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机械专业教改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校机械专业教改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校机械专业教改思考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

在与传统学科型、研究型院校的竞争中,高等职业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在生源质量、就业质量、持续发展等方面与之相差甚远。传统学科型、研究型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在人们心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不少企业将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教育,在收入分配上未给制造岗位技能型人才以相应的认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不会把高职院校作为高78考的目标,而是不能被学科型院校录取的无奈选择;一些职业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仍然不能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其它行业相比,装备制造行业整体收入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源质量和学习积极性,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职教育是一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又是一个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从高职院校自身来看,目前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尚不能完全达到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从行业、企业来看,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我们需要在校内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外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产学研结合是很多高职院校孜孜以求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无论是产学结合还是研学结合,实施的难度都非常大,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另外,目前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院校发展参差不齐,加之院校之间缺乏学习交流,导致一些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比较落后。

教学改革措施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入行业和地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精确分析行业、企业对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适时调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牢固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进行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装设计、机械零件加工、机械CAD/CAM应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一要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专业群建设、国家重点骨干专业建设等为契机,争取中央和地方在机械制造专业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二要争取学校的资金投入;三要科学、合理利用经费和资源;四要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五要努力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坚持以机械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为目标,融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加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建设。校企合作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实现“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双重评价体系,健全毕业生信息跟踪调查与反馈渠道。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能够承担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职业素质养成,能够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为一体的生产型实训基地,争取将企业的产品生产、零件制造引入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加强校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达成协议,使学生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进入生产车间动手操作。加强机械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在本地区、本行业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领军作用,能够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批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

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分阶段多学期、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融合、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相融合、培养质量与职业资格相融合。尝试采用六阶段分段式培养:第一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以校内教学为主、以校外实践教学为辅,通过文化知识学习、基础能力培养、专项能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基础。第二阶段,即第一暑假期(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暑假),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与企业锻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第三阶段,即第3、4学期,以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工装选用与设计、CAD/CAM技术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第四阶段,即第二暑假期(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二暑假),利用暑期进行企业实践,强化学生适应企业生产、运行环境的能力。第五阶段,即第5学期,利用综合技能训练、企业管理实践、生产性实训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第六阶段,即第6学期,依托合作企业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将专业知识全面融入岗位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努力构建“订单培养”模式。按照培养协议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设定课程内容、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在校内创建真实的岗位环境、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将实践教学安排在生产一线,在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聘任与考核、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以外,还应建立“订单培养”评价体系和制度,持续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企业满意度进行跟踪。技能过硬、理论够用,继续深化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一要利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把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平台的教学功能,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修正、边提高”。二要积极探索符合机械制造专业发展要求的实践教学途径,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岗位技能训练,完善“双证书”制度。三要改革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认定办法。四要综合、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服务于具体教学活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宗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对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就业单位用人条件、毕业生待遇条件等进行把关,全力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做好专业招生工作,将机械制造专业打造成供销两旺、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品牌专业。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探讨,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关系着机械制造专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关系着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更关系着装备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只有积极进取,不断解放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力度,与企业密切合作,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作者:尹亮 娄丽莎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