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学传播人才状况与教育需求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吴琦来 蒋丽平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传播是指通过某些“方法、媒介、活动和对话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一种或者多种反映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科学传播也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其重要性已经超过科学传播本身,而开始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像《探索》这样的科普影视作品、《国家地理》这样的期刊正在形成科技、文化、艺术的强势传播体系,在全球传播着科学文化以及价值取向。据调查,我国2010年公民科学素养平均程度为3.27%(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水平),还不时上演着“地震抢盐”“张悟本事件”这样的闹剧,科学传播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是我国科学传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直接传播者。研究其科学传播人才状况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一、科协机关科学传播人才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概述
(一)推动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成为战略共识
科学传播正与科技创新一起成为支撑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综合实力。从美国1985年的“2061计划”、欧盟2001年的《科学与行动计划》、英国1985年的《公众理解科学》和2002年的《科学与社会》可以看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增进公众理解科学进而促进全民参与科学已经是各国的战略共识。近年,我国科学传播(科技传播)也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国家和公众对科学传播的实质性需求越来越迫切,推动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成了政府高层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为此,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等法规政策,为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科学传播主力军——中国各级科协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国各级科协是科学传播的核心力量。科协系统组织体系庞大(图1),而各级科协的机关对整个科协系统的科普工作起到一个领导、组织的作用,它既要策划组织,又要进行具体的科普工作。因此,科协机关的科学传播人才的素质、能力对整个科学传播工作影响重大。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对科协机关人才的研究很少,主要是整体数量的统计,而对与科学传播工作直接相关的人员的工作现状、教育需求的把握,对从事该类工作所需素养、能力等的调研基本是空白,而这些是各级科协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信息资料。
(三)调研设计情况
本研究首先通过社会综合发展指数(CDI)和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作为指标,确认安徽省和四川省在科学传播方面在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从而确定了对该两省的实证调研。并于2011年4~8月对其省、市、县三级科协机关,针对与科学传播直接相关的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方法为访谈和问卷调查,抽样方法为目的性抽样。共访谈9位科协领导,收回有效问卷145份。图1中的正方形框内部分为本文的调研对象。由于皖、川两省的调查结果无实质性差异(中、西部地区整体宏观特征相近),并鉴于篇幅所限,以下不作分别讨论。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科协机关科学传播人才的现状
1.知识化程度高,以理工为主
从学历看,两省的科协机关工作者知识化程度高。如表1所示,科协机关被调查者学历以本科为主,其中省、市级科协机关工作人员的学历全部在大专以上。从专业来看,科协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背景以理工科最多,文科、经管类专业也不少(图2)。但从访谈得知,近年来,文科、经管类专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2.以中年为主体
从年龄看,两省的科协机关系统的主体是中年人。平均年龄为39.8岁,40岁以上工作人员的比重高达52.3%,3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占17.4%(表2)。这和近年几乎未进新人有关。以某县科协为例,四名在编人员中,有三人的年龄分别为40岁、47岁、50岁。鉴于科协工作社会活动多、与社会各界联系多、与公众直接接触多的特点,科协需要充满热情、有创意、有活力的年轻人,将来很可能出现后继力量的严重不足状况。3.人手不足问题突出由于编制有限等原因,科协尤其是基层科协一直存在着人手紧张的问题。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示工作中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以总人口超过1400万的成都市为例,其科协在编人员只有27人。问卷结果显示,省市级科协“科普活动策划、组织或开展”工作最缺乏人手,其次是“科技人才培训”、“科普示范和技术推广”。而县级科协“农技推广活动策划、组织”工作最缺乏人手,其次为“一般性公众科普活动(除农技推广外的)的开展”。总之,普遍缺乏的是“活动策划”人员,而市和县在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和农技推广活动上分别有所侧重。此外,社会活动能力强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及高端科普人才的紧缺也是科协人才现状的重要特征之一。某单位领导在访谈中表示,“科协机关工作人员虽然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高水平人才还是缺乏。”根据问卷结果,高达65.2%的人表示近三年来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或科普文章,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科协员工研究能力偏弱,科协人才结构仍需完善。
(二)科协所需科学传播人才分析
1.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
科协机关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四川省科协某领导表示,“科协机关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好。技术不需要很强。以前的专业背景,不是很重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考虑全面的综合素质。”但是,通才、复合型人才为数不多,更不容易找到。“能够胜任科协机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非常难找。”因此,地方科协提出了以下的观点:“除了农学、生物、计算机等理工科,还需要法律、外语、管理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毕业生,对于科技传播这样的对口专业更是欢迎。”对人才的教育背景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以弥补复合型人才的不足。
2.科学传播人才所需的基本素养
笔者根据调研,将科协机关从事科学传播相关工作所需人才素养归纳为科学传播意识、理工科教育背景、科学传播专业背景、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创新意识、传播技能、管理能力等七项。被强调最多的是“社会活动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调查中的新发现,后者不论是问卷还是领导访谈认同度都很高。值得注意的观点是,理工科背景并非必须。成都市科协某领导也表示,“就教育背景而言,理论上应该有理工科背景和科学传播相关学科背景,但实际上,理工科背景并不十分重要,文科也可以在科协从事科学传播方面的工作。”但扎实的科技知识基础仍是必须的。同时,传播技能、科技传播专业背景和创新意识也在被重视之列。此外,奉献精神、实干精神也十分重要。由于“工作自由度大,很多工作可做可不做”,这就决定了在科协工作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自觉性。#p#分页标题#e#
(三)科协科学传播人才的教育需求及培训现状
1.科协科学传播人才的教育培训需求
科协工作者自身的教育培训需求较为强烈。超过95%的被调查者表示“很需要”或“比较需要”接受教育培训。从年龄看,年龄高于50岁的被调查者,接受教育培训的意愿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从学历看,硕士或以上的被调查者的教育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表3)。高达70.0%的学历为硕士的被调查者表示“很需要”接受教育培训,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被调查者。这表明在科协工作需要随时学习、终身学习;而学历达到一定层次后,这种认识更深刻,其学习意识也更高。在访谈中多位领导认为“在科协工作必须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单位内部应该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关于培训内容,如表4所示,被调查者最希望获得“活动策划”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之后依次为“科技传播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传播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此外,从纵向上看,省市级科协机关员工最希望接受“活动策划”方面的培训,而县级科协机关员工最希望接受“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这与其各自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有关。省市级科协活动组织策划方面的工作更多,而县级科协的工作重点为农技推广和直接面对公众的科普,需要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至于教育培训方式,被调查者最希望单位出资到高校继续学习深造(图3)。这可能与参与者能够获得学历文凭或相关证书,从而对未来职务晋升带来益处有关。而“单位组织培训”也有方便、学习压力小等优点,故被选择率也不低。
2.科协科学传播人才的教育培训现状
科协现有培训情况怎样呢?问卷调查显示,“没有培训教育制度”、“有制度但还没有完全展开”、“单位有员工培训制度且能执行”的被选择率各约1/3。结合访谈结果,可推断两省基本情况是:虽有一些教育培训活动,但并未形成制度,或者说有些规划但还没有按规划制度化。就两省科协已有培训而言,主要目的是提高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政治思想水平(表5)。而被调查者理解的“提高综合素质”和“提高工作能力”,通过访谈获知主要指了解和熟悉日常工作程序,而非前文所说的各种素养和能力。因此,培训内容多为日常事务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而单位聘请专家进行培训、单位内部培训则是主要的培训方式;日常事务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是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对象以科协领导干部为主,培训时间多为3~5天。如很多县、市科协主席都有过三天左右的专门培训,而针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培训相对较少。有一种被称为“以会代训”的方式受到被访谈者的肯定,即来自各地科协的与会者以会议发言的形式总结、交流各自岗位上的工作经验,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大家感到收获较大。但能参与此类会议的也都是有一定领导职位的人员。至于培训效果,只有28.2%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由于该问题涉及对本单位的评价,大多数人并没有直抒胸臆,所以笔者分析员工们对科协现有的培训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培训的内容等方面有待大力改善。
三、关于充实和培养科学传播人才的建议
(一)对科协科学传播现有人才状况及教育培训的思考
科协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人员既要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还要有不断学习、研究的学习意识,科协需要有较高素质和热情的年轻人补充到其中来。而目前的人事制度使得绝大多数科协已经“多年未进人了”,倘若这种状况再持续四五年,科协很可能面临工作失去活力、创意,并后继无人的局面。而“临时聘用”等办法是难以吸引有才干的年轻人的。同时,由于较高学历人员学习、研究意识也较强,因此在省、市级科协可以有目的地吸纳一些硕士以上学历的年轻人。通过本研究可知,目前科协机关在职人员的教育需求极其迫切,“但学习气氛并不浓”,这需要加强组织、激励。而对在职者来说,单位内部学习、培训是最容易实现的继续教育途径。科协可将目前短期、零散的培训转变为较有系统的、持续的培训模式,使得每个职工都不断有“充电”的机会,并以此逐渐形成学习习惯。培养方式除了专家专题讲座、实地考察,还可适当运用网络培训这一便捷的新兴形式,以调动全国教育资源。“以会代训”的形式既交流经验,又探讨问题,而且还能激发工作积极性,值得提倡,并适合在单位内常规性实施。培训内容需要增加活动策划、管理方法等实用性较强的传播技能内容,以及科学与社会关系、科技知识、传播学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培训内容可有所调整。
(二)对高等教育培养科学传播人才的建议
笔者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科学传播人才的四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本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本科阶段接受某一理工学科的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期间接受科学传播专业教育。访谈调研中省市级科协表示很需要这样的毕业生。第二条路径,本科双学位教育:在主修某门理工学科的同时,辅修科学传播或者传播学的学位。第三条路径,选修课培养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科学传播的选修课,提倡“科学传播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理念,推广科学传播思想,并传授相关方法和技能。该类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很少,而在国外开设得较早,并正在增多。第四条路径,本科科学传播专业教育。本科阶段进行科学传播专业教育在国际上并不多,但本研究了解到在县级以下的科协对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大量需求。科学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关键要特色鲜明。可尝试围绕科学传播、科学与社会、传播学、科技素养基础、管理学等理论基础板块,以及包括科普创作、动漫制作、科普策划等在内的传播技能板块来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提升其理论高度和综合素养。
目前我国科学传播学科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2010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358所,只有10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科学(科技)传播相关专业,且招生数量较少,多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只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该专业。此外,由于科学传播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需要得到高校内外多方面力量的协作支持,做到真正的文理交融,使得学生既懂得传播什么、为什么传播,又学会如何传播。我国高等教育有必要响应时代的召唤,积极发展科学传播教育,以担负起培养科学传播人才、推动科学传播事业的使命。#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