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结合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江建勋 单位:仁大学全人教育中心及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0前言
在台湾,学生进入大学前在高中阶段,由于文理分科,科学教育与其他学门分流甚早,因此各大学理学院之外的学生在学校如想进修基础科学知识往往得由选修有关科学之通识课程著手,有些大学规模较小,并无理学院或其他相关科学学院的设立,通识教育往往成为学生学习基础科学教育之机会,如果有关传播学系的学生并未在学校中加强学习科学学门,则毕业后如进行传播事业且于报导有关科学事件时,有时会出现困难、误解与错误,造成阅读大众之迷思,不但对社会发生之科学事件產生误会,并可能造成无谓的恐慌。这里所指的传播课程系所包括:大众传播学系、新闻学系、口语传播学系、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资讯传播学系、图文传播学系、广播电影电视学系、传播管理学系等,名称因各大学不同而略有差异。例如辅仁大学设立有传播学院及传播学院相关单位,而世新大学则有新闻传播学院,辅仁大学係全科大学,规模甚大,包含众多学门,通识教育课程由全人教育中心负责规划与进行,负责该校全人教育课程规划及教学等事宜,分为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科技及社会科学等三大领域。与生物及医学有关的课程开设有:生物医学、环保、能源与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概论、内分泌与健康、当代生物医学课题、远络医学、生医科技与生活、职场安全与健康、健康与疾病、生命科学概论、人体的奥秘、常用药物概论、疾病检查与诊断、寄生虫与人生、基础生物学、动物行为概论、药物滥用、医学发展对伦理的影响、基础健康医学概论、从诺贝尔讲看生物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营养与保健、民生科技导论、自然科学概论、生物技术概论、环境生物概论、人体探索、近代科学发展等28门课。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开设有关基础科学之“科普经典导读学程”,包括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科学概论及资讯与工程等六门课。学生如在四年内选修这些课程则对相关科学知识获得基本的认识,对其将来毕业从事传播工作相关。
1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间之关连
大学中研读与传播有关科系之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部份工作皆与传播有关,亦即他们会将在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传播事业,不论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出版等,主要将新闻或知识传送给阅听人,其传播内容之正确性极为重要,尤其以科学知识之传播是为首要,因为理解科学需较多基础知识,有最低之门槛须学习,此时在学校时期学得之基础科学知识则成为必要之前提,如科学家对某一科学事件产生不同意见而争论不休,传播者也对此一知半解无法查证,则社会上一般阅听人就更不可能分辨真正的科学意旨为何?此为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间难以衔接之处,传播者解决此难题之道就得考虑平衡报导,唯平衡报导亦需对此科学事件有较深入之瞭解,因此查证成为报导之前的重要工作,不但得利用多种途径与资源深入自行查询,更应多方询问真正相关科学家的意见做为参考,如限于时间压力或盲目听从所谓专家之言即将科学事件报导出,十分容易让阅听者陷于错误之思维而引发无谓之烦恼或恐慌,最近台湾社会所发生之狂牛症牛肉事件、莱克多巴胺瘦肉精事件与H5N1禽流感事件等均引发社会大众迷思,造成政府与民间矛盾,引起各界对食品安全议题的争论不断。就学习生物医学者(如笔者)的观点而言,这些科学事件已逐渐脱离科学本质,科学家间虽有不同意见,仍可协调解决,令人担心之处在于非专业人员以似是而非者之意见且夹带情绪参与讨论,而最后造成决策执行迟缓,因使得社会大众无所适从,不知危险真相如何?以下就禽流感事件依科学层面作分析探讨。
2科学事件之传播——禽流感事件
台湾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动植物防疫检疫单位于今年3月3日公布,在去年12月27日与今年2月7日,分别在彰化县、台南市两处养鸡场检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同时也已扑杀将近5.8只鸡,这是台湾动物防疫史上首次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将疫情通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台湾首次于2004年发现禽流感病毒,当时扑杀20家左右养鸡场的鸡只,造成养鸡业者的巨大冲击,防检单位强调,两养鸡场半径三公里内周围,会持续採取临床调查与流行病学采样,至今都未发现其他传染感染情况。防疫官员报告,在彰化、台南的禽流感病毒株是2004年以来,在台湾持续传播的特殊病毒株,但两者却又不完全相同,显示病毒仍在持续变异,特别的是,这次彰化县养鸡场自去年12月通报后,鸡隻没有异常死亡现象且产蛋正常,临床症状属于低致病性病毒,但实验室检验结果却显示是高致病性病毒,经过专家会议开会讨论,依据流行病学风险分析,认定是高致病性病毒。
禽类动物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影响许多鸟类的呼吸、消化或神经系统,禽流感病毒会在大部份种类(即使不是全部)的鸟类身上发生,包括家禽及野生鸟类,该病毒共有144种,牠们造成鸟类疾病与扩散的能力差异很大,禽流感病毒有两种变异种,根据病毒杀死鸟类的效率而定:1、低致病性禽流感(lowpathogenecityavianinfluenza,LPAI),致命性低,通常发生于野生鸟类;2、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pathogenecityavianinfluenza,HPAI),明显只限于H5及H7病毒,这次在南部养鸡场检验出的H5N2病毒株本属于低致病性,经查各种相关文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记录,从未发生有害人体健康的问题,其实美国曾于1983年发生两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第二次就是由H5N2病毒株引起,并未发生人与人间之传染,然而严重疾病攻击宾州与维金尼亚洲的鸡、火鸡及珠鸡并令其死亡,在杀死1千7百万只家禽后病情才得以控制。而1997年时在香港发生有史以来第一次鸡的感冒病毒造成人类死亡的案例,由高度致病性禽类动物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共有18人重病,其中6人死亡,研究证明该病毒于1996年曾在中国大陆广东省鸡只身上鉴定出,由2003年开始该病毒H5N1周游全世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至2012年时,在15个国家发生598例人类病例,死亡352人,死亡率高达58.9%,多数感染者曾直接或密切接触携带H5N1的禽类,目前H5N1病毒株感染仍属于少数且有限的人传人案例,但由于该病毒株属于第二类病毒,对鸟类致命性极高,时常造成鸡只100%死亡。禽流感病毒会感染人类细胞,以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质做为武器侵入及穿出细胞膜,一种蛋白质称为“红血球凝集素”(hemaglutinin,H),另一种为“神经胺酸苷酶”(neuroaminidase),病毒学家就以这两种蛋白质的排序来决定病毒的种类,称为病毒株(strain),H有16型,由H1至H16,N有9型,由N1至N9,所有H和N蛋白质都发生于鸟类,人类流感传统上由三种H引起,H1、H2、H3,由病毒演化上观察,禽流感病毒株原先存在于水禽类动物,如鹅、鸭、鸳鸯等,但不会发病,成为病毒携带者,后来传播至陆禽类动物造成疾病流行,其中以鸡对此病毒最敏感,候鸟身上虽然带有许多种类的禽流感病毒,但是会感染人的病毒株只有两种:H5N1及H9N1,一般而言H9N2不会引起严重疾病故时常少予考虑,然而荷兰于2003年4月报告,发现H7N7禽流感造成超过80例人类病例,其中1位兽医死亡。#p#分页标题#e#
以台湾目前情况而言,尚请读者对于台湾南部发现的H5N2禽流感病毒株无须立即反应产生恐惧感,如果动物防疫人员遵循标准操作程序切实做到防疫的最初两个步骤:对感染家禽进行禁止移动与全面扑杀行动,则此病毒引起的禽流感应不至于发生大流行,也极不易感染至人类,其实禽类动物的细胞与人类细胞构造大不相同,禽流感病毒之表面蛋白质也不容易与人类细胞表面抗体相结合,除非病毒突变适应于人体,因此记者或其他传播人员报导此新闻时需拿捏轻重,不应轻易叙述病毒突变可感染人等直接描白,因为由动物传染给人间其实际行为并未清楚瞭解。病毒性疾病让人困扰的原因主要由于病毒的两个特性,第一、病毒容易突变,其只有8个基因,此遗传物质些微改变就会形成新病毒;第二、如果两个不同病毒株同时入侵感染同一个细胞时,两者会同时放出遗传物质產生部份交换作用,即再重组现象,这时不无可能形成崭新的病毒株,对于人类的危险就无法预知,一般人对于流感大流行產生焦虑感甚至惊慌失措,主要来自1918年西班牙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印象,这次流感杀死4千万人,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连西班牙这个小国就死亡了8百万人,尤其当中许多年轻男人都是牺牲者,死亡率超过50%,这种惨烈的情况让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与其他生物医学科学家都认为下一次类似规模的流感大流行就在转角之处等待,而现成最可能的凶手候选者就是H5N1禽流感病毒株。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持续监测全世界的流感病例,依赖广大的网路来源得来资讯,包括政府卫生机构、大学科学家及国际间合作组织,而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展出一套有关流感世界大流行在何处发生的鉴定系统,该系统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人及动物未发现新的流感病毒。
第二阶段:没有新的流感病毒在环境中巡回,但是有从前已知之动物病毒对人会造成危险。
第三阶段:一种新的动物流感病毒株会感染人,但是未发生人传人的感染病例。
第四阶段:新病毒由人传染人,但是传染力有限且仅侷限于某个地区。
第五阶段:病毒在某一特殊地区时常在人与人间传播,但是还未扩散至世界其他地区。第六阶段:流感世界大流行发生,病毒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但是如果有一天某地发现有H5N1禽病毒株时,你如果又罹患流行性感冒时就必须特别小心,得马上去看医生,因为在理论上鸡的流感病毒会在你的细胞里与人的流感病毒可能产生遗传物质再重组行为,如因此而产生的第三种新型病毒就有可能形成恶性病原造成人的灾难了。
3讨论
(1)传播科学新闻者有责任尽可能釐清真相,此时传播者本身对科学之学识与利用科学方法找寻参考资料成为发掘真相之关键,并与其本身是否适任科学记者有关,这与其在大学读书时是否受过基础科学教育有关。2)撰述科学事件之人士应具有更坚实的科学素养,写作文章或访问事件应就事实与证据论述,不应产生情绪性语言或危机推测。3)尽量引述正确科学名词,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就要比“高病原性禽流感”适当,因病原本身并无高低之分。4)大学中开设通识教育科学课程应著重于基础科学之传授,同时授课老师最好可就当今社会发生之科学事件解释真相。5)科学家之间尽管有不同意见,仍须就事论事讨论,无须相互攻击,要知连科学家间彼此间都无共识时,那一般民众如何能了解科学事件真相,恐怕对真科学与伪科学之辨更无法进行。6)希望社会大众阅听新闻报导有关健康科学议题时,对可能发生之危险事件无须立即产生无谓之恐惧心理,先冷静观察后续发展或自己动手找资料,再参考真正科学家或医界人士对此有何解释而定。7)目前社会上最大问题是人人皆自称是专家,发表之意见让一般人无所适从,此时更须冷静,千万不要将自己也无知之事到处散播,更引发社会纷扰。8)大学与社会间应更加密切连手合作,将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紧密结合弥补其间之差距,此方可有助于解决一般大众对科学之误解或莫名之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