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思政理论教育的传播力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加大思政理论教育的传播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加大思政理论教育的传播力

作者:施海宁 李梁 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所谓传播力,就是媒体传播力,指:“一个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1]媒体传播力“就其本质而言,媒体影响受众思想的能力才是传播力的真正体现”[2]。从传播学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就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和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3]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而言,其传播力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教师)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教育内容)的搜集、筛选和整合,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将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扩散,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培育、政治情感养成和正确行为引导的影响能力。

一、把握四个要素是增强传播力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具备一般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播过程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传播内容、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者而言,要增强传播力,实现有效传播,必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把握传播内容的共享性。传播内容就是思想政治理论信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师生共享,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需要传播者将教材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体系,将教材语言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实现抽象表达与具体分析相结合;二是传播者要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捕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提炼、升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做到感性材料与理性内容相结合,达到教师易于传播、学生容易接受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思辨性和逻辑性特点,而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所接触的又是图像化、视觉化、娱乐化的信息内容,只有将两者相对接,传、受双方的信息交流才能处在一种最佳状态,才有利于实现传、受双方对内容的共享。

其次,把握传播关系的和谐性。传播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传播者增强传播力,提高传播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播过程中,和谐的传播关系包括两种:一是传、受双方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人—媒”关系的和谐。构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通过“学”来引导。学高为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播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以“学识”的魅力使学生主动亲近,“信其道”方能“亲其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者要有高尚的人格,身正为范,通过“德”来示范,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活动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无疑能引起学生潜意识的追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技”来表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播需要传播者通过积极引导、情感示范、内容互动等技巧,调节气氛,产生认同。“人—媒”关系的和谐则是指传播者要善于选择传播媒介,如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等。[4]通过合适的传播媒介及其组合熟练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表达。

其三,把握传播媒介的现代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各种传播媒介通过声、光、电、图等形式将信息集束传播,与此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也要在充分发挥传统传播媒介优势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出发,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传播。现代多媒体课件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电影等信息融为一体,实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境化、理论阐述形象化,能够将理论性强的文本语言转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有效地提高了传播力。最后,把握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播,不是静态的、平面的传播,而是动态的、全方位的、立体式的传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传播方式,而且还要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博客、手机短信、实践课堂等方式实现多样化的传播。

二、对受众进行正确定位和分析是增强传播力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家丁赞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情感的,是做人的工作。要使理论、观念成为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有效的转化,就要准确分析大学生的特点。

首先,分析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特点。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现代传播媒介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媒介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在新媒介环境下成长的他们,对媒介具有独特的适用性和依赖性,视听交互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以前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加崇尚媒介的新奇消费、个性消费,媒介接触模式和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表现为他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进行娱乐消遣和学习知识。对新兴媒介敏感,尤其是对网络较为倾心,从网上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对媒介的认知理解上,他们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有较多的了解,但对传统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他们对媒介传递的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一般相信媒介传播的信息。[5]因此,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只有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触特点,知晓他们对媒体传播信息的认识态度,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其次,分析受众需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6]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要注重分析大学生需要层次性和差异性,找准他们的差异性需求,使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更有针对性。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低年级与高年级、新生与毕业生、学习困难学生与贫困生等,他们的不同需求存在着层次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男生和女生、文科生与理科生、普通专业类学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不同。要有针对性地构建思想理论问题体系,通过理论的层层细化,将大的理论难题结合在小的现实热点、焦点问题上,逐条进行解答来回答学生的疑惑,从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强大的传播力。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传播议题,合理选择传播媒介,有效组合传播内容,提高传播的导向性,增强理论的传播力。#p#分页标题#e#

最后,要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的接受特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立足于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基础上的,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如何被动地接受信息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方向,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吸引力、提高传播力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传播学中有一个选择性定律,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在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过程中,学生首先对教师传播的概念、理论、观点产生选择性注意,从这些信息中搜集与自己经验中相符合的内容,如果教师传递的信息与其原有的观点一致,则他们就选择有意注意,否则就屏蔽这些信息;其次是选择性理解,就是学生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个人判断,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做出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定律突出地显示着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认清大学生这种地位,了解其信息接收机制,就能进一步把握传播的双向交流性。[7]

三、合理组合媒介,将信息有效编码是增强传播力的核心

编码就是把搜集到的信息转换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和信号[8],而将编码后的信息进行传递则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活动中,同样的教学信息,使用不同的载体则传播效果不同。这就要根据信息的对称性、相似率等进行信息组合与优化,在传播中要灵活把握。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特点,采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无疑是非常合适的。首先是冲击力和感染力。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电影等于一体,信息容量大,含有大量视觉冲击强的影像,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把单一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多种媒体语言,把静态的文本转换成动态的图像,把平面的视角变成立体的界面,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单一的画面转化为多频的画面,使传播内容更为直观、清晰、生动、形象,具有逼真性和立体感,从而使传播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是刺激多种感官。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呈现的信息密度大、强度高、对比度鲜明,可以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接受刺激,引起有意注意和信息量的增加以及信息内容构成的变化,从而加深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9]其三是化难为易。多媒体课件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情境化,可以使理论变得通俗易懂。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到多媒体课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多地呈现图片、动画、视频,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把握不好容易导致娱乐化和庸俗化。因此,只有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提高传播力的正确选择。

四、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理是增强传播力的基础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现实背景下,要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要更加注意对传播内容的分析、筛选,内容永远是提高传播力的根本。

首先,要明确选择什么信息。这是进行信息搜集和筛选的第一步,要具有目的性、有效性,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这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10]所选择的信息都要符合这一标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我们较偏重政治教育,基本围绕着政治内容进行,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教育,而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内容关注不够,造成“泛政治化”倾向。

其次,要将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分组处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的相关内容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立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强调了基本理论问题,要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入手,分析基本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为主线展开。这四门课程各有侧重,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与四门课的中心思想建立了逻辑联系。

最后,搜集和整理的信息要具有针对性、完备性和时效性。针对性就是传播给学生的内容,应该对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是有用的信息。完备性是指教师传递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要在数量上、形式上和质量上适中,充分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接受需要。时效性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关注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四门课教学中。大学生接触各种传媒,是焦点信息的关注者,要及时将时事内容融入四门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总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播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播效果,离不开传播者作用的发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播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借鉴传播学相关理论,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