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对教育传播的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女性主义对教育传播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女性主义对教育传播的作用

作者:王永军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前言女性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追求男女平等、体现女性价值为目标,对人类社会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不公平境遇予以批判,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和改进方式作了深刻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更以独特的批判视角对人类社会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文化提出新的改革思路,对当前的学术理论和研究范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在教育领域,女性主义性别平等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男女受教育不公平现象也逐步得到改善。同样,对于传播领域的性别歧视问题,女性主义也作了强烈的批判,形成了传播领域批判理论的重要流派。作为教育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教育传播学没有理由拒绝女性主义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学核心理论的教育传播理论应该坚持教育技术实现教育公平、消除教育差距的学科理念。女性主义追求性别平等的理论视角和教育传播学坚持教育公平的学术理念其实是不谋而合,因而,加强教育传播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就成为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将女性主义理论引入教育传播学领域。笔者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出发点,以构建公平的教育传播性别关系为归属,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内容和核心观点作了分析,指出女性主义理论对教育传播领域的指导价值。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背景

女性主义是对英文“Feminism”的意译,英文中的Feminism直接来源于Feminine,但它具有与Femi-nine不同的意义,Feminism所要批判的正是男权文化下女性的“女人味”或“十足的女性气质”。[2]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20世纪初期,被介绍进中国,开始也被称为女权主义,意指西方妇女争取妇女权利的政治运动。随着女权运动的深入发展,女权主义超出了政治运动的范畴,女权主义已经不能包含其全部内涵,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的提法逐渐代替女权主义。由于女性主义缘起于西方女权运动,所以对女性主义理论背景的介绍主要以女权运动为线索。西方的女权运动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也称三代女权运动。第一代女权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最早在法国爆发。第一代女权运动以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历史进入启蒙时代。在启蒙运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启发下,西方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然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没有给予妇女平等的人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参与者,妇女最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第一代女权运动主要以争取妇女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的政治斗争为主,斗争策略为通过法律制度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第一代女权运动主要停留在实践运动,还没有形成理论。第二代女权运动发生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最先爆发于美国,然后迅速向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扩散。第二代女权运动与美国反战运动、黑人运动相呼应,继续关注妇女状况的改善,与第一代女权运动不同,第二代女权运动开始从理论层面揭发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从社会结构、体制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由于对女性受压迫及解决途径看法的不同,第二代女权运动形成了众多的女性主义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第三代女权运动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人类认识领域出现新的变革,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开始传播。在后现论的影响下,女权运动出现了第三次浪潮,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分化组合,出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3]综合而言,女性主义起源于女权运动,在实践中发展了女性主义理论,反过来女性主义理论又指导了女权运动的发展。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已经由单纯的争取妇女权益的政治运动,发展成重要的学术思潮和学术理论,对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女性主义以其独特的女性批判视角,从追求性别平等、女性价值的角度对文化、教育、传播等领域进行了批判,提出建设性的改善策略,成为批判理论的重要流派。

二、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

女性主义研究包括众多的学术流派,但女性主义理论中与教育比较紧密的研究流派主要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以下分别阐述各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对教育传播领域的意义。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自由主义思想在女性运动中的产物,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最早出现的女性主义流派,也是其他女性主义流派的出发点。自由女性主义坚持天赋人权、机会均等、理性、自由的观点,认为女性同样是理性的,同样应该具有人权。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在社会上之所以屈从,是源于社会上的传统习惯和法律制度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女性之所以理性差,是因为女性缺乏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如果女性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女性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把法律和制度的改革作为解决女性次等地位的运动策略,主张通过民主改革,在体制内获得女性权利,而不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革命性变革。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具有依赖男性价值定义平等、未触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性别结构、主张的平等抽象形式化等缺陷。[4]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对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平等的机会、社会化和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三个方面。平等的机会是指男女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社会化和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女性在受教育中被刻板地、社会化为家庭妇女、护士、秘书等次等形象,从而抑制女性的成就动机和身心的发展。性别歧视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女性的歧视。[5]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启示教育传播领域应该做到:第一,教学媒体设计开发中应该给予男女同学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关注;第二,加强教育媒体中优秀女性形象,引导女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鼓励她们成长成才;第三,在教学传播系统建设中注意克服“歧视”女性心理。

(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与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和人权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温和路线不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主张革命方式。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父权制的概念,认为女性受压迫是因为以权力、统治、等级制为特征的父权制的存在,这一体制没法进行改造,必须摧毁父权制的法律和政治结构以及附带的社会和文化结构,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男性对女性生理压迫是最根本的压迫,其他一切压迫形式都是性别压迫的延伸。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要求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呼吁女性超越阶级和种族界限,团结起来推翻男性统治和父权制结构。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现代生物学技术实现女性生育的解放,摆脱家庭的限制。[6]激进主义女性主义主张对现存教育结构、学校结构以及课程结构的彻底变革,关注教育领域男性对文化知识的垄断和学校教育的性别权利关系。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课程中的知识是以男性的知识为主,传授的知识类型反映的是父权制观念,知识传授方式也是男性喜欢的方式,因此需要改变女性在教育中的无权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男女关系不平等,女性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处于不利的、次要的地位。综合而言,激进女性主义理论较为偏激,对实践的改善缺乏建设性策略,对教育领域的批判也缺乏可操作性。但笔者认为激进女性主义为教育领域争取女性权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比如对课程、学校文化中女性不利地位作了深刻的揭发,提出了理论层面的改进思路。[7]教育传播领域需要选择性地汲取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第一,注意自身教育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对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合理借鉴。第二,在教育传播实践中对学校、课程、教师文化建设方面克服男权文化的影响,体现男女文化氛围平等。第三,在课堂教学媒体传播中给予女性同学更多的关心和爱护。#p#分页标题#e#

(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是女性主义理论中对两性不平等理论研究较为充分的流派,理论思想受马克思主义及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流派的影响。但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优先于性别的观点,或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视性别压迫为最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相互关系共同造成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在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中,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应该进入有偿劳动力市场并加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制的运动中,同时主张国家应该承担部分的孩子抚养工作和家务劳动。在不足方面,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过度重视两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忽视社会文化因素,使女性受到事业和家庭的双重煎熬。[8]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在教育中关注的问题是:学校是如何不断再生产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和权力关系;在维持现有的社会性别关系上,学校、家庭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她们认为学校教育通过社会建构过程,假定女性只适合学习简单的知识技能,造成女性缺乏技术,只能从事报酬低廉的工作,在经济上依赖男人,造成女性的妇女家庭角色。学校教育经常要求母亲参加学校活动、分担教育孩子责任等使女性被限制于家庭领域,充当家庭主妇和养育孩子的角色,维持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9]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较多地停留在学术层面,缺乏实践操作性。教育传播领域可依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开展应用性研究,提出可操作的理论。

(四)后现代女性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父权制社会理论,也否定了女性主义三大学派的理论基础。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传统二元论的思维结构,拒绝任何形式的本质主义的宏大理论,坚持认识论的多元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否定所有的宏大的理论体系,拒绝男权的宏大理论的客观性和普适性,主张建立分散的、小型的、局部的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属于不同的阶级、种族、民族、文化等,所以没有一类女性可以代表所有女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出话语即权利的理论,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制来源于男性话语的霸权统治,建议女性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从而产生出女性权力。后现代女性主义还反对本质主义,反对把人的特质分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认为女性气质不是由生理学因素决定的,是由话语权利构建的。[10][11]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包括:关注不同状况女性的受教育问题,以“公平”的教育目标取代“平等”的教育目标;鼓励女学生及女教师对自身所处位置的批判,创造女性的话语,形成女性的权力;对传统的课程内容和传授方式进行改革,以女性视角重新建构课程。[12]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在教育传播领域的应用,实际上是个性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问题。教育传播领域应该通过媒体技术和传播理论构建适合不同女性学生的教学,构建女性视角下的新型教育传播模式。

三、女性主义理论对教育传播的指导价值

结合教育传播理论及实践,我们认为目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女性主义理论对教育传播领域的指导。

(一)在课堂教学传播中要体现男女平等

课堂教学是教育传播的主要领域,因此女性主义理论对教育传播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包括教师、教材、学生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因此课堂教学的男女平等集中体现在教师、教材、学生、教学媒体的性别公平。首先,教师要具备课堂教学的性别平等意识,对男女同学给予公平的关注和期望,同时做到因性施教,针对男女学生的性别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第二,在教材选择等方面,克服教材中的男权主义弊端,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照顾到女性的经验。第三,对教学媒体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兼顾男女不同的学习习惯。第四,积极鼓励女性学生成才成功,提升女性学生学习的自信水平。综合而言,通过课堂教学要素的合理设计,实现课堂教学两性关系平等和谐。

(二)在教学媒体开发中关注女性主义视角

教学媒体是教育传播学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教学媒体的设计、开发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教学媒体开发中的女性主义理论借鉴对于体现女性主义的性别平等思想有着重要价值。在传统教学媒体的设计和开发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着男权文化统治的问题,传统教学媒体开发实际上体现和再生产了不平等的两性关系,起到了维持女性次等地位的作用。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教学媒体开发不应成为男权文化统治和不平等关系再生产的工具,而应把体现女性主义视角、实现两性关系和谐的价值作为教学媒体开发的指导原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实现男女在教学媒体中的公平,或者适度向女学生有所倾斜。

(三)在课外教育传播中积极发挥指导价值

人类除了学校教育等比较正规的课堂教学渠道之外,还包括在线学习、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形式的课外教育传播途径。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课外教育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课外教育和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课外教育传播以其开放性、灵活性、智能化等诸多特性为女性主义理论教育传播应用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加强课外教育传播活动中的两性教育公平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教育传播领域应该兼顾课内课外两个方面,在加强课内教育公平的同时,对课外教育中男女机会均等也不能忽视。笔者认为课外教育传播的开放和灵活性决定了课外教育传播控制的困难性和不可预测性,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学习者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使女性主义理论逐渐深入校外教育传播实践。

(四)加强女性主义批判理论教育传播研究

女性主义理论产生以来,在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上述学科领域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着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目前教育传播学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还为数不多,相关研究也基本上处于空白。教育传播学作为教育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从实践和理论层面都与女性主义有着深厚的渊源。实践方面,教育传播活动对社会性别平等具有重要影响;在理论方面,教育学和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理论为教育传播学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教育传播领域亟待加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笔者认为课题研究、项目探索等形式是研究女性主义教育传播理论的较好形式,通过课题牵头、项目带动的方式必将丰富我国女性主义教育传播理论。四、结语女性主义理论作为重要的非主流理论在社会和学术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和传播领域一直是女性主义理论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教育传播领域兼具教育和传播的双重特性,注定与女性主义理论有着深厚的渊源。笔者认为教育传播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在教育传播学理论建设、研究范式改革和教育实践公平等方面都会发挥积极的指导价值。本文仅仅是对女性主义理论在教育传播领域的前沿探索,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同仁关注女性主义教育传播学研究。#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