择“熟悉具体含义和内容”的占12%。这些说明多数人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提升。
(二)存在问题
在当前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协调性较差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科普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统一的目标和行动纲领。各个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难以实现,一些热心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单位、个人等无法融入既有的科学传播体系;一些渴望受到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教育的单位和个人,缺乏必要的管道获取相关资源和信息,科普媒介与公众的互动、交流还有诸多欠缺。#p#分页标题#e#
2、针对性不强由于既熟悉科学普及业务、又熟悉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专业领域的推动机构比较缺乏,目前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针对性有一定欠缺,表现为科普内容的归类整理不够、科普媒介的率意而为和科普对象的分类施教不够。例如,针对老年人、家庭主妇、中小学生等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没有得到有效的区分,影响科学传播的效果。
3、“为科普而科普”,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感化主要表现为存在某种程度的传送、灌输形式,“为科普而科普”,难以充分调动受众的主动性和实现观念转变。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关键在于树立全民的低碳理念,但是在目前的相关科普活动中,多数时候将重点放在了低碳生活方式、方法、技巧的传播上,对低碳理念的科普显得较弱,低碳科普对于思想层面的教化也非常薄弱。低碳方法、技巧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感化,人们的低碳行为则很难长期坚持,取得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
4、持续性需要加强我国的科学教育、思想教育等领域长期存在运动式、节日式的特点,这样的运动式教育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中表现也十分明显。比如在世界水日(3.22)、世界气象日(3.23)、世界地球日(4.22)、世界环境日(6.5)等特殊日子一般会有较多的科学传播活动,但是平常日子则可能偃旗息鼓,这十分不利于科学传播的持续性。因此我们既要在纪念节日时加强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还要在平常加强有关科学知识的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三、我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对策措施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3],针对我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必须作出有效的应对。
(一)推动科学传播方式创新
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是一项持续的社会公益事业,只有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共同推动的情况下,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才能不断深入和发展。
1、积极发展社会组织鼓励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社会组织在科协、共青团、气象局等系统内挂靠、注册,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协调,并对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予以指导和帮助。
2、突出实践和体验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科普对象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认识到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问题,引起心灵的共鸣和认同,最终转化为切实的低碳行动,推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普及和传播。
3、注重理念和行为的培养将提升公众的低碳意识置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大系统中,注重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细节设计,在具体科普活动中强化理念的培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加快科学传播网络发展
1、发展新型科普传媒加强基于互联网、手机、动漫画等传播平台的新型科普传媒建设,强化网页、视频、博客、微博、QQ聊天、电子书、短信、铃声、动画、漫画等表现手段对低碳科普的传播,开发适于现代技术传播的数字内容和素材,建立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普数据库等[4]。
2、促进传播主体融合我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学传播活动比较活跃,但是还处于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促进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普主体的协调、融合,加强科普主体在科普媒介、场馆资源、知识资源上的协作,并增加科普主体的交流、研讨,实现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普及的长效机制[5]。
(三)促进科学传播范围扩展
1、加强宣传,吸引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推广,增加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重要性和荣誉感,突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和低碳发展带来的益处。
2、向农村、向边远地区普及推广科普主体建设要面向农村、边远社区、贫困地区渗透,不留盲点地区,不排斥末端人群,提高对农村居民、低学历人群、低收入人群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力度,
3、突出重点,彰显特色针对企业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差异,重点突出低碳生产方式或低碳生活方式的科学传播,让每一场科普活动都极具特色,并通过长期的积累,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低碳科普目标。
(四)加强科学传播能力建设
1、增加经费投入主要包括增加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普场馆建设经费、科普媒介建设经费、科学传播活动组织经费等。
2、加强队伍建设扩大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科普主体队伍,积极发展教师、社工、大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加入到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普工作中来,扩大基层科普工作者队伍,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低碳科普的长效机制和全面推进的态势。
3、加强科普研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科学内容体系,针对不同的科普对象、科普活动等提出内容选择的原则和建议,探寻不同科普对象的认知规律,研究互联网、手机、动漫画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应用,开发数字化的传播内容和载体,增强低碳科普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