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下科学教育的观点与实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学传播下科学教育的观点与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学传播下科学教育的观点与实施

作者:付昌义 孙宇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机械学院

一、科学传播视野下的大学科学教育基本内容

与传统科普观影响的大学科学教育不同的是,科学传播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科学教育不再是只传播科学技术基本知识,而是拓宽到二阶的科学传播内容,即科学技术事务元层级内容,如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的社会运作等,其中科学本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又是二阶科学传播的核心内容.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所述,大学科学教育内容也要满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本质内容的了解应使学生明了科学不再只是静态的科学知识,而是个动态的认识过程。它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内容。一阶科学传播主要以科学知识为主,二阶科学传播内容则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内容。

二、科学传播视野下的大学科学教育结构

基于此,科学传播理论影响下的大学科学教育的主体也是多元的,不仅有代表国家出现的学校,也有代表科学共同体的教师群体,还有作为公众的学生,以及学生中相应的社团组织和媒体。这几个主体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学校在大学教育中可以制定相应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案、设计相应教学课程同时也可以对学校制定的相关措施表示出相关的质疑,并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对教学方案和课程进行修改。而教师在这其中则要一方面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相关措施的制定,同时做好向学生传播科学教育内容的作用;一方面也要针对其他主体(主要是学生和学校)的要求对自己的教授方式进行调整和修改。

三、基于科学传播背景的大学科学教育应用模型

科学传播的模型主要有欠缺模型、民主模型、自省模型三种,其中欠缺模型由于容易表现出科学技术是好的、公众是无知的、传播只能自上而下等缺点遭到了众多批评,也因此很少被采用。而民主模型将公众提升为一个和科学共同体平等的利益群体,体现出现代社会民主性的特点;内省模型将“内省性”引入科学传播,为科学与公众的交流迈出建设性的一步,有利于消除公众对科学的不信任。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一方面还要积极发挥内省性的特点,面对学校传播的科学内容,不轻信不盲从,多质疑多反思,学会掌握应用真正的科学方法去判断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并以自身实践验证学校制定科学教育方案和设置课程的正确性,对学校制定科学教育方案和设置课程提出相关修改建议。

四、科学传播视野下的大学科学教育实践

(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首先,在全社会创造一种科学氛围。大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对他们的成长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长远的。加强大学科学教育作为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很需要社会和学校等多方努力的。社会环境是加强大学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外在条件。建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国家政府首先要抓好对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并积极予以支持。各级政府要把科普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通过政府引导、增加投入,改善科普基础设施等措施,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二)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践

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首要的是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内在需要。科学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这是教育的第一步,是获取知识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人们对某事产生了真正热爱之情,才能产生动力,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一要提高他们对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身发展的认识理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及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意识;二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大学生思考,教会他们掌握新知识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更有效果。

最后,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科学素质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反馈、调控机制。科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就是评价科学教育的指标体系。为了保证大学科学教育运行机制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目标相匹配的、全面的、易于操作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着眼于未来,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把科学知识及科学能力的掌握情况纳入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